《旅行的艺术》:身体和灵魂,最好一起在路上
健康生活艺术中,旅行摄影是锻炼身体和心灵的好方式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健康生活艺术# #旅行与摄影#

做个温暖的公众号,愿遇见更多温暖的人

《旅行的艺术》
作者:阿兰·德波顿【英】
评分:8.4【豆瓣】
类型: 随笔
感触:旅行不仅是出发在路上,更多是静下心来去感受。
说起旅行,你会想到什么?
是你终于走进了历史课本里的名胜古迹,留下了某某到此一游;是你难得看到了祖国大好的山河湖海,拍下了许多绝美照片;
或是你总算吃到了当地有名的特色美食,尝到了日常难有的滋味;又或是你偶尔飞到了千里之外的国外城市,体会到了远在异乡的惊喜与不安。
也许远不止这些。
在阿兰·德波顿的笔下,旅行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心境,是找寻生活意义的途径。
他说如果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
不论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的意义。

(拍摄于今年某个周末下午,在校园草坪里晒晒太阳看看书)
我相信旅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意义也是如此。
苟且于眼前的我们,总是习惯在生活中经常性的负重前行,总是期望某时某刻可以去到某处远方,开启了一趟轻松自在的旅行。
常听有人说起,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作者看来,旅行并不在于远方,重要的是我们身心有没有在路上。
吾窃以为,旅行不仅是出发去游玩,还是停下去感受,换句话说:身体和灵魂,最好是一起在路上。
作者并没有在书中传授所谓的旅行技巧,也没有推荐人生必去的某些地方,只是把自己的所看所想,在旅行中所理解的美记录了下来,传递着一种无比强大的感受力,刷新着我们对旅行的深刻理解。

(拍摄于宜春站,当时是元旦假期,正奔赴朋友的约)
01
真正的旅行是不在乎目的地的
通常来说,我们旅行出发之前,会选定目的地,再做足攻略,然后满装行囊,满怀期待地出发。
但作者却认为实地旅行往往和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有所差异的,而且这种差异常会伴随着失望。
因为瞥见一张一棵棕榈树在热带微风中轻摇曼舞的摄影图片,阿兰·德波顿决定去到图片里的巴巴多斯岛旅行。
出发之前想象自己可以漫步在夕阳下挺立着棕榈树的海滩上,住在可以从落地窗看到室外的别墅式酒店,所到之处都是湛蓝无云的天空。
可现实中的一切却与想象相异。

(拍摄于武汉东湖,忘了叫什么沙滩,但记得那颗热气球)
经历从机场到落脚地的气候剧烈转变,住进的一家贴着节约用水告示的的简陋公寓。
后来即使躺在了提供阴凉和奶汁的椰子树下的躺椅上,听着涛声,看着海鸟,也没有了当时出发前的心境。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一时兴起的网红打卡地,在宣传视频里有多么美不胜收,实地打卡一看才发生美也只有那么一点点,甚至毫无美感可言。
通常我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和暗淡,因为我们会焦虑将来而不能专注现在,而且我们对美的欣赏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求。
真正的旅行是不在乎目的地的,目的性太强的旅行会错失沿途中很多美好的风景和自在的心情。
对于我们想去的地方不能带有太多的期待,期待和回忆一样,只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
我们最应有的期待就是要有那种随遇而安的想象和心态。
想象能使我们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远比其自身丰富多彩。那样即便我们待在家里,或者身处卧室,也可以算是最好的旅行。

(拍摄于老家中的书房,那时天气炎热,屋里却很清凉)
02
真正的旅行要带着感受力进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也许是受此谬论之误导,以致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想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是期望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此话不知出自谁口,总之我不敢苟同。读书学习是一种培养思维,激发想象和提升感受的途径,读好万卷书,才能更好行万里路。
用作者的话来说:旅行的一个危险就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
趁年轻一定要多出去看看,这说法也无可厚非。只是形式上的光走光看,就容易过目即忘,一场所谓旅行也只得草草收场。
正如作者所言世界之大,远超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不管我们走得多慢,走得快,也不会看到更多。
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

(拍摄于某年冬天,在外出志愿活动中突遇大雪)
旅行或许是需有一定程度的随心所欲,但绝不是各自无聊各自鸣的漫不经心,更不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追求效率。
虽然这样也可以收获即刻的欢愉,但远没有达到旅行的心境。
什么是旅行的心境呢,感受力或许就是它最重要的特征。
感受力也是一种积极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旅行能催人思索,哪怕是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也能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就比如飞机的起飞能为德波顿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疾的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让他可以想象自己终有一天能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
旅行能将我们带到全新的地方,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想象。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
苏东坡若没有到西湖上泛舟畅饮,又怎会感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李太白若没有在庐山瀑布前驻足,又怎会惊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所以真正的旅行,应带着感受力进行。

(拍摄于西塘古镇,一家别致的小店,让人深感岁月静好)
03
真正的旅行是用心去理解美
当我们在旅行中遇到了让你叹为观止的美景时,总会忍不住地拿起相机来记录下此刻此景。
就像作者说得那样:
在与美邂逅的那一刻,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就是一种握住它不放的渴望,将它占为己有并使它成为自己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所以相机便成了旅行者必备之工具。
因为照相机提供了一种选择,使我们对将要失去一幅珍贵的图景的焦虑,会随着快门的每一次闪动而逐渐消失。
确实技术也许让人们更多容易接触到美,但是它并没有使拥有或欣赏美的过程变得简单。
所以拍下了就真的拥有了吗?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些照片时,是否再也想不起当时的风有多轻柔,那刻的心情有多放松。

(拍摄于某年二月,两兄弟正在步行去往学校报到的路上)
过分的依赖相机,只会让我们原本可以发现美的眼睛,变得不再生动和清明。照相机模糊了观看和注视之间,观看与拥有之间的区别。
它或许可以让我们选取真正的美,但是它却可能不经意地使意欲获得美的努力显得多余。
我们应该把摄影作为积极而有意识的观察的一种补充,而不是代替我们去拥有美的主要方式。
除了摄影,还有何物?
作者认为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正确的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而达到对美的拥有。
然而追求这种敏锐理解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尝试通过艺术,书写或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
所以不妨试着把我们想要拥有的美,用色彩画下来,或用文字写下来,那时或许我们就会发现不同。
就像一股无形但有力的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怡然自得的心情便在画里栩栩如生,又或是在文字中充满活力。
当然艺术不可能完全凭借自身力量创造热情,也不可能从凡人所缺乏的情感中产生,它只是推波助澜,诱发更深刻的感受,使我们不致因匆忙和随意而变得麻木。

(拍摄于某天下午逗留的奶茶店,享受着装模作样的快乐)
作者在书的结尾中说道: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自我感觉身心在作者文字的牵引下来了一场别样的旅行,带我坐上了冲向云霄的飞机,也带我坐上了穿越山川的火车...
看到了巴巴多斯的海景,也见识到了梵高在注视事物的用心,因此收获了很多从未有过的愉悦心情。
夸张点说,当我们拥有了这种心境时,目光所及之处便是风景,就像塞维尔·梅伊斯特可以在他的卧室旅行。
无论我们是出发、到达,还是归来,那颗热爱生活的心依旧在跳动,能从眼前的风景,日常的场景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对身边的一切充满想象与希望。
或许这就是旅行的艺术。

(拍摄于某次下班后,路边的夕阳让人忍不住停下了脚步)
书影随行
栏目简介:
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
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又过了一生
在快时代里慢读书,除短视频外看经典
保持输入,坚持输入,人生漫漫,书影随行
亲爱的读者:
感谢您浏览到了最后
点击上面就可以打开我们的公众号
希望能得到了你的关注和点赞,
更期待看到你的感受和留言
祝君安好!日后回见~
网址:《旅行的艺术》:身体和灵魂,最好一起在路上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72996
相关内容
旅行,让身体和心灵同时在路上做个“旅行者”|人生不是旷野,而是星辰大海,身体和灵魂都要在路上
塑造灵魂的艺术之旅
心灵和谐:平衡身体、思想和灵魂
旅行的意义:身体与灵魂的冒险
享受生活,让身体和心灵一起去旅行吧!
ZeenChin: 从自我挣扎到创作救赎,揭秘21克灵魂的艺术之旅
艺术,静养灵魂
一天都在路上:我如何在旅行中找到自我和新鲜灵感
用一场艺术旅行,读懂“旅行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