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刊

发布时间:2025-09-03 06:06

学术期刊图书馆可借阅纸质版或电子版的期刊,方便深度阅读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学术阅读资源#

最近,由杨幂、欧豪等主演的电视剧《生万物》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认为是近些年来国产剧中不多见的具有真挚情感和现实主义力量的年代剧佳作。

《生万物》改编自作家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人文社相关编辑透露,随着电视剧热播,小说已加印了4万册,热度持续走高。《缱绻与决绝》中蕴含着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思考?日前,作家赵德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无论写“缱绻”还是写“决绝”

我呈现农民真实生存状态

赵德发1955年出生于山东莒南县,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变迁和农民生活的变化有着丰富的观察和研究,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胡玉萍向赵德发约写长篇小说,在他丰厚的农村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赵德发确定了“缱绻与决绝”的主题,当年便创作出了这部作品,“如果要说有创作瓶颈的话,是在动笔之前。”赵德发表示,他早已将小说构思好了,人物也呼之欲出了,但是如何在长达六、七十年的时间段里将这么多的人物与事件安排妥当,一直没找到感觉,“恰好我参加了南京《青春》杂志在广西举办的笔会,结束后我从桂林坐飞机往回返。到了天上,我观看傍晚中的山河大地,突然找到了俯瞰时空的感觉,明白了这部作品应该怎么写,视角、结构、叙事基调等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小说标题中的“缱绻”与“决绝”两个词要如何解读,赵德发说:“‘缱绻’与‘决绝’是中国农民对于土地的不同态度。‘缱绻’,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了‘决绝’。那就是年轻农民不再重视土地,感情疏远,背离土地,决绝地走向城市。这两种心理难以平衡,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是城市化推进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传统农民的终结。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只是西方国家早一些。无论是写‘缱绻’还是写‘决绝’,我都将农民的真实生存状态呈现出来,力求鲜活生动。”

《缱绻与决绝》虽然是一部虚构作品,但现实主义小说仍然是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展现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作为与命运,“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是有边界的,举例来说,不能让主人公封大脚在那个时代具有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有的思想认知。明确了这个边界,他就会在上个世纪的土地里做他的事,叙事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缱绻与决绝》是赵德发“农民三部曲”中的一部,这部创作于30年前的小说在今时今日掀起了阅读的热潮,小说中人物与土地的紧密关系也在社交媒体上激起热议,“我希望当下读者读这本书时,能看到传统农民对土地的那种态度,重视土地在今天的重要价值,明白我们每天吃的粮食是土地上产出的。如果不重视土地,国人的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那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许多人生活在城市里,脚不沾土,但是要看到水泥地之下的厚重土层,那是人类的生存根基。”

从《缱绻与决绝》到《生万物》

与原著相比,电视剧《生万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因电视剧篇幅有限,只选取了小说的前半部分内容,从严肃文学小说到脍炙人口的影视剧,其中产生改编与转化是很自然的,“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加上影视主创人员有自己的设想与追求,原作的思想与内容不可能全部转化。但是,严肃文学的‘思想深度’与影视的‘大众传播性’是可以平衡的,譬如《生万物》将传统农民对于土地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而形象。”

对于《生万物》创作团队在原著基础之上的再创造,赵德发给予了肯定,“在这方面,从编剧到导演都做得很好,而且在原著的基础上有很多改进与创新,我很认同,很佩服他们。我只是在几次阅读剧本之后,提出过一些建议。”

从《人世间》到《繁花》,从《北上》到《生万物》,严肃文学给影视剧注入了非常强劲的能量,严肃文学中充满历史纵深感的厚重气质带来了影视剧不一样的格调,根植于严肃文学沃土的人物也总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惊喜,人物复杂的道德困境和丰沛的情感层次给观众以更大的解读空间。在赵德发看来,“内容为王”是文学和影视应共同秉持的理念,都要以优良的精神内核、独特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为核心竞争力,作家要扎扎实实的写好小说,主创团队也要认真谨慎的改编创作,“在《生万物》的出品过程中,我看到了每一个环节的一丝不苟,每一位成员的精益求精。因而,最后让观众看到的是一部精彩大戏,既叫好又叫座。看看那些关于收看率的统计数据,各个平台铺天盖地的热议,就明白了。”

积累生活经验是写作的第一步

在“农民三部曲”之后,赵德发在题材上先后有过两次大转型,他不断的挑战自己,追求有难度的写作,后续创作了关注宗教文化的《双手合十》《干道坤道》,关注海洋文化的《经山海》等等,“这是很难的,但我偏要像跳高一样把那根需要跨越的杆儿往高处放。”要深入陌生领域,创作新的题材,没有什么偷懒的技巧,唯有下苦功夫,“我写《双手合十》的时候,偏要写深奥的禅宗文化,怎么办?只好大量读书,深入寺院采访。读《坛经》《五灯会元》等等,一开始满头雾水,但硬着头皮读,读着读着就读进去了,渐渐有些领悟,就化作了书中僧人的言行。别的新题材也是这样,都是大量读书,恶补有关知识,让自己熟悉这个领域。再加上各种方式的采访,都让作品达到了较高的完成度。”

赵德发从齐鲁大地这片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孜孜不倦的汲取养分,他分享了自己积累创作素材的技巧——心记与手记。心记,是将一些重要的素材牢记心中;笔记,则是用卡片,用手机。“我前些年主要用卡片,将一些有意思、有价值的故事、细节、话语以及创作念头等等随手记录,后来翻捡出来看看,发现好多可以使用,便写进了作品。只有生活素材丰盈,才能让作品有血有肉。”生活是作家最好的老师,要创作出一部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赵德发认为最首要的是要积累生活经验,“没有生活经验,你文字上的功夫有了,也难为无米之炊。”深耕文坛数十年的他也给了年轻写作者一些经验之结:“年轻写作者最需要避免同质化写作,别人写啥你写啥,别人咋写你咋写,长此以往,很难有自己的独特面貌,泯然众人。”

最近,赵德发有了新的长篇小说构思,依旧是海洋题材,与《大海风》是一个系列,风格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讲述的是另外一些人物的故事,“别样的海上故事,争取年后完成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网址:读书周刊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73007

相关内容

悦·刊 | 期刊荐读:一份健康养生书单
“淘书乐”带来三万种旧书周五亮相!为读者开出“书香巴士”,还有“报刊亭”打卡!
书刊赔偿须知
图书馆书刊借阅制度
三联书店90周年丨致读者的一封信
书刊捐赠
苏州河畔旧书市集第二季来了:现场新增旧书收购,老期刊创刊号展览,旧书刊将达两万余种!
怎样一键购买《三联生活周刊》?
《美食美酒美中国》三联生活周刊
重拾阅读的乐趣,《三联生活周刊》带你深入思考人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