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晖

发布时间:2025-09-07 12:33

使用含有水杨酸的产品:水杨酸能软化角质,预防黑头形成。 #生活技巧# #护肤技巧# #去黑头秘籍#

图片

Valentine's Day

图片图片

导语

    《论 “生活・实践” 教育的特点及当代教育价值》是杨朝晖教授在《生活教育》发表的文章。文章指出 “生活・实践” 教育是我国新时代创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主张和实践形态,它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为理论渊源。其特点包括继承发展性、融合贯通性、互依互促性、时代契合性和开放创新性。在当代教育中,“生活・实践” 教育为教育回归形成具体的实践指向,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赋能,为教育的跨界融通提供桥梁作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分两次刊发杨教授的文章。

图片

      杨朝晖,女,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改进与评估中心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教育学会陶行知教育思想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专长: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改进。

“生活·实践”教育的当代教育价值

      由于“生活·实践”教育具有以上特点,在我国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双减”等背景下,“生活·实践”教育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助力赋能。[9]其教育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教育回归形成具体的实践指向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为此,我国长期推进素质教育,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其表现为: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忽视创新能力、品德、艺术、体育等方面培养;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基础教育与社会联系不紧密,家长和社会对教育参与度低,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等等。

      “生活·实践”教育形成了从理念到路径操作的系统化建构,可以为教育回归,探寻教育的本源,形成具体的实践方向指引。“生活·实践”教育形成了“培养具有全球观、中国心、现代化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思维、健康的身心、艺术的爱好、手脑并用的能力、合作的意识、负责的精神”“让学生学会成人与做事,学会成人即学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学会做事,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系列育人目标体系;形成了“让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创造美好人生”“生活·实践”教育是源于生活与实践、通过生活与实践、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等系列核心教育理念;形成了“努力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途径实施,取得协同推进的综合效果;注重通识与专业结合、人文与科学结合、师资与设备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的实施方略;形成了以师资培训为工作抓手,着力打造一批践行“生活·实践”教育理念的“新时代大先生”“新时代未来大先生”教师团队,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将特色课程、“生活·实践”教育馆建设,作为实施“生活·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以教学改革为助力,探索项目制教学、“小先生制教学”等系列化的行动措施。

      以上这些系统化建构与探索,对于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地、践行教育家精神、落实“双减”政策等等促进教育回归的努力,有了切实的方向和行动抓手,从而成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为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奠基赋能

      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生活·实践”教育对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奠基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实践”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生活与实践中,学生能接触到各种真实场景和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寻找解决办法,为创新意识的萌芽提供土壤。通过参与生活实践,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了解到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进而产生创新的动力,去尝试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这些需求。

      第二,“生活·实践”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生活与实践中,学生可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生活实践的情境复杂多变,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学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去应对,有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和运用,从而促进跨学科思维的发展,为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第三,“生活·实践”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和实践,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对于创新项目的开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许多生活实践活动需要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第四,“生活·实践”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生活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学生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坚韧不拔、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这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人格特质。此外,生活实践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尝试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创新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信和自主地探索未知领域。

     (三)为教育的跨界融通提供桥梁作用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大跨界为标识的社会转型新时代。跨界生存、跨界共生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由此,“教育”被置于跨界的原则和平台上,需要重新思想、重新架构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教育机构。但是,如何“跨界”?如何“跨以成人”则成为探讨的基本问题。[10]旨在解决“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学校与社会的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的“生活·实践”教育,对于解决跨界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1.“生活·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自我跨界

      首先,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衔接,提升综合能力。生活实践中问题往往是真实的、具体的,遇到的问题情境也是复杂的、综合的,涉及多学科知识,多种能力。如家庭装修涉及数学测量、物理力学、美术色彩搭配等知识,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学生需要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这就需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界学习,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实现从校园认知到社会认知的过渡。

      其次,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生活实践教育中,学生可接触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工作,有机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相应责任,如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这些实践可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角色,了解不同职业领域,发现不同行业间联系,拓展跨界视野,为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做好准备,为未来学习和职业规划提供动力。

      2.“生活·实践”教育有助于学校自我跨界

      首先,有利于了解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通过生活实践教育,学校与社会各方保持密切沟通,能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期望,从而调整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生活实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增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契合度。

      其次,通过生活实践教育,可以引入社会资源,拓展学校教育资源。生活实践教育通过开发具有融合社会元素的生活实践课程,可以促使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引入社会资源,如企业的设备、技术,科研机构的专家、实验室等,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第三,通过生活实践教育,可以跨越教育场景,拓展学校教育空间。生活实践教育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利用社会的博物馆、科技馆、企业等资源,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突破学校教室的限制,将教育延伸至家庭、社区、企业等社会场景,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第四,通过生活实践教育,可以有效开展服务学习,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区的一份子。服务学习是一种将社区服务与学术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区服务活动,促进他们的学习与个人发展,同时为社区带来积极影响。生活实践教育倡导开展以“小先生制”为特色和抓手的教育探索,实际也是一种服务学习的方式。通过以服务为目的的输出性学习,学校可将社区服务项目与课程学习目标紧密相连,学生在服务中不仅能在服务中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提升,社区也能从学生的服务中得到实际帮助,实现学生与社区的共同成长,实现双向受益。

      3.“生活·实践”教育有助于与社会连接融通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生活实践教育有助于社会与学校的连接与融通。学校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生产等环节,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博物馆、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等合作部门也可以将行业需求、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提升社区企业服务教育的能力。同时,社会可借助生活实践教育向学生传递社会文化、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等,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传播的载体,促进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等。此外,通过生活实践教育,社会企业也可以提前发现有潜力的人才,为企业和机构进行人才储备。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也为社会提供了选拔人才的参考依据,使人才选拔更精准有效。

      总之,“生活·实践”教育是我国新时代创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主张,它以其丰富的教育内涵,独有的教育特点和优势,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散发着特有的魅力,进而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章来源

图片图片END图片图片

监制:杨  朝  晖

编辑:宣传中心

图片图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图片

网址:杨朝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81017

相关内容

杨素晖《时间与压力管理》
朝晖五区停电怎么办?“朝晖五区突发停电,居民应如何应急处理?”
长丰县下塘镇朝晖社区:安全知识进家门 织密平安“防护网”
朝晖社区:“五微”治理工作法增强居民幸福感
联想贾朝晖:未来终端设备将具备与生俱来的互联能力
青少年手机沉迷怎么防?储朝晖:给孩子一个拥有自主权的数字童年
【流动展览】“节能降碳 绿色发展”主题流动展览走进朝晖社区
杨旭:我们能缩着踢也能压着打,谢晖给中国足球带来很多新东西
周朝晖:古代素食源流考
晨晖下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