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百病生!中医教你调养后天之本,远离腹胀胃痛
脾胃虚弱者早餐应以养胃为主 #生活常识# #养生常识# #体质调养#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有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维持生命活动;反之,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百病便可能丛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脾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了解脾胃健康知识,做好脾胃调养,对我们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一、脾胃失调:百病丛生的根源
脾胃承担着“运化水谷”的重要作用,它们就像身体里的“加工厂”,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气血精微,滋养全身。一旦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成不足,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轻则出现腹胀、便秘、乏力等症状,重则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上其他疾病的风险。调查显示,我国超70%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问题,这与现代生活中的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一)饮食失节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存在问题。暴饮暴食、冷热交替进食、过度依赖外卖高油高盐饮食等情况屡见不鲜。比如,有些人喜欢在晚上吃夜宵,大量进食后立即睡觉,脾胃在夜间得不到休息,还要努力消化食物,长期如此,脾胃功能就会受损。还有些人偏爱生冷食物,夏天大量吃冰淇淋、喝冷饮,冰冷的食物进入胃中,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的正常消化功能。
(二)情志内伤
长期处于压力、焦虑状态下,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中医认为“思伤脾”,当人过度思虑、焦虑时,气机就会郁结,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比如,一些职场人士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吃不下饭,或者吃饭后感觉胃胀不适,这就是情志内伤对脾胃造成的影响。
(三)劳逸失衡
久坐少动、熬夜透支等不良生活习惯,会耗伤脾胃阳气。夜晚本是身体休息、脾胃进行自我修复的时间,但很多人却熬夜追剧、玩游戏,脾胃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功能就会逐渐减弱。同时,长期久坐不动,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脾胃气滞,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二、脾胃失调的常见症状
脾胃疾病的症状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胀嗳气、大便异常、胃脘疼痛等。
(一)食欲不振
脾胃疾病初期,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对食物的受纳能力下降,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患者对食物缺乏兴趣,食量减少,即使面对喜爱的食物也没有胃口。
(二)消瘦乏力
随着脾胃疾病的发展,脾胃的运化功能严重受损,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吸收,身体无法得到足够的滋养,就会出现消瘦、乏力等症状。患者会感觉浑身没力气,精神也不好,连简单的日常活动都感到吃力。
(三)腹胀嗳气
脾胃的消化功能出现问题,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正常消化、排空,容易导致腹胀。同时,胃气上逆,会引发嗳气,即不自觉地从胃内排出气体。
(四)大便异常
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和食物,会影响肠道的传导功能,导致大便异常。常见的表现有大便溏稀,不成形,甚至黏腻,排便次数增多;或者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
(五)胃脘疼痛
病情严重时,脾胃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会出现胃脘部疼痛的症状。疼痛的性质多样,如隐痛、胀痛、刺痛等,疼痛程度也因人而异。
三、中医辨治脾胃病:辨证论治,标本兼顾
(一)辨证分型:找准病根是关键
中医将脾胃病分为多种证型,治疗需因人而异。
脾胃虚弱型: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是主要表现。这类患者脾胃功能较弱,消化吸收能力差,需要采用健脾益胃的方法进行调理。
寒湿困脾型:脘腹胀满、舌苔白腻是其典型症状。寒湿之邪困阻脾胃,导致脾胃气机不畅,治疗应以温中散寒、燥湿健脾为主。
胃阴不足型:口干舌燥、胃脘隐痛是常见表现。胃阴不足,脾胃失于濡养,治疗需滋养胃阴。
肝郁脾虚型:情绪波动容易诱发胃痛。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治疗应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二)中医特色疗法:内外兼修,调和气血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证型,定制个性化的方剂。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型患者,可选用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以健脾益气;对于胃阴不足型患者,可选用益胃汤等方剂,以滋养胃阴。
穴位贴敷疗法:将药物贴于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通过药物的刺激和穴位的作用,激发脾胃的自愈力。 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具有健脾和胃、调中理气的作用;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能调理脾胃、降逆利水;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可健脾利湿、和胃降逆。
药膳食疗: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达到健脾养胃的目的。比如,山药粥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山药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能补脾养胃;山楂麦芽茶有消食化积的作用,适合饮食积滞的患者饮用。
四、防胜于治:中医养脾胃的日常智慧
(一)饮食有节:五色入五脏,甘淡最养脾
定时定量:避免饥饱无常,早餐宜温,可选择小米粥、豆浆等温热易消化的食物;晚餐七分饱,减轻脾胃的负担。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定时进餐,让脾胃形成良好的工作节奏。
五味调和: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甘味食物,如南瓜、红枣等,但需忌过甜。甘味食物能补益脾胃之气,但过量食用甜食会导致脾胃湿热,影响脾胃功能。此外,还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保证摄入各种营养素。
顺应季节:夏季少食生冷,因为夏季人体阳气外浮,脾胃相对虚弱,过多食用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 秋季多喝银耳莲子羹润燥,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伤肺阴,银耳莲子羹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能滋养脾胃和肺脏。
(二)情志调摄:心宽则胃和
《黄帝内经》云:“思伤脾。”焦虑、过度思虑易致气机郁结。建议通过八段锦等舒缓运动疏解压力,八段锦的动作柔和缓慢,能调节呼吸,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放松身心。亦可常按太冲穴疏肝理气,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按摩该穴位能疏解肝气,缓解情绪压力。
(三)起居有常:小习惯守护大健康
避寒保暖:尤其腹部避免受凉,睡眠时可穿护肚兜。脾喜暖恶寒,腹部受凉会导致脾胃虚寒,影响脾胃功能。在寒冷季节,要及时增添衣物,注意腹部保暖。
饭后百步走:促进消化,忌立即躺卧。饭后半小时进行散步,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避免食物在胃中滞留过久。但要注意散步的速度不宜过快,时间不宜过长。
子时前入睡:夜间11点前休息,顺应经络循行规律。夜间11点至凌晨1点是胆经当令的时间,此时入睡有助于养肝血,促进脾胃的修复和调养。
五、中西医结合:精准辨证,优势互补
现代医学对脾胃病的检查,如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可精准定位病灶;而中医擅长整体调理,两者结合优势显著。
(一)急症期
西医控制炎症、止血,缓解急性症状。例如,对于胃溃疡出血的患者,西医可通过内镜下止血、使用止血药物等方法,迅速控制出血,稳定病情。
(二)恢复期
中医修复黏膜、调节胃肠功能,减少复发。在胃溃疡恢复期,中医可采用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促进胃黏膜的修复,调节胃肠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复发。
(三)预防期
通过体质辨识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中医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如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等,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方面,帮助患者预防脾胃疾病的发生。
脾胃如同大树的根系,根系茁壮方能枝繁叶茂。中医调理脾胃病的精髓在于“调和”二字——调和饮食、调和情志、调和阴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如果您正被胃痛、腹胀、便秘等问题困扰,不妨尝试中医调理;若尚无症状,亦可从今日起践行“少食多餐、定时作息、心态平和”的养脾之道。
脾胃健康,从每一口饭、每一次微笑开始!让我们重视脾胃健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让脾胃这个身体的“后勤部长”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网址:脾胃虚弱百病生!中医教你调养后天之本,远离腹胀胃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83254
相关内容
气机不调,则脾胃虚弱:“暖”好脾胃,中医从这几味药入手脾胃虚弱饮食有讲究,这样吃健脾养胃
脾胃虚弱怎么调养
脾胃虚弱易痞满,中医调养有妙招
脾胃虚弱怎么调理饮食
脾胃虚寒7大症状, 你中了几个? 教你6种调养脾胃良方。
霜降过后调养脾胃(中医养生)
胃胀 打嗝=脾虚!老中医张珍玉的方子,巧妙化解,请体会
脾胃虚弱的养生食疗方法有哪些
小儿脾胃虚弱的中医药疗法与饮食调理教育.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