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可穿戴”动态监测慢病正流行,是科学管理?还是制造焦虑?
穿戴可穿戴设备进行运动监测,科学健身更健康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健康指南#
(来源:上观新闻)
群众生活水准持续提高,我国成为慢性病发病大国。数据显示,全国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2.33亿糖尿病患者。为预防致残疾病等后遗症的发生,慢性病长期监测与管理至关重要。
科技嫁接医疗,近年来包括动态血糖仪、血压仪、心率、睡眠监测等24小时可穿戴设备走红民间,一些中老年人群尝试利用可穿戴设备管理慢性病,甚至还有健康年轻人群佩戴设备“未雨绸缪”。被网友戏称“赛博配件”的“24小时可穿戴”,是科学管理慢性病的利器,还是制造焦虑的源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相关专家来解读。
“动态血糖仪”成持续热销单品
所谓可穿戴式的血糖监测设备,即动态血糖仪,全称为连续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虽然近年来逐步走入大众视野并得到推广,但早在十余年前,“医用版”的动态血糖仪已经在医疗机构投用,辅助医生为患者进行相应的血糖调整。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高非主任医师介绍,“最初它是回顾式的,即戴上设备后72小时拆机,医生才能看见相关数据;随着科技发展,成为可实时观察式的设备,如今又从医生端拓展至患者端,市民自行购买佩戴就可使用。”
虽然糖尿病患者仍是勿容质疑的主力购买者,但随着大众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普通消费者也逐年对动态血糖仪展现出极大的热情。9月4日,记者查询电商销售平台,“血糖用品热销榜”前5位产品24小时内销量超过2000台,在没有进入消费节的平日中,可谓热销。
为何动态血糖仪会被青睐?高非说,相较于传统的指血检测,动态血糖仪的硬件部分由传感器、发射器和接收器等三个部分组成,主要通过埋植于皮下的传感器实时监测人体内的葡萄糖浓度,并将其转变为电信号传输至配套的接收器或APP内,拥有24小时动态监测、具备存储功能、低感染风险、无感佩戴等特点。“一般而言,只需将硬币大小的圆形装置‘钉’在手臂或腹部,就可以连续14天监测血糖,痛感很低,比采集指尖血有更大优势。”
临床接诊时,不少患者都曾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动态血糖仪。专家说,“除了记录数据,它的另一功能是警报作用,在患者发生低血糖、高血糖时,APP会以声音或震动提示。有些‘糖友’的血糖管理能力很强,也会自行设置血糖的上下限阈值,便于自我观测”近年来,诸多国产动态血糖仪经过临床试验后量产入市,并因国补等倾斜政策逐步占领市场,原本动辄“大几百”的动态血糖仪也更亲民了。
动态监测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动态血糖监测无疑是一个利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苗青副主任医师说,“动态血糖监测临床上用得非常多,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管是抽静脉的血糖还是指尖的血糖,它只是一个点的数值,不能看到一个面。动态血糖监测的好处就在于能把高峰低谷到底高低多少呈现出来,有没有低血糖也能捕捉到。”
苗青举例:有些患者早上空腹血糖会高,空腹血糖高并不是说血糖没控制好,如果夜间出现了低血糖,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引起血糖的反跳。所以,空腹血糖高到底该减少还是增加降糖药物要取决于夜间血糖的情况,这时动态血糖监测就非常有帮助。不过专家强调,临床上动态血糖监测是很好的武器,但是要在临床医生专业指导下去使用。
动态血糖仪是否测得准确?高非说,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如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仍是“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动态血糖仪的数据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根据其运作原理,确实是可能出现误差的,比如‘钉’入皮肤时,探针出现了弯曲,监测数据可能就不准确;患者本身有皮肤病的,也可能因为皮肤状况影响监测。”她建议,如果监测数据明显高于或低于指血检测数据(误差达到4、5等),可先联系厂商更换设备;如有小幅误差,可配合指血检测数据观测曲线变化。
“此外,血糖曲线一般从夜间、空腹的平稳到餐后达到峰值,之后慢慢回落。如果数据一直出现波浪形震荡,也可能是出现了监测错误;14天周期内,头尾的两天出现误差概率更高些,因此市民朋友们不要将其视作‘金标准’,参考相关数据调整自我生活方式、饮食运动习惯,如确有疑虑,应前往医疗机构遵医嘱诊疗或调整用药。”
专家特别强调,血糖监测其实需要“点、线、面”结合的科学方式。如指血检测,优点是便捷、价廉,但只能反映实时的“点”状数据;动态血糖仪提供的则是“点线结合”,能反映高峰和低谷,尤其对不自知的低血糖患者有很大意义,但准确性较指血检测稍逊;糖化血红蛋白是“面”的回顾,即前三个月的血糖均值情况,但它具有滞后性,且无法捕捉一些既高血糖又低血糖的情况。“可见,没有百分百完美的监测方式,临床上的确诊、治疗都是非常审慎的,不必过于纠结单一数据。”
正常人没必要动态监测血糖
高非说,动态血糖仪的最大意义,就是让更多人关注血糖。“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数量持续增加,且呈现年轻化,近期我接诊的最低龄患儿只有2岁,令人非常痛心。另一方面,糖尿病的控制与预后和日常生活确实息息相关。”因此她认为,处于调整用药方案、自觉血糖控制不佳或希望改变行为、运动、饮食习惯的患者和市民都可以使用动态血糖仪,且对I型糖尿病患者更有帮助,可规范胰岛素用量、避免夜间低血糖等;处于孕期的女性也可通过这一方式自我监测,避免或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不过临床上因为佩戴动态血糖仪,导致极度焦虑、紧张的也不在少数。苗青上周门诊就遇到这样的患者:50几岁的女士血糖本身并不高,空腹超过6mmol/L,OGTT2小时血糖为13mmol/L,糖化血红蛋白卡在诊断标准值,“从诊断角度来说,她属于非常早期的糖尿病,但由于一直佩戴监测设备,整个人非常紧张,这样的情绪不利健康。”
苗青提到,正常人的血糖也不是一根直线的,而是波动的,正常进食后血糖也会高。“我自己也戴过一次动态血糖检测仪,发现喝了一杯果汁后最高飙到了10mmol/L左右,当时也比较意外,但血糖很快就下来了。因为我是一名医生,所以不会特别紧张。但如果普通人看到血糖到了10mmol/L,必然会产生担忧。正因此,正常人佩戴血糖监测仪,有时确实会产生一些情绪干扰。”
专家认为,正常人群其实没有必要佩戴监测仪,焦虑人群更不适合。高非表示,它会反馈海量的数据,让焦虑的患者火上浇油,反而影响正常作息和生活。希望科技与便捷带来更多正向的健康辅助,而不是成为一道新的枷锁。
动态监测血压已写入共识
动态血压仪又是怎么一回事?不同于血糖的“扎一针”,血压监测其实都是无痛、无创的。不过,由于传统血压计体积庞大,不便于携带,常常错过最佳测量时间或者必须固定地点和时间测量,增加了监测负担。
2022年,中国高血压联盟牵头发布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青年血压管理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提到,推荐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长期监测,评估短时、长时及季节性血压变异,并在就诊时与医生分享数据,供诊疗参考;也可考虑采用智能可穿戴进行心率及心律失常(房颤)监测、血管弹性功能评价,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变,以便及早干预、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姜萌介绍:近年来,越多越多的高血压患者和市民将可穿戴设备作为居家健康监测小工具,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不同产品使用的技术不同,如果使用的是光学传感技术,它就并非是直接的血压监测,而是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的非医用推测。
专家解释具体原理:当光线照射到皮肤表面时,一部分光线会被血液吸收,而另一部分则会被反射回来。由于动脉中的血液会随着心脏的跳动而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因此反射光的强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可穿戴设备通过内置的光电传感器来检测这种反射光强度的变化,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经过一系列的算法处理,就可以从这些电信号中提取出与血压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血压的实时监测。这些手环式的设备最大优势是佩戴轻便、舒适,一般置于手腕处,不会产生传统测血压时充气、放气造成的压力。
此外,还有一种24小时持续监测的动态血压仪(ABPM)主要是传统袖式的测量形式,它是目前临床上最精确的监测方法。在昼夜的24小时内,大约每隔15至30分钟,就会测量一次,最终提供多大数十次至上百次的血压相关数据,包括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血压最高值与最低值、每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24小时昼夜节律及变异性等。
诊断治疗评价上“动态”有优势
“24小时动态监测血压,目前来看是在诊断、治疗后,评价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相关性最好的手段。”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高血压病区亚专科主任崔兆强说。在专家看来,临床诊断高血压有一些前提条件,例如,测量血压前半小时不能喝浓茶、咖啡,测量前4-5分钟要安定休息,静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等。动态血压监测,则能满足患者非静息状态的血压测量,白天骑车、吃饭、上班时,都不影响其监测。
但动态血压监测仪也有自身缺憾,崔兆强自己也曾测量过,9:15时忙碌了一会血压高了上去,9:30血压又不高了,“你不可能因为15分钟血压高就被诊断为高血压,因此动态血压仪需要配合‘生活记录卡’,让医生知晓血压升高或降低时分别在做什么,最终得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高血压到底该如何科学诊断?崔兆强重申:三次非同日诊断为血压高的患者才“戴帽子”。有的体检中心遇到“白大衣型高血压”,一紧张血压飙升就“戴帽”,直至患者吃药发生副作用前往医院就诊,两周观察下来其实血压并不高,这提示之前的高血压“帽子”没有必要“戴”。遇到类似情况,24小时血压监测就派上了用场。
哪些患者适合24小时的血压监测?姜萌说,第一种就是“白大褂高血压”人群,“一到医院就紧张,看到血压仪立刻坐立不安,而血压容易受情绪影响,这样一来很难在单次测量中获得真实数据。”第二种是需要明确是否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即初诊患者,有时候可能因为一过性事件发生了血压升高,24小时监测可以客观、准确判断真实情况,避免误诊或漏诊。”
第三种是白天血压不高、晚上高的“夜间高血压”患者,由于不容易被察觉和监测,它会使患者长时间暴露在心血管风险中,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同时损害睡眠质量,加重身心负担,还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人在睡着之后血压情况如何,只能通过动态血压仪记录,此外,一些患者在术前评估时也会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确保手术安全。”
提倡手环监测实现身体预警
动态监测血压,至今业界尚无规范。崔兆强直言:到底哪个设备可行、或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其实没有统一说法。但对提高市民血压知晓率而言,动态监测是挺好的途径,起码可以让使用者知晓特定时间点血压是正常还是异常。
至于如今许多市民热衷的手环监测,专家认为,其功能比动态监测血压更精准,监测心率不齐、心率失常没有问题。如能配合人工智能预警,与后台联网捕捉其他危险因素,可实现提前预警、防患未然的作用,市民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值得尝试。
姜萌也表示,手环虽然在专业性和准确性上不如医用专业仪器,但对于市民的日常保健、体检相关数据的自测和预警等仍有很大意义,“血压波动是具有季节性的,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上升1.3mmHg、舒张压上升0.6mmHg,因此一般来说,秋冬季节血压偏高,春夏两季则偏低。手环每天的监测数据可以为使用者呈现直观的数据变化,对于就诊用药、调整治疗方案等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专家最后特别提到,两类人群不适合通过可穿戴设备自测血压,“第一是焦虑人群,门诊中我也遇到过每10分钟就要测一次血压的患者,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影响正常生活,血压也难以回到正常值;第二是高龄人群,可能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动静脉瘘、末梢血管循环欠佳等影响光学传感,动态监测数据无法作科学参考。”
原标题:《“24小时可穿戴”动态监测慢病正流行,是科学管理?还是制造焦虑?》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黄杨子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24小时可穿戴”动态监测慢病正流行,是科学管理?还是制造焦虑?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84992
相关内容
穿戴设备:健康监测还是焦虑制造器?穿戴设备:健康助手还是焦虑源头?
智能设备24小时监测健康数据,为何越测越焦虑?
【新华报业网】智能穿戴设备充斥市场,引发“数值焦虑”还是助力健康管理?
可穿戴设备监测血管健康
让可穿戴设备助力慢病防控
健康监测新科技:可穿戴设备与健康管理
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与干预
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健康监测中的作用
智慧健康丨可穿戴健康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