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研部举办第四次“奇思哲学论坛”
生活哲学感悟论坛,启发对生活的深度思考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生活趣味论坛#
6月28日,哲学教研部举办第四期“奇思哲学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与人的发展。本次论坛由科技哲学教研室承办,哲学教研部胡明艳、刘晓青、兰立山、梁燕晓、关祥睿五位老师作会议发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胡志强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正风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唐文佩教授、《理论动态》编辑部主任黄珊、小红书技术合规负责人田云飞担任点评嘉宾。哲学教研部有关师生参加此次论坛。
在发言环节,科技哲学教研室胡明艳副教授指出,当前人工智能高度依赖数据标注,但目前的数据标注行业并不规范,需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框架,对数据标注环节进行价值重塑。刘晓青教授从人类心智演化切入,提出自由意志是生物文化协同演化的“强涌现”产物,当前人工智能仍停留在“弱涌现”阶段,需要转向一种以演化为本体论基础、以涌现机制为核心方法的新型研究范式。兰立山副教授分析了算法科层制对传统科层制的革新,指出算法决策可以提升治理效率,但易引发责任模糊与人的主体性消解风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梁燕晓副教授基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主体的三次重构,提出数字时代的民粹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形态;关祥睿老师聚焦社会正义,强调算法偏见与技术性失业加剧阶层分化。
在点评环节,胡志强教授指出,需区分劳动异化与价值建构问题,警惕算法对边缘群体的隐性歧视。李正风教授认为,有限理性决定自由意志的边界,需警惕技术对认知能力的侵蚀。田云飞从产业实践指出,大模型依赖概率运算的底层逻辑,其“幻觉”恰是智能跃升的体现。唐文佩教授指出,人工智能迫使人类重新定义劳动价值与存在意义,需构建“以人为本”的技术伦理框架。哲学教研部王克迪教授指出,在当前世界局势下,制造业仍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人工智能研究应与传统的制造业相结合。黄珊建议,学界应加强对“智能时代人的现代化”等现实命题研究,推动技术治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深度结合。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和在场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价值对齐、自由意志和无产阶级意识唤醒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在总结环节,哲学教研部副主任焦佩锋教授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工智能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把握“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的根本遵循。
(责编:吴雨娟)
网址:哲学教研部举办第四次“奇思哲学论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93228
相关内容
华侨大学2022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成功举办华侨大学2023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4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 ——现代性的聚焦”成功举办
2024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现代性的聚焦成功举办
“2022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2023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美好生活的内在意蕴”成功举办
征 稿|2025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AI时代的哲思智行
2025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征稿
首届“实践哲学与生活批判”跨学科青年论坛暨“生活哲学”学术工作坊顺利举行
2024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