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思维陷阱,使我们裹足不前
避免陷入消极的思维陷阱,学会调整思维方式。 #生活技巧# #心理健康建议# #正面思考训练#
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和烦恼,其实都不是源于外界,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认知。
能否摆脱这些认知,让理性掌控大脑,就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前阵子,到合伙人的办公室做团队培训,发生了这么一件小插曲。
有个新进来不久的小主管,状态明显有点低落,被我发现了。回去我就微信问她,发生了什么。
她告诉我:前阵子犯了个错误,被合伙人批评了一番。虽然过去了,但这几天总觉得,合伙人对她的语气没有以前那么温和了。
这让她一直胡思乱想:自己是不是在上级心中留下了污点?
她给我发了几张截图。截图上,合伙人的回复确实很简短,就是「嗯」「好」「做吧」几个字。
末了,她问我:能不能帮忙说说情,解释一下?
她挺看重这份工作的,也深刻反省了,希望合伙人能给她机会,不要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我把这事和合伙人一说,合伙人挺诧异:什么?有这回事?我自己怎么都没印象?
过了半天他才恍然大悟:喔,你说那件事呀,你不说我都忘了。
她这阵子表现还不错,就是没以前活跃,一直在埋头干活,我还想着过几天跟她好好聊聊,原来就是为了这点小事呀。
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小的误会。
只不过一个人在忙,一个人憋着,就一直没有得到澄清,被酝酿发酵了这么久。
为什么讲这么一件小事呢?
我想说的是: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和烦恼,其实都不是源于外界,而是源于我们的认知。
外界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我们如何认知它们,它们在我们的「心智世界」中,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永远都会隔着一层「透镜模型」,它会将外界的事物进行扭曲,投射到我们的心智世界中,重新构建出我们的「认知」。
在极端的情形下,你的认知,可能会跟事物的原貌全然不同。
但日常生活中,能够全面、客观去认知外界刺激的情况,非常非常少。
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长期根植于成长环境和思维惯性的「信念」影响下,产生消极、负面的认知障碍,导向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
这些,就是我们常见的「思维陷阱」。
能否摆脱情绪和信念的主宰,跳出「思维陷阱」,让理性掌控大脑,就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那么,生活中,都有哪些常见的思维陷阱呢?又有什么方法,能够有效地规避和跳出这些陷阱呢?
01
自我批判
研究发现:当要求参与者对自己的社交表现作出评价时,他们往往会聚焦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并告诉自己「要是我能表现得再好一点就好了」,从而严重影响对于社交结果的评判。
然而实际呢?
更大规模的调研结果表明:社交的另一方,可能根本不在意这些细节 —— 同样,他们更关注的也是自己。
我们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开关,叫做「自省」。
它能保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能有效地规训自身行为,以适应整个集体的规则,融入圈子。
但很多时候,这个开关有点过于灵敏了—— 尤其是在我们重视的场合,它会不断地打开,不断地激发我们的自我批判行为。
尤其对于内向者,更是如此。
内向者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多走的是「乙酰胆碱」通道。这条通道更长,经过的脑区更多、更复杂,且包括专门负责共情和「避错」的脑区(右前岛叶皮层)。
02
灾难性思维
什么是灾难性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怀着一种不确定、不可控的担忧,担忧它会一直恶化和变坏,并随着时间推移日渐加重。
举个例子:
今年公司业绩好像不太好,听说明年大环境更差?那明年会不会连工资都发不了了?
这个月数据又下跌了,是市场已经开发殆尽了吗?如果再这样下去,是不是要另谋出路了?
他是不是不喜欢我?我该做些什么呢?但会不会做得更多反而错得更多?纠结……
它往往导向的是我们的老朋友:焦虑。
这种感觉你一定能够体会:看着事物的发展,离你预期的水平,决绝的、不可避免地跌落。
未来会怎么样?不知道,但看起来似乎会更糟,而你似乎束手无策,只能看着它发生,一步步把你心目中的大厦给摧毁。
这是一种对损失的厌恶、对不确定性的排斥,两者协同产生的结果。
有一段时间,我就深受这种思维的困扰。
那时是刚出来创业不久。手头有积压如山的项目、计划,还有两本书约;
另一方面,很多想法刚刚开始,一切都是未知,甚至连能不能成功,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那阵子,经常失眠、头痛,工作状态也很糟糕,每天只能集中精力两三个小时,荒废了相当一段时间。
后来是怎么摆脱呢?我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2)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3)我能做些什么来防止它发生?
4)如果它发生了,我能怎么办?
5)如果我失败了,它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03
完美主义
有一个思维尤为重要,那就是将「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思维」。
前者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和特质是不变的。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在「呈现」自己的能力。
因此,持固定思维的人,会倾向于裹足不前 —— 他们害怕犯错,因为犯错就意味着他们能力不足,不能胜任。
但后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持续成长的,每一次的失败和犯错,都是在强化自己:你又解锁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面临了一个全新的挑战,获得了全新的经验。
在后者的人眼中,生活就是一场闯关打怪升级的游戏:每一次接触新东西,哪怕失败了,也是在涨经验值。
而什么是自我?自我就是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过后,所成长和积累起来的总和。
这也就是我一直所强调的:把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学习的机会。
不妨试一试,每次遇到新问题、新情景,都问自己一句:
它跟我熟悉的领域有何不同?
我能从中学到什么东西?
我如何检验和应用我学到的东西?
真正令人喜欢的,永远不是完美无缺、不会犯错的人 —— 这样的人哪怕再光芒万丈,也不是真实的,只不过是小心伪装和塑造出来的「形象」。
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形象相处。我们喜欢的,是一个有血有肉,能够看到成长的人。
04
自我标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很多人在生活中,其实都不会去区分「喜不喜欢」和「好不好」—— 这本书好不好?好,因为我喜欢;这部电影好不好?不好,因为我不喜欢。
这其实是一种朴素而粗浅的思维。它导向的是什么呢?无意义的争吵和冲突。
说到底,「好不好」是一个客观的问题,针对一本书、一部电影,它应该有一套普适的标准,比如:
这部电影的逻辑是否合理,镜头运用如何,节奏如何,演员的演技如何,等等。基于这些共识,我们再去讨论。
但「喜不喜欢」,则完全是一种私人的视角,它是没有讨论的价值的,也没有意义。
同样,当我们用到「应该」「必须」这些词汇时,你有没有想过:只是你认为「必须」,还是真的「必须」?
尤其是,当别人没有按照你的「必须」去做时,你是会生气、不满,还是会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他的出发点是什么?
举个例子:
我和合伙人,在某些管理理念上,其实存在一些差异。像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他倾向于制定KPI,规定自上而下的一整套考核体系,然后论功行赏。而我倾向于遵循OKR的原则,激发团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团队能够自发地运转起来。
但这两者有没有哪一个一定比对方更好?有没有一个人一定更正确?其实没有。
原因只不过是我们的背景不同。
他是技术出身,习惯了严谨、规范的体系;而我会更多考虑心理学的角度,希望大家目标一致,用热情和兴趣驱动。
理解了这一点,要达成共识,其实就不是很困难 ——只要抓住最深层的一致性就可以。
所以,如何破解「自我标尺」呢?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经常转换视点,试着抛开你的背景、经历、思维惯性,把一切放空,试着站在别人的视角出发,去思考问题。
像 Design Thinking 和产品开发中,都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叫做用户思维。什么意思呢?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用户会经历什么样的流程?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波动?有有哪些想法和念头?会遇到什么障碍?会希望能实现什么?
当然,这需要很强的共情能力。
一个锻炼方式是,多跟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沟通,去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去了解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这可以帮助你,走出自我中心,真正去看到这个世界的全貌。
文章转载自网络
网址:这四个思维陷阱,使我们裹足不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94181
相关内容
网上购物四大陷阱8个饮食陷阱 让你瘦不了
网购陷阱及远离网购陷阱方法
《认知黑洞》:50个思维陷阱,你中招了吗?揭秘日常决策的“坑”
小家电维修谨防三大陷阱
警惕!家电维修陷阱多,这篇避坑攻略速看!
“个人品牌”的五个陷阱:为什么人很出名,却不能变现?
消费者日常网购需注意四类陷阱
教你如何避开10大网上购物陷阱
素食健康秘笈:四大陷阱+化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