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旧书店书写城市记忆

发布时间:2025-09-14 13:44

《城南旧事》林海音的北京记忆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睡前故事#

从青岛路往北走,再左拐进入汉口路,一下子就能看到唯楚书店的招牌。下面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寄托着老板汤楚军对湖南故乡的怀念和对书店的期望。街道曾经改造过,周围还有咖啡店和小饭店,文气与烟火气相得益彰。

走进店里,周围除了书,还是书。进门三边是到顶的书柜,向里有半进屋子,也同样堆满了书。《世界宦官丛谈》《法国通史简编》《中国画形式美探究》……那些架子上的书,看似没有明确分类,但每一本都摆在它们该在的位置上,特点就是雅俗共赏。用汤楚军的话说,逛旧书店的乐趣就在此,看上去漫无目的,却总会有不经意的发现与惊喜。

记者在现场看到,上午9点钟不到,店里就来了一位顾客,并且已经淘了好几本书。这位顾客告诉记者,他以前在南京肥皂厂上班,就喜欢看书。书店地处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之间,平时只有到了下午四五点钟,慢慢才有学生前来淘书。“到店里来的,大多是老顾客。”汤楚军同时还发现,随着来南京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店里时常会出现一些外地读者。

相隔不远的学人书店老板阚炜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很多读者都是从网上慕名而来,他们会将周围大大小小的店逛个遍。在他看来,这得益于书店所在的陶谷新村,此前进行过改造。校园青春、市井烟火、传统复古、新潮时髦等多重气息,在这里交织出非常独特的韵味,而古旧书店作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深深嵌入其城市肌理。

彰显城市文化的丰富性

书店被誉为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在南京,每一家书店都是城市里的一盏明灯,它们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个性装点着这座城市的“容颜”与“气质”。

相比起唯楚书店单纯卖旧书,学人书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杂”。店面距离马路远一点,如果不是有门头上的字提醒,它更像是一间普通居民房。只有走进去,才会看出它的丰富性。可以说,现在的学人书店不只是一家旧书店,还是一家小型的“私人博物馆”。除了文史古籍和不少很有价值的学术类旧书,店里还有各种老物件。书在这里,既是商品,也是装饰,相同的气息让它们共处一室,交相映衬。

阚炜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把这些老物件称为店里的“文创产品”,一共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环画、明信片、乐谱等纸制品;另一类则是文房四宝、留声机、放映机、杯子、碟子、雕塑等各种老物件。他说:“只要是喜欢旧物和旧书的顾客来到店里,都能买到他们心仪的东西。”

据记者了解,学人书店现在所在的位置,曾经是复兴书店,也是南京城的一家老牌书店。如今,复兴书店已栖身熙南里大板巷55号,给宁静巷陌带去一丝古朴清新的质感。“经历二十几年风雨,从摆地摊卖书到创办南京复兴书店,经历各种考验,我和书有了一种割舍不了的情缘,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复兴书店老板窦才仁告诉记者,书店除了旧书,还做古籍买卖。

服务专业

买卖双方实现双向奔赴

图书必须流通起来才能实现最大价值,古旧图书尤其如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老板们正是凭借过人的“眼力”,在不断的旧书交易中改变人生命运。这也正是他们的书店保持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

“有些书看似普通,但一版一印、发行量仅2000册的稀有版本,可能就是藏家苦苦寻觅的‘遗珠’。”阚炜告诉记者,他的店一直盘踞在高校附近。以前来店里的顾客都是学校老师,他们会告诉他哪些书的版本好,这本书的其他价值在哪里,等等。长此以往,他这位曾经的老电工就学到了很多,眼力也变得越发“毒辣”,能从海量书籍中筛选出兼具可读性与收藏价值的精品。比如他就曾以1万元售出一套上世纪50年代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

汤楚军同样如此。他曾一次性从某单位收购了两万册图书,很快就全部卖完,且收益不错。汤楚军的妻子周泽云告诉记者,从外面收回来的书,汤楚军会先过一遍,稍微特殊一点的书,他会格外交代一声,并由他本人来处理;剩下的才让她放到店里或挂网上去卖,这些书的价格则由她自己来定。在所售图书的利润占比中,汤楚军依然占了大头。

复兴书店的竞争力更倾向于古籍。经过长期的积累,窦才仁慢慢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学者,并与他们产生了一种相知相生的关系。由于收藏了大量古籍旧书,包括著名学者薛冰在内的很多研究者,都会到复兴书店“淘”旧书。

创新发展

多渠道为书店“引流”

“如果固守传统书店的运营思路,书店肯定早就倒闭了,只能逼着自己有所创新。”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南京古旧书店正在调整各自步伐与节奏向前挺进。

“与其就地等待,不如主动出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京古旧书店都不约而同地将网上销售作为主战场。据汤楚军的女儿汤曼琦介绍,父亲的微信好友有三千多个,他坚持每天更新微信十多条,每条都以九宫格形式发送“唯楚售书”栏目。“没想到卖得还不错,每次发布信息后出手得很快。”

窦才仁告诉记者,考虑到光顾门店的读者都是爱好读书的人,复兴书店会将前来购书的读者都拉进一个微信群,并不定期发送书目,供大家选择。与此同时,书店还开发了一些文创产品,将过去的纸质票根进行包装,然后再销售出去。

学人书店进行了更多尝试与实践。阚炜告诉记者,书店里一开始并没有文创产品,只是单纯地卖书,但这种经营模式已很难维持,那就需要做出改变:在论坛比较流行的时候,他会在论坛上发帖卖书,后来又在专门的旧书网上销售书籍;改变书店格局,将书店二楼进行重新改造,并购置了很多中国和西洋老物件。

“一方面是为了拍照好看,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氛围达到‘引流’效果。”在阚炜看来,这些产品无疑丰富了书店商品种类,给书店带来活力,让书店更有卖点和看点。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应对线下购书客源减少,阚炜还对店内的书进行了一定调整。从来不卖文学类等图书的书架上,陆续摆上了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并按品相、畅销度、实用性等划分出5元、10元特价区。由于价格亲民,从而带动了书店其他书籍的售卖。

传承有序

00后“宁二代”进场接棒

尽管经营古旧图书可以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但卖二手书有其特殊性,再加上年岁渐长,很多书店都选择以守为攻,做好书店的传承工作。

在唯楚书店,汤楚军一家吃完简单早饭就投入工作。三人各有分工:汤楚军负责总协调,包括选书、买书;妻子承担店面业务及二手旧书网的维护工作;女儿汤曼琦则新开辟出“小红书”等网上销售赛道。

据记者了解,这也是他们一家难得长时间相聚在一起。汤楚军年轻时候一直辗转多地打工,直到后来在南京卖二手书才渐渐安顿下来。“宁漂”稍稍稳定后,他将女儿接到了南京,此时女儿已经四岁。做二手书意味着要经常跑外地,要有人看店,还要维护老客户,一家人依然难得在一起。正是这样的环境,养成了女儿非常独立的性格。

大学毕业后,作为“宁二代”的汤曼琦就回到了父亲的店里。此时的唯楚书店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本着边做边看的想法,汤楚军以聘用形式将女儿拉到了二手书行业:女儿每卖出一本书就可以从他这里拿到一定的提成。年轻能干的汤曼琦很快就摸到了门道,比如如何利用平台优势,一本书在不同渠道销售有多大差异,等等。

窦才仁的儿子同样是“宁二代”。窦才仁靠卖二手书在南京打下根基。儿子长大后,对于如何发展这份家业,窦才仁也有了更多考虑和尝试。今天,书店依然以他为主,儿子在守店的同时,则承担着网上销售任务。此外,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拉着儿子去外地,拖着拉杆箱跑书展,参加旧书书市,箱子里装着有议价空间的古籍。不久前,书店参加上海书展,就取得不错的收益。

在不断坚守中,古旧书店也迎来了已成南京文化品牌的金陵旧书市集。在一场场可淘、可听、可看、可玩的书香盛宴中,这些未来的古旧书店继承人将得到更多磨炼,最终理解、继承旧书行业,为南京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网址:南京古旧书店书写城市记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98267

相关内容

忆济南的旧书市场
南京成为推广“旧书新知”试点城市:书有“归处” 城有“来路”
江南观察|在仓巷旧书店,遇见城市的另一面
南京成为推广“旧书新知”活动试点城市——书有“归处”,城有“来路”
古书新韵 纸墨传香——北京古旧书市探访记
从北京孔网到南京复兴书店,聊聊旧书业人的2024
来京城70余岁中国书店,邂逅古旧书之美
书迷狂喜!“淘宝”古旧书指路金陵旧书市集
南京文旅观察⑯│金陵旧书市,为何总有新惊喜?
潘家园古旧书市,让旧书成为新潮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