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随新
这个夏天,一批“不必答题”的大学暑假作业火了。没有标准答案,不考公式定理,却让准大学生们忙得兴致勃勃——有人种下一粒种子,记录生命成长的惊喜;有人走进乡村振兴一线,感受科技兴农的温度;有人重走垦荒路,在一把锈锄、一碗黄鱼粥里触摸历史的脉搏。这份别开生面的“入学第一课”,正悄然打破我们对“高大衔接”的传统认知。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9月14日 《中国青年报》)
“不必答题”,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大胆突破。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以往,暑假作业往往是海量的习题集,学生们埋头苦做,却常常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而如今这些高校的暑假作业,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华南农业大学让新生开展社会实践、阅读经典著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则提供了种植作物、寻访园艺力量等多项选择,这些作业没有固定答案,却需要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用行动去探索。这并非反对知识储备,而是用实践传递一个鲜明理念:从高中到大学,最关键的不是知识抢跑,而是心态、视野和担当感的“软衔接”。正如华南农大陈翱所言:“‘高大衔接’的核心在于是否准备好迎接成长。”
“抢答人生”,则体现了新生们对成长的渴望。一份好作业,能让孩子听见“大地的心跳”。就像华南农业大学的王辛宁,她带着对家乡历史的探寻,完成了红色寻根之旅,意识到大学是成长的赛场而非终点。还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杜菲和逯佳琪,一个在种植矢车菊的过程中体会到老一辈科研的不易,一个在寻访园艺力量时看清了专业的社会价值。这种对科学精神的敬畏,比背诵更多公式更珍贵。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衔接了专业与历史,更衔接了自己与未来的人生。这种连接土地、科技与民生的课堂,任何培训班都无法给予。
这种“不必答题”的暑假作业,为何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它抓住了“高大衔接”的核心——是否准备好迎接成长。它把入学教育从“开学后”前置到“录取后”,巧妙抓住了学生情感最充沛、好奇心最旺盛的“黄金教育期”。更值得称道的是,各校设计作业时展现出充分的“用户思维”:西农提供4种作业任选,南师大有“访校友、读经典、写家书”的温情三选一,华农鼓励“乡野与书海”并行。这种尊重个性的引导,远比一刀切的强制要求更有智慧。武汉理工大学的调查显示,入学教育前置对新生适应能力有积极影响。而这些暑假作业,就是最好的前置教育。它让新生在离开高中的“舒适区”后,提前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如华南农业大学的徐欣然在调查中发现,准大学生的暑假规划反映出他们的自我规划能力等,而这份作业就是在帮助他们提升这些能力。
事实上,这场实践正是对“耕读教育”传统的当代呼应。古人讲“耕以养生,读以明道”,如今高校引导学子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正是克服知行分离、远离社会等人才培养弊端的良方。王辛宁在台州大陈岛找到的答案令人动容——那位垦荒队员后代捧出的锈锄头,那本日记里“手上磨出3个水泡也不疼”的记述,让她明白:大学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续写新时代垦荒故事”的起点。
当然,要让这样的“前置教育”走得更远,还需解决现实困境。正如武汉理工大学董雪傲老师的调研所示,当前前置教育存在“内容系统性不足、主体全面性不够、载体有效性不强”等问题。各校需像西北农林科大那样,构建起“青禾·引航”般的成长体系,让暑期作业只是“前菜”,后面还有适应、融入、成长的全链条培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被教育者察觉不到自己被教育,却已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当越来越多高校放下“提前灌知识”的焦虑,转而关注学生“成长的准备度”,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怀揣梦想又脚踩大地的新一代。这份“不必答题”的作业,答的正是“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道人生大题——而无数青年已经用行动写出了最美答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58/15280304.html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