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优例 越无忧 | 破壁垒重塑生机:伊立替康脂质体(II)为晚期食管癌后线治疗提供新选择,持久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发布时间:2025-09-15 22:11

胃癌晚期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胃癌#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中国更是其高发地区之一。据统计,2022年中国食管癌新发病例约32万,死亡病例达30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我国食管癌的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约占90%以上,其发生与吸烟、饮酒、热烫饮食、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食管癌早期症状不典型,超过6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其中,转移性食管癌的治疗策略是以系统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转移性食管癌的治疗目标主要为控制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总体疗效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于PD-L1低表达或阴性患者,治疗选择更加有限,患者总体五年生存率较低,临床面临严峻挑战。

本期将为大家带来一例56岁男性食管鳞癌伴多发转移患者,在一线免疫联合化疗失败后,采用含伊立替康脂质体(II)的方案进行二线治疗,实现了持续的疾病控制和生活质量提高。本报特邀河南省肿瘤医院王生副主任医师河南省肿瘤医院耿良主任医师,结合该例患者的诊疗实践,深入剖析伊立替康脂质体(II)在晚期食管癌后线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优势,为临床应对食管癌治疗难题、优化治疗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参考。

专家简历

王生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主持省厅级课题两项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肿瘤整合治疗及姑息疗法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老年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

基本情况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6岁。

主诉:反酸、胃灼热2月,确诊食管癌6天,2025.03.03入院。

现病史:2025年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泛酸、胃灼热,之后逐渐出现轻微进食不畅,无胸痛等。2025.02.24于当地医院完善胃镜检查提示:食管距门齿29-44cm见肿物增生隆起,约占管周3/4,表面覆坏死苔,边缘隆起,浸润状,管腔变形狭窄,质硬,取4块活检。活检病理报(食管)鳞状细胞癌。遂至我院寻求进一步诊治。

既往史:无特殊。

辅助检查

入院检查

2025.03.04 PET/CT:1、食管胸中下段及胃贲门部壁不均匀增厚,代谢活跃,考虑恶性病变(食管癌可能),请结合胃镜。2、纵隔2L区软组织结节影,与邻近食管壁分界不清,代谢增高;右侧锁骨上区、余纵隔1R、2R、4L、7区、贲门旁及腹腔肝胃间多发软组织结节影,代谢增高;以上考虑多发淋巴结转移。

2025.03.04 PET/CT

2025.03.04胃镜活检我院病理会诊:(食管)鳞状细胞癌。

诊断

食管鳞癌(cTxN3M1,IVB期)

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

治疗经过

MDT建议:内科治疗2周期后,根据复查结果,评估放疗指征。

2025.03.07、2025.03.29予紫杉醇+顺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2周期。

期间于2025.03.28复查胸部CT平扫评估肺部炎症,以继续应用免疫治疗。

2025.04.19 CT:与2025.03.28对比,食管胸中下段及胃贲门壁不均匀增厚,局部较前明显;双侧锁骨上、纵隔、肝胃间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较前相仿;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影,较前肿大,转移可能。

2025.04.19(一线治疗后)复查CT

2025.04.20彩超:双侧颈部VI区、双侧锁骨上可见肿大淋巴结,部分较前增大;右侧锁骨下可见淋巴结,较前增大。

2周期治疗后患者精神差,乏力加重,进食不畅加重,出现进食时胸骨后疼痛及进食后呕吐,体重下降约6kg,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MDT建议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真性进展或假性进展。

因患者症状较前加重、体重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体质较差,故拒绝进一步检查。

与其充分沟通后,决定下一步行二线治疗。

2025.04.21起予伊立替康脂质体(II)+替吉奥治疗,Q2W。

疗效评价

2025.06.12(治疗3周期后)复查CT:食管胸中下段及胃贲门壁不均匀增厚,较前明显好转;双侧锁骨上、纵隔、肝胃间多发淋巴结,部分较前缩小;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影,部分较前缩小;双侧胸膜增厚,心包少量积液,较前减少。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

患者精神好转,乏力好转,进食不畅明显缓解,进食时胸骨后疼痛消失,体重增加约4kg。

2025.06.12继续予伊立替康脂质体(II)+替吉奥治疗,Q2W。

2025.08.10(治疗6周期后)复查CT:食管胸中下段及胃贲门壁不均匀增厚,较前相仿;双侧锁骨上、纵隔、肝胃间多发淋巴结,部分较前略缩小,部分较前稍增大,部分较前相仿;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影,较前相仿;余较前相仿。疗效评估为疾病稳定(SD)

二线治疗期间CT检查图像对比

患者精神可,进食可,自述无异常不适。

2025.08.11继续予伊立替康脂质体(II)+替吉奥治疗,Q2W。

患者至今共接受伊立替康脂质体(II)+替吉奥二线治疗8周期(治疗过程中未能及时按化疗周期时间返院治疗),治疗期间仅有乏力、恶心及食欲下降,持续2-3天,未出现骨髓抑制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患者现伊立替康脂质体(II)+替吉奥方案继续治疗中,未见进展征象,评效持续SD

病例小结

本例患者因反酸、胃灼热症状持续初诊,胃镜发现食管距门齿29-44cm肿物,活检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2025年3月,患者入我院进一步诊治,PET/CT检查提示食管胸中下段及胃贲门部壁不均匀增厚,代谢活跃,伴右侧锁骨上区、纵隔多区、贲门旁及腹腔肝胃间多发淋巴结转移,明确诊断为食管鳞癌(cTxN3M1,IVB期)。

经MDT讨论后,于2025年3月7日和3月29日行两周期紫杉醇+顺铂+卡瑞利珠单抗一线治疗。然而2025年4月19日复查CT显示食管病灶较前明显增厚,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影较前肿大,病情进展可能性大。患者此时精神差,乏力加重,进食不畅加剧,出现进食时胸骨后疼痛及进食后呕吐,体重下降约6kg,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考虑到患者症状加重、体质较差且拒绝进一步检查,经充分沟通后,于2025年4月21日起启用二线伊立替康脂质体(II)联合替吉奥治疗。治疗3周期后(2025年6月12日)复查CT显示食管病灶较前明显好转,多发淋巴结部分较前缩小,评效达到PR。患者精神、乏力及进食情况均明显改善,体重增加约4kg。后续继续原方案治疗,至2025年8月10日(治疗6周期后)评效为SD,患者精神食欲可,无特殊不适。至今患者已完成8周期治疗,耐受性良好,仅出现轻微乏力、恶心及食欲下降,未发生骨髓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持续处于疾病稳定状态。

本病例充分体现了伊立替康脂质体(II)在逆转多药耐药、重建治疗敏感性方面的独特价值,其创新的药物递送系统在提高抗肿瘤活性的同时显著降低了传统化疗药物的毒性负担,为晚期食管癌患者提供了高效低毒的治疗选择,助力实现长程疾病控制。

病例点评

耿良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面上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肿瘤整合治疗及姑息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食管癌诊疗现状与转移性疾病治疗困境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2025年中国预计新增食管癌病例约30万例,占全球发病总数的一半以上,其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食管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河南、河北等省份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病理类型看,我国以食管鳞癌为主,这与欧美国家以腺癌为主的分布特征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食管癌的临床诊疗仍存在诸多难点,早期诊断率低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选择有限。对于局部晚期患者,采用以放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虽能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但疗效有限且易发生复发转移。IV期食管癌已发生远处转移,治疗目标主要为控制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其主要治疗手段是以化疗为主的系统药物治疗,常联合局部治疗缓解症状。标准一线治疗为含铂双药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但客观缓解率有限,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仅为4-6个月,且多数患者最终会发生疾病进展。后线治疗选择更加匮乏,传统化疗药物如多西他赛、伊立替康等虽有一定疗效,但毒副作用显著,患者耐受性差,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此外,食管癌肿瘤微环境复杂,高度纤维化的间质屏障阻碍了药物的有效渗透,加之肿瘤异质性高、易产生耐药,导致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病例患者在一线接受紫杉醇+顺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快速进展,疾病恶化导致吞咽困难加重、体重显著下降,充分反映了转移性食管癌后线治疗面临的严峻挑战。

创新化疗药物伊立替康脂质体(II)的临床应用新前景

伊立替康脂质体(II)是肿瘤药物递送系统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通过先进的脂质体包裹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伊立替康的药代动力学缺陷。

传统化疗药物伊立替康作为一种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虽具有确切的抗肿瘤活性,但其半衰期短、分布容积大,难以在肿瘤组织维持有效浓度,同时在肠道等正常组织中大量累积,导致严重的迟发性腹泻和骨髓抑制,这些剂量限制性毒性常常导致治疗中断或剂量调整,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伊立替康脂质体(II)采用独特的聚乙二醇化双层脂质体包裹技术,显著延长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时间,利用实体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实现被动靶向,选择性富集于肿瘤组织,使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提高20倍以上,同时降低全身暴露,从而实现了"增效减毒"的双重目标。

关键性III期PAN-HEROIC-1研究虽然针对的是吉西他滨治疗失败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但其结果充分证明了伊立替康脂质体(II)的临床价值。该研究结果显示,伊立替康脂质体(II)联合5-FU/LV方案相比对照组显著改善患者生存,中位总生存期延长近50%(7.39个月 vs. 4.99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4.21个月 vs. 1.48个月),疾病控制率高达83.1%,且安全性良好,≥3级腹泻发生率仅为9.9%。基于这些卓越数据,该药物已获批应用于转移性胰腺癌二线治疗,并获CSCO指南I级推荐(1A级证据)。

目前,伊立替康脂质体(II)的临床应用范围正逐步从胰腺癌拓展至其他消化道肿瘤领域,在结直肠癌、胃癌以及食管癌治疗中展现出广阔前景。

本病例中,患者在一线治疗失败后接受含伊立替康脂质体(II)的二线方案治疗,不仅迅速实现了疾病控制(短期内达到PR),而且耐受性良好,顺利完成多周期治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体重增加,症状缓解,充分体现了该药物在克服肿瘤耐药、重建治疗敏感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更多研究数据的积累,伊立替康脂质体(II)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除了继续探索其在各线治疗中的价值外,其与新型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的联合策略也值得深入研究。此外,在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发掘,有望为更多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本文由王生副主任医师、耿良主任医师审校)

网址:越优例 越无忧 | 破壁垒重塑生机:伊立替康脂质体(II)为晚期食管癌后线治疗提供新选择,持久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02156

相关内容

癌症慢病化革命:免疫细胞疗法实现生存质量与生存期双提升!
肺癌步入慢病管理时代,肺癌患者如何实现高质量长期生存?
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例6篇
提高食道癌患者生活质量要怎么做
8条肺癌康复指南,提升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MASLD管理新策略——延缓早期患者疾病进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应“两手抓”
肺腺癌晚期,如何通过饮食调理提升生活质量?
提升生活质量技巧(精选5篇)
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建议精选(九篇)
高血压病的饮食控制和健康管理.ppt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