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林——访青年摄影师陈曦
城市风光摄影能体现摄影师的城市情感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艺术摄影# #城市风光摄影#
城市之林
——访青年摄影师陈曦
Urban Jungles
— Interview with Young Photographer Chen Xi
摄影/陈曦 采访/韩鹭
Photos by Chen Xi Interview by Han Lu
韩鹭(以下简称“韩”):你在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为什么在硕士阶段读了摄影专业?
陈曦(以下简称“陈”):因为一些机缘,我几乎没有过渡期地从一名工作多年的建筑师转成了职业摄影师,持续地接受建筑师们的委托,记录建筑设计作品的落成。这让我产生了身份认同上的疑问,我究竟是一个挺会拍照的建筑师,还是一个挺懂建筑的摄影师?建筑摄影这个相对小众的摄影门类,又如何在艺术摄影圈自我定位?带着这些疑虑,我选择了去纽约求学摄影,同时也借纽约这座充满历史与当代建筑名作的城市进行创作,找寻自己的摄影语言。
垂直生活 陈曦 摄
韩:你是如何对摄影产生兴趣的?从建筑到摄影的转变过程中有哪些心态上的转换?
陈:摄影兴趣的起点对我来说非常自然,旅行、观察、记录在一名建筑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非常多的建筑师本身是优秀的摄影师。从这个层面来讲,从建筑到摄影的转变似乎只是一个把爱好变成职业的愉悦过程。然而从实际工作内容来说,建筑设计是一个将二维的设计草图塑造成三维建筑空间的过程,而建筑摄影则是一个将三维的建筑与空间重新锻造回二维的过程,这两者是反向的,这种矛盾性更加需要我去利用建筑学中的视觉语言,从而对于已有形式、空间与秩序进行反向的抽象与诠释。
“迷雾森林”系列之一 陈曦 摄
“迷雾森林”系列之二 陈曦 摄
韩:在海外求学的经历中,你认为影响你最大的是什么?
陈:我认为是对于“建筑摄影”这件事本身的理解。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总会认为只有接受建筑师委托的作品才是专业的建筑摄影,然而委托拍摄以设计本身为核心表达,总容易带有一些“设计改变世界”的优越感,反而让其艺术性有所降低。求学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诸如马克·杨库斯( Marc Yankus)和马库斯·布鲁内蒂( Markus Brunetti)这样的纯艺术建筑摄影师的作品,启发我打开了更多建筑学以外的视角,一方面从城市与人文尺度去审视建筑,一方面也从我自身出发去阐述我自己对于建筑的见解。有时候适当地跳脱建筑师的视角,也能让我不受制于建筑师身份的限制,更全面地去认知建筑。
“迷雾森林”系列之三 陈曦 摄
“迷雾森林”系列之四 陈曦 摄
韩:“垂直生活”这幅作品是一次拍摄而成的吗?为什么截取了城市中这个片段?
陈:是一次拍摄而成。这张照片选取了一个很特殊的视点,从第一层面来讲,将高耸入云的超高层建筑与悠然自得的中央公园这两张纽约的名片框为一体,又透过树叶的缝隙将焦点凝聚到在公园中悠然遛狗的夫妇,描绘出人们在这座城市中上至云端下至森林的生活状态。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紧邻中央公园南部的这一片街区又被称为亿万富翁街( Billionaires' Row),华丽而昂贵,很多当地人非常厌恶这些比例狭长尖锐而又象征资本的超高层建筑,而中央公园又是对所有人完全开放,深受当地各阶层的人喜爱的城市绿洲,这种垂直而强烈的对比是这幅作品更深层次的表达。
“迷雾森林”系列之五 陈曦 摄
韩:在“迷雾森林”系列作品中你想表达什么含义?为什么选择在浓雾天气进行拍摄?
陈:纽约经常被称为“混凝土丛林(Concrete Jungle)”,雄伟的天际线象征着野心与梦想,而每个初来此地的人都会直面高昂的生活成本,激烈的竞争和身份的认同,以及疫情与高犯罪率之下对于健康和安全的不确定。相信所有在这座城市驻留过的人们都经历过此般的迷失。我希望借用浓雾天气来表达这种迷失与不确定,通过压缩透视来营造钢铁巨构带来的冷淡与压抑,一面是天上楼阁,一面是地上人间,都弥散于未知的雾中。
“里立面”系列之纽约公共图书馆 陈曦 摄
“里立面”系列之大都会歌剧院一 陈曦 摄
“里立面”系列之大都会歌剧院二 陈曦 摄
韩:“里立面”系列作品是怎样制作而成的?
陈:该系列的创作前后历时6个月,在离开纽约以前,我希望创作一个综述性的系列,来表达我对于这座城市的综合印象,这个印象既包含宏观尺度的城市风貌,又包含微观尺度的人文生活。在这种考量之下,我对于拍摄建筑的选择基于三个因素:该建筑在建筑史上的重要性;该建筑目前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该建筑的室外和室内是否适合以这种方式来表现。如此选定了12栋不同的建筑,分属博物馆、图书馆、火车站、超高层、剧院、广场这6种类型,将其室外和室内的部分融合到同一张图片中,最终以12张横向全景的方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综合风貌。
“里立面”系列之范德比尔特一号 陈曦 摄
“里立面”系列之时代广场 陈曦 摄
韩:为什么采用后期合成的方式将建筑内景与外景并置在同一个建筑物外观上?
陈:建筑的外立面塑造了一座城市的都市景观,其室内部分则映射着市民们的生活状态,这两面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同协作构成了完整的建筑使用体验。事实上,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经常使用“剖透视”的制图方式同时呈现建筑物的内景与外景,从而全面地表达建筑设计的一体化与纵深感。在建筑完成了从二维的设计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空间实体落成之后,这种视觉体验反而变得无法实现了,因此我希望通过这种摄影拼贴的手法,将复杂的三维空间以一种精确而简洁的方式,再次重现为二维的影像表达。
“里立面”系列之 宾州车站陈曦 摄
“里立面”系列之帝国大厦 陈曦 摄
韩:在合成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将不同透视空间合二为一的?其中的难点是什么?
陈:建筑内景和外景的光比变化、物距关系、透视变形都截然不同,需要综合运用移轴拼接、 HDR合成、剖切绘制等多种后期处理方法。其中最难克服的是在视角转变的过程中,随着物距的变化,实际消失点的位置会发生明显的偏移,如果不加处理,会产生内景和外景完全脱节的感觉。长期的建筑学教育以及建筑师生涯中对于处理透视关系的经验,让我能够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中对于消失点位置和数量进行综合控制,最终得以完成这两种视角的自然融合。
“里立面”系列之古根海姆博物馆陈曦 摄
“里立面”系列之摩根图书馆陈曦 摄
韩:接下来有什么拍摄计划?
陈:“里立面”对我来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观察与记录城市的方式,一方面能保持建筑摄影的客观性,一方面也能融入我的主观艺术表达。我希望借用这套手法去描绘更多的城市,计划先完成“里立面”的上海系列,上海与纽约这两座一东一西,但同样饱含历史与当代文化的大都会,我相信会形成很好的对比与呼应。此外,我也会继续和国内外的优秀建筑师合作,以建筑师的视角持续记录中国的乡村建设和城市更新。
我们都认同建筑是艺术,但建筑本身却很难完整地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中展示,难以从艺术层面更好地被解读,而摄影则是一个绝佳的桥梁。因而我希望去尝试让建筑摄影突破建筑圈,以照片为介质来转译建筑文化,使得建筑学能更多地被建筑圈之外的人们所理解。
“里立面”系列之无线电音乐厅陈曦 摄
“里立面”系列之中央车站陈曦 摄
作者简介
陈曦,生于1989年,建筑师,建筑摄影师,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系,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摄影硕士学位。曾参加2021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和2022纽约Photovile 摄影节等国际展览。
来源丨选自《中国摄影家》杂志2022年第12期,原文标题《城市之林——访青年摄影师陈曦》,摄影/陈曦。
声明丨本文所刊载内容,版权均为《中国摄影家》杂志所有,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刊联系。
杂志办刊理念/影像生活,学术品位
杂志着力于/影像呈现历史,瞬间感动世界
致力于引导摄影人/提炼影像生活,凝聚视觉记忆
-杂志信息-
1988年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集学术和实践于一体的综合类大型摄影专业月刊
中宣部2021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期刊
2021首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
优秀封面设计、优秀版面设计期刊
2020、2021“BIBF 中国精品期刊展”参展期刊
“2013年全国最受读者喜爱的50家”期刊
“2013期刊数字阅读影响力TOP100”期刊
中国美术馆数字期刊合作伙伴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订购杂志-
《中国摄影家》每期30元全年360元
邮局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办理订阅
或拨打全国邮局订阅专线:11185
邮发代码:2-645
杂志社直订
010-64959004
网站订阅 微店订阅
-联系我们-
编辑部电话: 010-64938782
经营部电话:010-64959004
投稿邮箱:zgsyj@chinaphoto.net.cn
网址:城市之林——访青年摄影师陈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02363
相关内容
林叶:摄影与后现代城市生活无限想象:家居和摄影艺术之间的共通——旅美摄影师星泽专访
静谧中的力量:大林直行的电影感摄影之旅
如何消费?86.5%受访青年明确“该花花该省省” 花钱不再大手大脚,一线城市受访青年显著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
青年社区规划师参与城市“微更新” 增加群众的幸福感
把“上海摄影”作为一种方法:一周城市生活
北京工作,河北居住:埃及小伙刘正曦的“双城记”
新华社转载我院青年教师牛童摄影作品《快递员的日常》
70后青春纪念册《我的大学》 专访摄影师赵钢
虹口三代摄影师作品“同框”,这场展览用镜头讲述“我们的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