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视野: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5-09-18 23:34

研究传统建筑装饰的雕刻艺术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传统文化美学#

我国传统建筑营造

技艺研究述评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历经七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官式、民间两大独特体系,其中,民间建筑又称“乡土建筑”,即民间自发建造的民居、祠堂、会馆等传统风土建筑,广泛分布于各传统聚落,在城乡快速建设的背景下其建筑营造技艺保护需求更为迫切,是本文研究重点。

本文以“传统建筑”+“技艺 / 技术 / 工艺 / 营造”为检索词,运用 CNKI 学术引擎进行组配搜索,经过逐条阅读、筛选及二次检索,最终确定与本文主题相关的128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硕博士论文16篇。通过对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梳理该研究领域的前沿及热点,归纳凝练出核心问题,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与延续,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1 研究历程

20 世纪 30 年代,以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开始对古代建筑实例进行资料收集、测绘和法式整理,将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撰写出版了《工段营造录》、《清式营造则例》等 30 多种古建筑书刊与专著,标志着我国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古代建筑史研究之发端。90 年代,马炳坚、刘大可等学者出版《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1991)、《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1992),开启对古建营造技艺的研究,但主要为明清官式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总结。此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等文件相继颁布 ,学术界有关传统建筑本体及其技术与文化的研究空前繁荣,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工作得到更多重视。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 2014年公布了四批(共计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表 1)以及扩展项目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本建立。现共有34项传统建筑(包括园林、桥、宫殿、古建模型)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手工艺类。其中,民间建筑类 25 项,军事防御建筑类 3 项,公共建筑 2 项。但与传统建筑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它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不足,存在地域偏重,地方代表性项目保护流程与要素不一,缺乏相对统一的规范,研究深度与广度均有待加强。

2 总体研究特征

2.1 研究数量年度分布特征

通过对检索文献样本进行年度分布统计(表2)、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分析(图 1)可知,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建筑工艺、文化遗产、传统建筑文化、营造法式等词汇出现频次较高。从2004年开始,我国正式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引发了学界对工艺技术等无形遗产保护的关注,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建筑史、地区传统等,有学者开始探讨甘青 、徽州 、苏州等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但总体成果较少;2007-2017 年,研究成果逐步增加,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建筑实体构造分析,还涉及装饰工艺、励匠机制、相关民俗文化、保护体系等方面研究;2018-2019 年,文献数量及实际应用成果增长明显,研究视角呈多元化趋势,包括建筑风格、手工技艺、法律规制、传承路径、口述史、榫卯等局部构件研究,但依然偏重解析制式、构件、材料等物质实体,对营造技艺的整体性研究尚有不足。

2.2 学科与地域分布

从学科分布(图 2)来看,目前国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科技、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经济管理、社会科学等领域也有分布。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综合了科技、人文、经济管理等学科特点,利用多学科融合理论对传统建筑技艺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与必然性。

对相关成果进行地理区域分析,如图 3所示,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主要集中在东部、东南部地区的苏、闽、粤、浙,以及北京、甘肃等地,其它省份相对较少。

3 研究视角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归纳梳理,本文从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地域及文化特征、建筑形制与结构、局部构件、技艺本体、匠人文化五个方面研究主题进行总结。

3.1 地域特点与村落文脉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其认定标准包括现存建筑久远度、完整性、文保单位等级、承载一定的非遗、建筑构造等要素具有科学、美学、历史价值。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贯穿了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选址格局,又影响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貌。在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开深入研究前,不同学者首先通过研究地域特征与文化脉络,分析传统村落因地制宜的空间形态与民居形制。

(一)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对传统民居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模式、建筑规模、建筑形制与建筑材料的影响。例如,山东上九山石头村、云南磻曲村、焦作山地居民皆因本土易采可用的石材,而砌筑建造了大量浑然天成的石质民居;磻曲村居民依据地理脉络、山川地势、时空经纬确定白族石砌墙乡土建筑的选址,形成背靠苍山、面向洱海、溪水环绕的空间布局模式,得到视线开阔、光照充足、交通便利、藏风聚气等优势 ;起建于明清晚期的泰安市二起楼村地处泰西山区,地质条件独特,石灰岩石分布众多,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干搓墙”技艺围合垒筑石屋、石巷,又因常年干旱的气候条件,雕刻打造出“水流子”、石质水窖、石槽等建筑构件与生产生活用具。焦作山地矿产资源丰富,岩性以石灰岩为主,伴有页岩、耐火黏土、大理石等,决定了当地传统石砌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气温变化幅度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决定了石砌民居采用平屋顶、厚墙体的建筑形式。

(二)人文环境因素。古代哲学思想、伦理观念、礼法制度、文化传统、艺术倾向、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甚至民间迷信等历史、社会、文化要素对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特征与分类的影响。例如,以血缘为纽带聚居的传统村落中,祠堂的位置、形制、古代政权争夺背景下的军事化屯田制与多地移民文化,拉开了六百余年贵州屯堡建筑发展的序幕,并决定了其全封闭的防御式格局。东源曾家古村的奉政世第宅作为当地显赫的家族府邸,与另两栋家族子嗣住宅相邻,在结构上由一条窄巷道相连互通;根据风水五行学说,“商属金,南属火”,为趋利辟邪,江西罗田村内古建筑群中的世大夫第建筑形成坐东朝西、“大门不大,正门不正”的特点;此外,民族与民系的语族、方言对传统风土建筑及技艺的谱系构成、分布规律、基质特征也具有影响。

3.2 院落形制与建筑结构特点研究

相关学者注重运用比较法,研究要素包括建筑单体、合院、重院的构成模块;主要的单体建筑类型;梁架结构、主要承重结构;建筑进深;建筑格局的历史演变;直线、曲线、折线、斜线的组合构图方式;平面结构;空间组合方式;布局理念;造型设计所遵循的规律等。李晶晶在介绍河州白塔寺川传统建筑技艺时,对比分析了椽花挂椽法的结构优性、视觉美感以及不同挂椽法的构件称谓;胡永明通过追溯从秦汉到宋明时期的徽派建筑技艺特点,阐述其“穿斗式”、“抬梁式”、“三间五架”式建筑形制的演变历程;胡亚楠以八闽地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为例,以建筑形制为研究突破点,强调南方穿斗技术、北方抬梁技术的继承与变化。

3.3 建筑局部构件研究

在针对不同地域的传统乡土建筑技艺研究中,多数学者侧重对建筑物构件特点的分析,内容涉及:构件称谓的地域对比;结构优性分析;台基、地基、影壁、墙体肌理、木架、柱础、月梁、勒脚、门框、门楣、门簪、门枕石、扒墙石、窗扇、屋顶、楼板、墀头挑檐、阶条石、柱顶石、台阶的压面石、天井、廊枋等构件以及灶台、石缸、石桌、石凳、石磨等器具的细部特点,包括类型、尺寸、材料搭配方式、门窗过梁形式、材料产地与特性、装饰效果、色彩对比等;镂空、浮雕、彩绘等装饰艺术的式样和寓意。

李宁从藏南谷地传统建筑的片石基础、墙体类型、木质梁柱框架、夯土屋顶及材料特性等角度,全面剖析了西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田林探究了四川地区传统建筑屋顶翼角处理方式及以虾须为代表的独特构件,将北方、江南与四川地区的翼角做法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其形成因素;陈晓向从建筑石雕装饰、材质搭配与色彩对比三方面,总结出惠安乡土建筑石技艺的三大特色。

3.4 建筑技艺本体的研究

相关学者主要从技艺的发展演化、建筑语汇、核心技术、适应性技术、特色工艺等方面对建筑营造技艺本体进行剖析。

李辉政系统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木作技艺特点、核心地位、技术分工等,尤其阐释了木作工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节点与演化过程;郑玮锋以福州仿木结构景观建筑营造技艺为例,总结出锯、刨、凿、雕等木材建筑构件加工工艺的共同特点。张嘉琦分析了平顺县东部石头民居营造技艺的本体构成,将技艺核心总结为营造理念、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三方面;张晓楠以石砌民居为例,总结地域性建筑语言,从加工工具、备料、石料等构件加工、打基础、盖屋砌墙、上梁六个方面分析营建流程,列举出锲子、剁斧、扦子、碾脐等开采加工工具及弯尺、活尺、门宫尺等相关器具,为传统民居石砌技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资料。朱宗周以平定县锢窑为例,通过用字母标注结构端点,详细分析了当地泥瓦匠人在建造双心圆拱券时采用的“拖蓝线”方法。

我国传统建筑技艺种类丰富,多数沿用至今,包括:相地、拉墙线、挖基础、立屋架、上梁、上檩、破料、改板、干砌、浆砌、片页岩瓦、铺设屋面及地面、隔板制作、抹灰、刮平、上漆、锯、刨、凿、雕等木材工艺、挂椽稳椽工艺等。但多数学者或直接针对建筑实体内部构造和外观进行分析,或只研究区域内常规建筑特点,而未关注部分特殊单体建筑营造技艺,缺少对技艺类别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归纳、比较、深度研究。

3.5 匠人文化及传承方式研究

(1)工匠精神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核心价值。《考工记·匠人》记述了齐国时期各工种的设计思想及制作方法,包括“建国”、“营国”等城邑建设程序与礼制营建思想。《营造法式》将古代工匠分成: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等 13 个工种,在此基础上,现在工种进一步完善,扩展形成钢筋工、精细木工等 45 个工种。各专家学者分别从工匠派系、合作模式、口诀要诀、尺系手风、传承现状、传授方式、励匠机制、工艺传播途径等方面探索了传统建筑技艺的匠人文化。

(2) 技术主体主观因素对建筑营造产生的影响。韩丽君以临县南部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为例,分析了工匠关系网络及演变,指出差异化的传承方式造成工匠在具体构造细节上认知差异,加之地域性的民居建设缺乏系统规范,导致建造技术和工艺的差别;陈星 在分析诸葛建筑技艺时指出,在“商而兼士,贾而为儒”的经济背景下,工匠的审美情趣与创作水准得以提升,为诸葛建筑技艺创造了极高的美术价值。周娟在分析武夷民间传统建筑装饰时提出,普通劳动大众作为传统图案主要创造者,设计理念从实际生产生活出发,受外界约束较小,可匠心独具地进行设计制作,技艺也因此具有灵活多变性。

(3)技艺传承困境、传承方式与保护手段。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加速,传统建筑及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高工龄者占比大,工匠断层、后继乏人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在此境况下,以师带徒、口传手授的主要传承方式受限,传承人认定标准过高,“重申报、轻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还存在传播方式传统、传播范围窄化等现象。张嘉琦、王浩 、刘芹 、李辉政等学者提出,可通过完善传承人评定及保护制度、调查建档、经济扶持、建立技艺协会、组织岗位技能竞赛、编写相关教材、校企联合办学、设立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建设非遗博物馆、以财政鼓励传统师徒传承、设计地区标准用房等方式,以促进传承人保护与技艺传承工作。

4 研究现状评析与展望

目前,国内对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相关研究基础资料较为丰富,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

(1)研究范围地域性特征明显,缺少完备的资料来源。研究区域过于分散或集中,以华东、华北地区为主,而华中、华南地区的研究相对薄弱,东北地区鲜有涉及。目前,多数传统乡土建筑调研工作主要是根据地方志、族谱等书面资料进行文本研究,建造年代、修缮历史等信息完整度不一,难以开展全面研究。

(2)单线性分类研究较多,多层次分类研究较少。以传统村落个案研究为主,根据行政区域划分建筑营造技艺体系,忽略了临近或其它地区构造相似、材料相同的建筑及技艺之横向对比分析。部分学者在研究区域内常规建筑形制时,未充分关注部分特殊单体建筑特点,出现以偏概全现象。

(3)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视角不足。仍处于从建筑学、遗产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借用理论的状况,缺乏系统化归纳与理论提炼性质的研究成果,也缺少通专结合、“因类制宜”的可操作性研究,不利于针对性开展建筑营造技艺保护的规范与指导工作。

(4)“非物质”营造技艺文化遗产系统性研究有待加强。关于技艺本体,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布局、建筑形制、相关材料器具、装饰纹样等方面。对技艺历史演化规律和流变关系的研究不充分,文脉历史性与工匠主位视角被轻视,难以对传统建筑工艺特征形成完整深入的解析。在建筑及技艺类型上,多侧重于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研究,对传统石、土、竹、砖等材质建筑关注较少。部分学者在明确概念时直接以“木结构营造技艺”代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范畴存在偏颇。

(5)多数研究由课题带动,持续度难以保证,且在传承方式、传播路径方面暂未提出创新性、发展性的具体解决方案。

鉴于此,今后有待深入开展以下研究:

(1)以我国传统民间建筑营造技艺为对象,以田野考察与工作实践为基础,加强实际调研评估,完善各地区、各材质建筑样本数量,建立起一套可以长期互通、交流、积累的研究体系与讨论框架。

(2)对各地传统建筑进行区系划分,充分考虑传统民间建筑营造技艺的地域多样性、场地特殊性、特征趋同性等,关注其历史演化规律,从“纵向”时间与“横向”空间两个维度加强比较性研究,形成清晰脉络。

(3)不仅要根据地域性传统乡土建筑的保存现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应从宏观角度,整合多学科相关理论视角与方法论,构建出针对传统民间建筑的、可行性较强的保护机制。

(4)重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困境,将解决问题作为研究目的与落脚点,以文化认知的多维视角,关注工艺技艺传承断层、基层非遗保护工作群体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难题与诉求。

(5)加强创新意识,探讨数字化技术手段在样本采集、处理、存储、展示等环节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的结合路径,调动有效资源,制定可持续实行方案并推广实践。

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古建园林技术》杂志。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及时留言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关于我们:

中式营造是一个以北京设计师团队为运营主体的【共同分享、彼此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交流的公众信息平台。通过公益沙龙分享、设计类主题讲座、创意文化展览、出行游学、田野调查等方式让我们拓展专业视野和提升技术与审美修养,2023年这个公众平台继续涉及设计、艺术、文旅等领域的分享与交流,努力让大家在中式营造氛围中感受营造技艺、共同互助成长。

网址:营造视野: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述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12427

相关内容

营造视野:古建筑的木作修缮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氛围营造研究
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变迁与创新
我国传统竹编工艺之现代传承与产品创新研究
生活美学语境下当代庭院景观营造艺术研究
民俗学视角下的传统玩具研究
新营造——东方传统建筑与群落再生设计展
我国慢综艺节目传播策略研究
我国高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措施研究
我国传统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