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一来一往的推手之间,隐藏的是中国人独特的处世哲学

发布时间:2025-09-19 15:14

手工艺品收藏价值:一些独特的手工制品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手工制作的乐趣# #手工工艺品#

听说李安导演大概还是在上一次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只是别人说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电影导演,却也从来没有真正见识过他的才华。

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总是喜欢把一些小事无限放大,信息传递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牛鞭效应,让我开始怀疑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也是闲来无事点开《推手》,这一次互联网却没有欺骗我。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中国的太极总是很奇妙,就像是时常在练习它的人一样,像个神秘的老头儿。老头儿总是一副满不在乎又心事重重的样子,就像《推手》这部电影里的老头儿老朱一样。

导演李安


父母和孩子

老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中国老头,他除了有一个在美国当博士的儿子之外,他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习惯。晓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移民,他除了有一个是太极拳大师的父亲之外,他还有一个在美国的家庭。

本来他们的生活相安无事,虽然远隔重洋,但总有父子情牵挂。关系肯定不算远,但也必然谈不上有多亲近,是空闲下来看着天空, 总是会想起离自己很远的那个人。

这样的日子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让自己年迈的父亲独居好像是天大的罪过一般。晓生把他的父亲老朱接到了美国来。

美国毕竟不是说汉语的地方,老朱那一套独特的生活道理也无处施展。

老朱


老朱和儿媳妇玛莎之间还有矛盾。

说是矛盾,其实也没有矛盾。老朱是一个退休的老头,玛莎是一个年轻的作家。一个中国老人,一个美国女人,由于语言不通,两个人并没有什么交流,没有交流哪里来的矛盾?

但是,矛盾依然存在。玛莎觉得公公的突然到来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自从公公来了自己家之后,她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

玛莎觉得公公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工作。她多次向晓生抱怨,"婆媳之间的问题"还是在这个中美结合的家庭爆发了。像很多中国男人一样,晓生选择了无条件偏向父亲。

晓生体谅着父亲的不容易,就算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中国"孝道"还是很难去除的。

对于父亲,晓生还是保持了最基本的中国规律。而老朱,虽然到了美国,也还是很难抗拒放弃父亲的身份,他应该拥有的一些责任和权利。这一点,在老朱和陈太太去登山那一段剧情里体现的特别明显。

东西方文化差异


晓生也看出了父亲和陈太太之间的关系,想要撮合陈太太和父亲。所以,晓生约了陈太太和她的女儿一起和父亲还有自己去登山。

晓生故意走得很快,想要留给父亲和陈太太更多的时间,但是陈太太却因此感到了伤心。她觉得是自己年纪大了,什么事情都给儿女安排很不自在。老周听了陈太太的话之后,也不禁开始难过起来。

你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循环,小声觉得自己察觉到了什么能够帮助到父亲的事情,便自作主张起来。这样子像极了,小时候父母为我们擅自做主的样子。

时间的流逝,让角色之间相互转换,我们总是在以爱之名强制别人接受,又总是喜欢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这样的现象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尤为常见。

老朱最后选择了离开,他还不想被儿子认为是个没有用的老头,他决定去寻找自己的作用。

老朱与陈太太


我一直觉得在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或许并不只是在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好像很远,又好像很近。就像老朱和小晓生一样,他们虽然远隔千里在打烊的两端,但既然会相互牵挂。他们虽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之下,好像亲密无间的难免还是会发生矛盾。

这样的关系,我很难去说清楚,因为就是连我自己也总是被这样的关系困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被安排好的喜剧,父母也好,孩子也好,各自扮演着属于各自的角色,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看上去总是觉得缺少了什么,但是总是想不出更好的对策,双方之间也只好相互妥协,接受现实了。

两种文化的碰撞


中国人独特的处世哲学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几千年连续不断文明的国家,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有着他独特的魅力。也许因为你是中国人,从小就生长在这一片土地,听惯了老师说这样的话也看多了教科书上的描述,总觉着这话,有些自吹自擂,便不以为然起来。

可是当你真的离开中国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你才会对自己伟大祖国上的文化肃然起敬。

在推手这部电影当中,中国人独特的处世哲学体现得尤为明显。和电影的名字一样,"推手",太极推手是一种两人之间双手的徒手对抗。在推手的过程中,要是对手失去平衡,同时保持自己身体的平衡。

推手


这一点很像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事当中的样子,我不是说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总是想着保持自身,而去陷害别人。几千年来,中国人总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

这样长期的群居生活,让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像太极一样,更加的柔和。直来直去,并不是中国人喜欢的交往方式。就像推手一样,在你来我往的过招之中,慢慢地将要办的事情解决。

直来直去,对于中国人来讲,尤其是我们的父辈以及父辈之前的人来讲,是一件很残忍的方式。在电影中,餐馆的老板直接嫌弃老朱洗碗慢,想让老朱走人。

老板直接的方式,让老朱不是很愿意接受,老朱不愿意离开。或许,老板不那么直接,过一段时间老朱也会感受到就自己离开。沉默对于中国人来说,有时候只是一个拒绝的借口,这样的借口是一种委婉的拒绝,也是一个体面的离开,对于双方都是最好的结局。

演示太极推手


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人的这种处世哲学越来越不被年轻人认可,甚至是鄙视。说实话,我感到很难受。或许,是他们并没有发现这种独特处世哲学中的独特魅力。

相互不戳破,保留一点明面上的面子,这是中国人的大度。很多人觉得这样虚伪,无味,就不愿意再去花时间去打理明面上的关系。

其实则不然,最后的这一点看上去僵尸一般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留给双方的余地。谁也不能够预测到明天会发生什么,如果一点余地都不给自己留,恐怕日后会让自己后悔。

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这样花时间精力去留心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确实对人的要求很高。每个人的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就是在古时候也有直来直去的人,但是请不要对别人的处事方法冷嘲热讽,更不要因此觉得自家的文化虚伪可怜。

祖孙三代


李安的电影手法

《推手》这部电影,作为李安导演的处女作,就已经能够让人看出李安导演在电影中的才华。

电影里出现了大量的留白场景,据说是因为当时的拍摄经费不足,没钱布置场景,所以才会有大量的白墙画面。但是这样的留白画面,又恰好和电影的主题契合,不让人觉得尴尬反而成为升华主题的一种好手法。

尤其是电影开头,一栋房子被分为两个部分,老朱打他的太极拳,玛莎在房间写作。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却做着不同的事情。这样的镜头一下子就能够让观众看清楚这个家庭的关系,也奠定了电影的情感基调。

美国女人和中国老头之间的相互沉默,让电影里出现的白色恰到好处。大面积的白色,让画面看起来有些压抑。

除了电影的留白画面,李安导演在这部电影里还有很多属于新人导演的小心思。比如,玛莎和晓生的床头,竟然摆放了一样老朱的照片。似乎寓意着,即使老朱人不在玛莎和晓生的生活里,这一对夫妻的生活也在受老朱的影响。

推手剧照


又比如,玛莎在向晓生抱怨,她希望丈夫能够接受自己母亲的帮助换一个大一些房子。但是,晓生从头到尾都在拒绝。这个细节里体现的是中西之间的差异。在中国,晓生作为女婿是轻易不接受丈母娘的帮助的,尤其是在物质上。

李安导演的电影总是这样,就像是一杯加了很少但是很名贵茶叶的茶水,不仔细去喝是喝不出什么茶水的味道的。但是,只要你仔细去品尝就能尝出茶叶的清香。

李安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他的电影总是介于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所以,他的电影总是雅俗共赏的,不同的人看也会看出不同的东西,这便是才华。

一来一往的推手之间,隐藏的是中国人独特的处世哲学。

网址:《推手》:一来一往的推手之间,隐藏的是中国人独特的处世哲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14585

相关内容

从《归去来辞》看陶渊明的隐逸哲学有哪些独特之处?
【文史哲·哲学讲谈】守护在世生活:中国哲学的独特运思方式和现代价值
中国哲学的特质与价值
冯达文:守护在世生活:中国哲学的独特运思方式和现代价值|文史哲
《日用之道》:从平凡器物之美思考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哲学:一种特殊智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国人生活为人处世哲学
揭秘丹麦Mike:北欧生活哲学的幕后推手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生活中都有哪一些关于哲学之类的书籍推荐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