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 “三线建设 062、064 工业记忆调研队” 学子深探达州三线旧址,追溯工业遗产脉络
参观历史遗迹,追溯时间的脉络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生活乐趣探索# #文化旅游体验#
2025年7月5日至8日,攀枝花学院“三线建设062、064工业记忆调研队”深入四川达州,聚焦062、064基地三线建设旧址展开实地调研。作为三线建设时期承载特殊历史使命的航天工业基地,达州境内留存的厂房、生活区、科研楼等遗存意义非凡——062基地(原隶属航天工业部)是我国首个大后方运载火箭科研生产基地,064基地(原隶属海军航空兵)专注精确制导水雷、雷达干扰装置等海防装备研制,两处基地共同构成了达州完整的军工产业体系,既镌刻着三线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奋斗印记,又因保护利用相对滞后,面临建筑老化、功能闲置等现实问题。团队此行携带无人机、卷尺、录音笔等工具,通过实地探查、居民访谈、史料核对等方式,系统摸清这些工业遗产的现存状态,力求为其保护与活化寻找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
调研首站,队员们来到位于达州市高新区石板街道的064基地遗址。刚踏入核心厂区,锈蚀的机床导轨在夏日阳光下泛着冷光,墙面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虽经风雨侵蚀略显模糊,但遒劲的字体仍能让人瞬间感受到当年的激昂氛围。在一处废弃的铸造车间,队员们拨开杂草,发现了几块残缺的铁砧和油桶改造的熔炉残件,83岁的老职工李爷爷恰好路过,看到这些物件时眼眶泛红:“1969年‘石头大会战’,咱们没大型设备,6610立方米的石头全靠肩挑手推,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山泉水,硬是用三个月打通了厂房地基。”队员们围坐一旁,一边用录音笔完整记录老人的口述,一边对照提前准备的《064基地建设档案》,将“三人一组、日夜轮班”的协作模式、“油桶涂泥当熔炉炼‘争气铁水’”的土法创新一一标注,这些鲜活细节让“艰苦创业”的三线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历史场景。
图为064基地内部部分建筑物的保存情况 徐婉玲 供图
在064基地机关大楼前,队员们看到这座苏式风格的建筑已被改造为当地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办公区。“我们特意保留了原有的木质门窗和外墙浮雕,内部只加装了空调和照明,既不破坏历史风貌,又能满足现代办公需求。”企业负责人介绍道。队员们立即用卷尺测量建筑梁柱尺寸,拍摄外立面装饰细节,重点记录下“保留主体结构、嵌入现代设施”的改造方案——这种“最小干预”模式,为同类工业遗产的“产业+保护”融合提供了具体样本。而在不远处的家属生活区,红砖楼房虽显斑驳,但楼体墙面上“以国为重,思变创新,自立自强,矢志一流”的标语依然清晰,几位在此居住的老人向队员们展示了当年的粮票、工作证,讲述着“一家三代守基地”的故事。队员们注意到,部分楼栋的水电管线老化严重,便现场绘制简易的《生活区设施老化分布图》,计划提交给当地社区作为改造参考。
图为达州市三线建设博物馆内部建设情况
转至万源市白沙镇的062基地,长征俱乐部旧址的木质座椅磨损痕迹深浅不一,舞台背景墙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语仍清晰可辨。“这把带扶手的木椅,当年是火箭专家讨论设计方案时坐的,你看这扶手的包浆,都是岁月磨出来的。”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指着一把旧椅说。队员们立即用相机拍摄座椅磨损部位,记录木材材质和工艺细节,还特意拓印了椅腿处“7102厂制”的刻字——这些信息将成为后续修复时“修旧如旧”的重要依据。在基地“铸剑”纪念碑前,队员们发现碑文中“勇攀航天高峰”的“攀”字已斑驳难辨,便用宣纸拓印留存原貌,结合《062基地史》还原完整铭文,同时测量纪念碑基座的风化程度,为后续加固维护提供数据支撑。
因062基地部分区域涉及保密,队员们转而将调研重心放在可公开的生活区与配套设施。在7102厂幼儿园遗址,队员们找到一块刻有“爱科学、学航天”字样的水泥浮雕,通过对比老照片,确认这是1974年基地职工子女亲手浇筑的作品;在职工供销社旧址,斑驳的货架上还残留着“上海牌雪花膏”“蝴蝶牌缝纫机”的标签,队员们一一拍照存档,梳理出“生产区-生活区-配套区”的功能联动关系,为非涉密区域的保护规划提供空间布局依据。此外,队员们还专程走访达州市三线建设博物馆,在泛黄的图纸堆里找到062基地运载火箭研制的原始草图,上面“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的手写批注让人动容;在064基地海防装备展区,他们仔细记录雷达干扰装置的技术参数,发现其核心原理与现代某型民用通信设备异曲同工——这种“军转民”的技术传承,让队员们对“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有了更深理解。
图为062基地合并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的纪念碑所在地
调研期间,团队还与达州市文旅局、经信局工作人员座谈,详细了解当地三线遗产保护政策。“目前达州13处三线工业遗产中,仅3处完成系统修缮,其余因资金、技术等问题暂未启动保护。”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道。队员们结合调研发现,提出“分阶段保护”建议:对064基地机关大楼、062基地长征俱乐部等保存较好的遗产,优先开展数字化建档;对7111厂部分破损厂房等濒危遗产,先进行结构加固;同时建议借鉴成都“东郊记忆”模式,在064基地闲置区域打造三线主题研学空间。相关部门对这些建议给予肯定,表示将纳入后续保护规划。
四天的调研里,队员们累计拍摄遗址照片150余张,整理访谈记录4万余字,绘制遗产分布图12份,甚至用无人机航拍制作了064基地核心区的三维模型。这场与历史遗存的近距离对话,不仅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三线工业遗产的历史厚重,更促使青年群体思考如何让这些“精神路标”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队员甘曼诗在调研日志中所写:“当我们触摸着锈蚀的机床,听着老职工的故事,就像握住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接力棒——保护这些工业遗产,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奋斗基因,而我们青年,要成为这段历史的记录者、传承者与创新者。”
图为实践队员在三线建设博物馆前的合影留念
网址:攀枝花学院 “三线建设 062、064 工业记忆调研队” 学子深探达州三线旧址,追溯工业遗产脉络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15229
相关内容
【UAS】张栋栋 | 历史记忆,社会意义——广钢工业遗址改造设计来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 拾忆“旧时光”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行走乡野解码绿色振兴密码
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有着许多满载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工业遗产——重塑工业遗产 留住“工业乡愁”
专家学者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建言献策
广州工商学院与佛山市三水区“双百行动”打造校地共建双向奔赴典范
攀枝花打卡地“上新”!旧物展带您追忆“火红年华”
浅析创意产业园工业遗产地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让老物件说话 唤醒工业遗产记忆
从三个实例看工业遗产在城市中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