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不厌百回读
好书不厌百回读,分享乐在其中。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好书分享#
转自:辽宁日报
俞晓群
本文题目,取自宋代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名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后人注释,或将“旧书”解为“古书”,意为先辈不朽的文字,历经时光洗礼,依然让人爱不释手,反复阅读,那自然就是经典了。再说对“不厌百回读”的理解,苏轼讲求熟读深思,冷暖自知。进一步追问:面对林林总总的经典,我们究竟要反复阅读什么?有说:读原文,读注释,读各种版本;读文字,读学问,读人情世故。人各有志,言人人殊。近来我面对书房中的旧书或曰经典,主要在做三件事情:一是总结收存经验,二是做一些延伸阅读,三是找寻出版的商机。这三件事情思考起来,操作起来,都很有趣,也有学问。
先说其一。我这段时间整理书房,古今中外经典都在清点之列。所谓清点,无非是掸去尘灰,修补残页,找寻缺本。
首先是为旧书拂尘,我是用微湿的毛巾,拿起一本本书轻轻拂拭,口中自嘲:“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旧书清理的难度,与材料的使用有关:纸面平装书,最实用且相对耐用;塑料覆膜的封面,会因静电吸满灰尘,但可以擦去;无勒口的覆膜封面会卷起来,还会起层;合成仿皮的材料,时间久了会一块块脱落,极为难看。布面材料很好,但要存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照射;上好的漆布封面,品质经久不变,翻阅时不易损坏,最适合枕边书、工具书使用;顶级的封面材料,一定是真皮了,它是超级经典著作的专属。但真皮书材料成本高,制作工艺复杂,收存温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再者,真皮书需要配置翻盖式的书盒,最好在书架上平放。
其次是修补破损的书,前些年我读烂了一套平装十册本《史记》,找手工师傅修补,她说:“纸张太差,再动就碎了,还是重买一套吧。”这让我想起许多年前,藏书家韦力向我推荐一个关于纸张研究的出版选题,他谈到两件事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是一些未脱酸的纸张制作的书与绘画,一定不要收藏,因为用不了几十年,就会自然碎掉。二是韦力先生自己收存一些“古纸”,品质独具,经久不坏,很值得收藏与研究。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古纸”的概念。
最后是找寻缺本,我几十年存书,发现一件糗事:一些多册本的书,第一册最易缺失。比如我的《大美百科全书》三十册本,第一册就不见了。还有河北教育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集成》,第一卷汉魏六朝笔记小说一册,第二卷唐代笔记小说两册,都没有了踪影。还有辽宁教育出版社《顾毓琇全集》第一册,也是丢了一段时间,最后在别处的书堆中找了回来。发生此类事情,好像是读书人的通病。比如藏书家王强整理书房时,有一次与我闲聊,他抱怨说某套大书的第一册不见了,一定是他抽取出来随身阅读,后来不知放到何处了。怎么办?实在找不到,我会到旧书网上淘一本补上。例如中华书局1982年版八册本《苏轼诗集》,不知何故缺失了第二册,我只好补买一本,收到后发现版次不对,封面不同,只好再买一本补上。
再说其二。所谓延伸阅读,无非是做一点自我存书的研究,由此引出一些有趣、有用的想法。
单说“四大名著”的版本,我最早读的《红楼梦》,是父亲的一套线装本。如今父亲不在了,那部书还存放在他的书房中。我现在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四册本《红楼梦》,1982年三册本《红楼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三册本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岳麓书社2006年二册本《红楼梦》等。另外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三册本《西游记》、1975年三册本《水浒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三册本《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两册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
想到十年前,我在上海一家旧书店中闲逛,买到那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看上去脏兮兮的,纸张也不好,但封面材料极好,黑色皮面(可能是仿皮或漆布)精装,用湿毛巾一擦,完好如新。封面上没有印字,当初应该有书衣。扉页上印有名人语录,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写道:“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有趣的是,我还在有意无意之间,存有一些“四大名著”的续书,例如,春风文艺出版社“红楼续书选”,即《红楼复梦》《红楼梦补》《红楼幻梦》《后红楼梦》《海续红楼梦》《秦续红楼梦》;凤凰出版社《水浒后传》,中国经济出版社《后水浒传》,春风文艺出版社《续西游记》等。此中版本或有珍稀,例如,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续西游记》,鲁迅《古小说史略》说:“又有《续西游记》,未见。”郑振铎《记一九三三年间古籍发现》说:“《续西游》则极为罕睹。我求之数年未获。”郑振铎曾得到一部,又丢失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发现几个《续西游记》藏本,得以重印。
还有《水浒后传》,颇为当世名家看重。且说上世纪20年代,上海亚东图书馆汪原放提议,出版标点本古代小说,受到陈独秀、胡适等人的赞扬与支持。第一部《水浒传》,选金圣叹七十回本,胡适、陈独秀等都写了序言,出版后大受欢迎,为此亚东图书馆接着出版《水浒传续集》。此书为《征四寇》与《水浒后传》合并而成,胡适作序,先讲《征四寇》,选自一百一十五回本《水浒传》第六十六回以后,内容比较完善,且与《水浒后传》故事接续。《征四寇》自身的文学性也很有价值,文中写法“自不是俗手之笔”。再说《水浒后传》,署名“古宋遗民著,雁宕山樵评”,实为明末清初陈忱手笔。书中人物,除了几位后一辈少年英雄之外,都是前传里剩余的梁山泊好汉。领袖是混江龙李俊。他在前传中,与童威、童猛离开了宋江,变卖家财,造一艘大船,开出太仓港,入海到外国去了。后来李俊做了暹罗国国王,童威等俱做官人。陈忱以这段故事为背景,展开《水浒后传》的写作。清人俞樾说《水浒后传》为陈忱的游戏之作,胡适却说它是一部泄愤之书,因为作者陈忱实为明末遗民,绝意不仕清朝,《水浒后传》“乃是很沉痛地寄托他亡国之思,种族之感的书”。胡适还赞扬陈忱的文字之美,他在亚东图书馆版《水浒传续集》序文中写道:《水浒后传》中“这一大段文章,真当得‘哀艳’二字的评语!古来多少历史小说,无此好文章;古来写亡国之痛的,无此好文章;古来写皇帝末路的,无此好文章”。
最后说其三。讲到出版商机,我一生从事书业,最喜欢走“冷中求热”的路子。也就是说,从别人屡见不鲜或视而不见的项目中,找出与众不同的商机。
再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为例,如今各种版本充斥市场,似乎没有了出版空间。但三年前我去拜访钟叔河,向老人家请教,当下还有什么经典著作可以操作?他说:“为什么不做古典小说呢?《红楼梦》等书的袖珍本或曰巾箱本,市面上还是见不到好的本子。”他还提到上世纪初,上海亚东图书馆汪原放等人,开创“标点本古典名著”出版的故事。
此后几年中,我按照钟先生的思路翻检书目,见到上世纪90年代,钟叔河曾组织出版“亚东本古典小说”十六种。书前有他1994年写的序言,其中谈道,1993年钟先生去北京开会,王子野约他聊天。早年王先生曾经在亚东图书馆工作过,他说:“现在印古典小说很多,但都是辗转重印,走二三十年代上海滩上一折八扣的路子;那时候,只有亚东图书馆印小说是严肃认真的。”当时亚东图书馆得到陈独秀、胡适的支持,但陈独秀不要钱,他们是为了新文化运动,为了推广白话文,才帮助亚东做事的。胡适是这套书不挂名的主编,他不但亲自选取书目、版本,还为《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醒世姻缘传》等写了考证文章,为《三国演义》《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等写了序言。对此,钟叔河感叹:“时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想,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不能不珍重前人留下的一切值得珍重的东西,不应该只追求眼前的这个效益那个效益,不能不做一点自己真正该做的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经典不厌百回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17969
相关内容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意思旧书不厌百回读(旧书不厌百回读下一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全诗赏析
旧书不厌百回读手抄报 阅读手抄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4旧书不厌百回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什么意思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原创)学习感悟[1.读书名言一3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 西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