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

发布时间:2025-09-21 23:55

结合有氧运动提高基础代谢率 #生活技巧# #健身锻炼技巧# #增肌策略#

概述

一组疾病的总称,以胰岛素抵抗或肥胖为核心

主要表现为肥胖、高血压、高血糖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

发生发展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

原则上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然后是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

定义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疾病的统称,指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以及血压升高等异常情况同时或相继出现,严重影响机体健康。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这些因素直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增加了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

发病情况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的城市化,肥胖及超重患病率的逐年升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总体上呈现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趋势。

中国成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6.5%,即每100个人中约有16~17人患病[1]。

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我国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达50%,即每2位老年人中就有1人罹患此病[2]。

病因

致病原因

代谢综合征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其发生是复杂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

遗传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具有遗传倾向,尽管目前未发现与之单独相关的基因,但代谢综合征在部分病例中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现象。

有研究表明,载脂蛋白A5在内的多个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基因序列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环境因素

饮食对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影响巨大,如长期大量摄入高脂高糖饮食可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消化吸收障碍及肝功能受损,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剧增。

此外,不良生活习惯也可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如长期吸烟、饮酒、久坐患者更易出现代谢功能异常,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也更高。

高危因素

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有更高的患病风险,但不一定都会患病。

代谢综合征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吸烟、食用过多高糖或饱和脂肪的食物、年龄较大、更年期、有代谢综合征或糖尿病家族史等[4]。

发病机制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中心环节,而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方面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关,另一方面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又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病理变化有关,互为因果,其间关系错综复杂。

症状

主要症状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肥胖、高血压、高血糖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5]。

肥胖

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发病关系更为密切,可表现为体重增加,腰围增大,腹部脂肪明显堆积,而四肢却不胖。

高血压

高血压的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仅有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多在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发现血压升高。

高血糖

高血糖可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糖尿病。

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手脚麻木等。

胰岛素抵抗

典型患者可出现黑棘皮症,表现为腋窝、腹股沟和颈部后部出现褐色增厚皮肤。

血脂异常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其典型特征为血甘油三脂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

并发症

代谢综合征的长期并发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等,可有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脑血管疾病

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可表现为肢体一侧偏瘫、吞咽困难、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失语、昏迷等。

就医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

若发现体重不断增加或消瘦、血糖升高、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手脚麻木、视物模糊等,建议及时就诊于内分泌科。

心血管内科

如发现血脂升高、头晕、头痛,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如出现肢体一侧偏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失语、昏迷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于神经内科。

营养科

如出现超重或者肥胖,可就诊于营养科,指导饮食、控制体重。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有血糖高、血压高,建议记录血糖、血压测量时间及数值,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体重突然增加或降低?

是否有头晕、头痛?

是否有口干、多饮、多食、多尿?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

既往是否有冠心病、脑梗死等病史?

家族中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糖化血红蛋白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等。

其他检查: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减重药物:奥利司他等。

降糖药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达格列净、吡格列酮等。

降压药物:氯沙坦钾、硝苯地平缓释片、美托洛尔、卡托普利等。

降脂药物:非诺贝特、阿托伐他汀、依折麦布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综合征家族病史。

患有超重或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死病史。

临床表现

可有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以及血压升高等疾病的表现,如体重增加、腰围增粗、多饮、多食、多尿、头晕、头痛等。

实验室检查

血脂四项

通过测定血液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四项指标,对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并用于评价疗效。

患者可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检查前禁食8~10小时,检查前一天晚上12点以后禁食。

测试当天先抽取空腹血。

葡萄糖75克,溶于250~300毫升温开水中,待融化后5分钟内喝完。

从第一口开始计时,测定2小时后血糖,或者分别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取血测定血糖水平。

试验过程中禁烟、酒、咖啡和茶,不做剧烈运动。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浆白蛋白可反映2~3周内血糖平均水平。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检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有无左心室的肥厚和扩大。

肾上腺、肾动脉超声

可检查肾和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情况,肾动脉的情况。

可明确或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腹部超声

可以帮助明确是否有脂肪肝,此项检查需要空腹进行。

其他检查

动态血压监测

测量24小时的血压。可以明确血压变化情况,以及与时间、日常行为的关系。

可以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眼底检查

通过检查眼底血管、视网膜的情况。

可以明确高血压、糖尿病对于眼底的损伤情况。

诊断标准

我国关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如下,具备3项或更多项即可诊断[6]。

腹型肥胖(即中心型肥胖):腰围男性≥90厘米(cm),女性≥85cm。

高血糖:空腹血糖≥6.1毫摩尔每升(mmol/L)或糖负荷后2 小时血糖≥7.8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高血压:血压≥130/85毫米汞柱(mmHg)和/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空腹甘油三酯≥1.70mmol/L。

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

鉴别诊断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相关临床症候群,主要是对每个临床症状的病因进行鉴别。

肥胖

主要与继发性肥胖症,即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肥胖相鉴别,如库欣综合征、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下丘脑性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高血压

主要与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如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肾血管疾病等。

高血糖

主要与继发性高血糖相鉴别,如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胰高血糖素瘤等。

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的患者需与遗传性血脂代谢异常疾病相鉴别,如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

治疗

治疗目的:阻止或延缓其发展为心脑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

治疗原则:治疗上可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然后是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

控制饮食总热量摄入: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摄入,严格控制饮食总热量摄入。

运动锻炼:对于所有久坐肥胖患者,目前的建议是逐渐增加有氧运动,例如快走,以达到每周150分钟以上的目标[7]。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减轻体重、控制血压、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异常等。

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仍不能有效控制BMI上升或改善代谢合并症的情况下,建议12周岁以上患儿及成人可考虑进行药物减重治疗。

减轻体重

目前我国批准用于治疗肥胖症的药物只有奥利司他,可通过抑制胃肠道胰脂肪酶,减少脂肪的吸收。

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等降糖药物被建议可以用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

减重药物治疗适用于难以改变生活方式、合并有肥胖相关的疾病、通过运动和改变饮食减重效果不佳的患者。

控制血压

降压药物的应用: 推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优先应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如卡托普利、氯沙坦钾等[8]。

降血压药物宜选用不影响糖和脂肪代谢者,因此不鼓励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但关于最佳降压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9]。

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

在各种降糖药物中,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二甲双胍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均可延缓糖尿病前期进展为2型糖尿病。

胰高血糖素样肽-1激动剂,可抑制食欲并减少能量摄入,可有效降低血糖和降低体重,还可改善血脂谱及降低血压,如利拉鲁肽等。

改善血脂异常

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

贝特类:降低甘油三酯,同时轻至中度降低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甘油三酯及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胃袖状切除术、腹腔镜下Roux-en-Y胃旁路术和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

手术适应症见于以下情况,具体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单纯肥胖患者当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37.5kg/m2,建议积极手术;32.5kg/m2≤BMI<37.5kg/m2,推荐手术治疗[10]。

2型糖尿病患者当BMI≥32.5kg/m2,可行代谢手术;27.5kg/m2≤BMI<32.5 kg/m2,存在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时,可慎重选择代谢手术[6]。

对于儿童,首先进行强化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在强化生活行为方式干预3~6个月且采用药物减重治疗1年仍不能有效控制肥胖或改善合并症的前提下,可考虑代谢手术减重。

预后

治愈情况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可逆性的疾病,如早期发现并早期干预,代谢综合征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预后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预后与是否早期发现并早期干预,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是否达标,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相关。

早期发现并早期干预,积极控制体重以及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无合并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多预后良好。

发现及干预时间晚,体重以及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控制不佳,合并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多预后较差,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危害性

代谢综合征的危害主要是使发生糖尿病和冠心病与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明显增加。

日常

日常管理

代谢综合征患者日常管理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管理、饮食管理和运动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戒烟、不过量饮酒,保持健康体重等。

饮食管理

低脂饮食,减少糖、盐、饱和脂肪酸、加工类食品的摄入,建议吃新鲜的绿叶蔬菜、低热量水果以及全麦类食品等。

可以在营养师的建议下,选择限制能量饮食、低血糖指数饮食、地中海饮食等。

限制能量饮食: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能量摄入500~1 000 kcal(男性为1 200~1 400kcal/d,女性为1 000~1 200kcal/d),或较推荐摄入量减少1/3总能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每日总能量的55%~60%,脂肪占每日总能量的25%~30%。

低血糖指数饮食:以低血糖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一般认为,某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55为低血糖指数食物。

地中海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坚果等;鱼、家禽、蛋、乳制品适量,红肉及其产品少量;食用油主要是橄榄油;适量饮红葡萄酒。脂肪供能比为25%~35%,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低(7%~8%),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较高。

运动管理

建议每周至少5天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跳绳、慢跑、快走、滑冰、打太极拳等,尽可能每次运动至少30分钟。

病情监测

代谢综合征患者建议日常监测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使其控制在合理目标。

体重:建议监测体重,使其在1年内减轻7%~10%为宜,并争取达到正常体重指数,即BMI<24 kg/m2。

腰围:监测腰围,使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血压:建议日常监测血压,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建议血压<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130/80 mmHg。

血糖: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建议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

血脂:建议每年行血脂监测,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脂变化,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0mmol/L,甘油三酯<1.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男)或>1.30mmol/L(女)。

随诊复查

代谢综合征患者建议定期于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门诊随诊。复查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等,以及动态血压、腹部超声等检查。

预防

预防代谢综合征的重点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轻体重。

保持理想的体重、适当运动,提倡每周至少5天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跳绳、慢跑、快走等,尽可能每次运动至少30分钟。

日常饮食要以低糖、低盐、低脂肪为主,多摄入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的食物。

保持良好情绪。

戒烟、不过量饮酒。

参考文献

[

1

]

顾东风,Reynolds K,杨文杰,等. 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3):181-186.

[

2

]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学组中国老年代谢综合征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22)编写组. 中国老年人代谢综合征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22)[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 41 (9):1011-1027.

[

3

]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4

]

张刚,祝之明,赵志钢,等. 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特征[J]. 高血压杂志,2004(1):86-89.

[

5

]

丁钐,郭立新.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J]. 临床内科学杂志,2018, 35(1):13-15

[

6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 41 (5):482-548.

[

7

]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0.

[

8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 24 (1):24-56.

[

9

]

Katsimardou A,Imprialos K,Stavropoulos K,et al. Hypertension in Metabolic Syndrome: Novel Insights[J]. Curr Hypertens Rev,2020, 16(1):12-18.

[

10

]

王勇,王存川,朱晒红,等.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 39(04):301-306.

最新修订时间:

2025.02.18 20:36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网址:代谢综合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22399

相关内容

警惕隐形杀手:代谢综合征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最新「代谢综合征」专家共识发布!饮食、运动建议梳理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膳食纤维干预的相关进展
中医技术配合运动饮食治疗肥胖症与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
在日常生活中治疗代谢综合征,深圳这家医院为患者定制健康管理方案
Cell子刊!中国学者发现限时进食可减少内脏脂肪并改善代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方法
综合征:疾病分类、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多囊卵巢综合征要怎么治疗
更年期综合征的饮食调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