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期【重读叶圣陶】聚焦经验:叶圣陶作文内容观的当代启示
阅读经典著作,感受文化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知识阅读的乐趣#
编者按语
如何把握作文教学内容的核心?叶圣陶先生把其聚焦到“经验”二字。本文将“经验”细化,从作文要注意经验的积累,作文要对经验进行加工及作文对材料的辨别三方面给予我们启示,为今天作文教学的改革增砖添瓦。
聚焦经验:叶圣陶作文内容观的当代启示◆◆蒋光明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作文教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写作什么》《怎样写作》是其作文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前者是体现“经验说”为核心的作文内容观,后者是体现“锻炼语言习惯”为核心的作文方法观。
当前,中学生写作中千篇一律,言不由衷,“假、大、空”的“失真”现象已比较突出。面对作文教学的这种无奈和仓皇,如何从根上解决问题,如何扭转作文教学中言语失真的现象?笔者认为:重新学习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我们走出尴尬境地大有裨益。叶圣陶在《写作什么》里有几句话:“写作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必须正确,这要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工夫。有了深切的正确的经验,写作就不愁没有很好的材料了。”这几句话揭示了作文教学内容把握的核心是聚焦到“经验”,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作文要注意经验的积累,二是作文要对经验进行加工,三是作文对材料的辨别。这些经典话语为今天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1积累经验
为有源头活水来
首先是关注现实生活。语文教育的内容上,不论持哪种观点,抱什么看法,人们必然会问:内容缘何而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在哪里?在生活,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写作并不神秘,它只是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思想情感的文字表述。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有了生活,写作的素材就不会枯竭。“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学生拿起笔来首先面临的是写作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在叶老看来,语文即生活,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创造构成了叶圣陶作文教学的基本观念。2014年全国大纲卷作文就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让学生有话可说。作文材料是: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其次是积累直接经验。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什么》一文中说:“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诸位或者要问:‘教师命题作文,恐怕不属于我们的经验范围以内吧。’我可以这样回答,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一个人如有自知之明,总不肯做重要的傻事,超出自己的经验范围去瞎说。他一定知道自己有多少经验,什么方面他可以说话,什么方面他不配开口”,“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下来。”这强调了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每天面对家人、亲戚和学校的同学老师,每天的教学活动、师生交往、邻里故事等等都是学生的直接经历、作文的现成素材。生命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经验,学生记下自己人生每天的所作所为,记下人生的独特经历和感受,就是积淀人生经验。四川德阳二中周丽同学一篇题为《天堂里的眼睛》的作文描写了自己奶奶逝世时的经过和情景,这之后有一段概括式的回忆,可谓是对奶奶生前与自己相处直接经验的展示:
奶奶去世了,对我们一家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奶奶生前知道我家经济不宽裕,不仅不要我母亲给她拿生活费,还从平时省吃俭用的积累中拿出一些出来给我交学费,我母亲受伤住院的那个冬天,为了让我安心学习又主动承担起照顾我的责任,本身有高血压的奶奶早晨应该好好休息的,她却一早就起来为我做饭,由于那时用的是煤炉,火常熄,于是早晨奶奶常在呛人的烟火中为我做饭。晚上,又早早来到了校门口,在凛冽的寒风中等我放学……
再次积累间接经验。生活经历是一种学生自己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的是直接材料,但是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学生,精力、财力很有限,不能事事都去参与,阅读是积累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提倡阅读和积累,通过对其他人的一些经历、感受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让他变为己用,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加工,这样就丰富了作文素材,就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对话积累间接经验。叶老如此说:
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以及(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这无非要使学生知道,胸中所积蓄要达到如何充实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丝不苟,那才真做到了家。学生濡染既久,自己有数,何种积蓄值得发表,决不放过;何种积蓄不必发表,决不乱写;发表的当儿又能妥为安排,成个最适合于那种积蓄的形式,便算达到了作榜样的目的。
2 洗练经验
吹尽狂沙始到金
首先是选取生活经验。叶圣陶认为作文是从生活中流注出来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白,并非我们所见所经历的一切都可进入作文范畴,对材料的选取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具有表现意义的材料才有价值。因此,对材料要选取。
其次是提炼生活经验。杜威认为,经验概念从发展过程说可分为原始经验和反省经验两个主要阶段,原始经验与反省经验要统一。杜威所谓“原始经验”指未加反省而由人直接感知或领悟到的经验,是“粗糙的、宏观的和未加提炼的经验”,它尚无明晰的主客的区分,不受传统哲学的二元论的影响,但潜藏着以特定形式将主客的特性都不断揭示和发挥出来的可能性;它也尚未有知情意的明确区分;但从中又可生长出无限丰富和深窍的对知情意的关切;它与人的本能、潜意识等非理性活动密切相关,但又能超越非理性的范围而将它们与自觉的意识活动联系起来并从各种方向上加以发展。原始经验、直接经验、意识流就是人的知情意的各种发达的形式的重要源泉,因为后者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由之发源和生长出来的。反省经验是从原始经验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对原始经验加以提炼、改造、推演、探究,使其内容具有选择性、确定性、可靠性,并与相关事物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能够充当人们行动的工具,或者说为人们的行动找到适当的道路。叶老说:“经验又必须深切,必须正确,这要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工夫。”这就表明要对经验能和材料加工,在《临摹和写生》中,叶老提出作文应以“写生为主,临摹为辅”的主张,作文中的材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再次是深入挖掘经验。在《论写作教学》中叶老说“若把亲切的观察、透切的知识、应合环境而发生的情思等一律认为积蓄,学生胸中的积蓄是决不愁贫乏的。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着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每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他又说:“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生活的深度不够,是勉强不来的。”生活的深度,在叶老看来,也就是生活充实。“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含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理的方法,情性丰富,兴趣绕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对有限的材料要做由表及里地挖掘,把它的内在意义充分开发出来,挖掘材料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深化文章主题思想的过程。对于材料的开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材料的蕴涵进行拓展,使同一材料发挥尽可能多的作用;也可以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材料价值。
3 超越经验
借我一双隐形的翅膀
首先是关注学生主体。叶老说:“有了深切的正确的经验,写作就不愁没有很好的材料了。”关注学生主体,首先要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学记》提出了“当其可之谓时”要求适时而教,适时而学。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人、学生与社会各界的交往体现的是一种主体与主体的交往,这种交往使双方都在互相作用影响中不断重构自己的经验和情感。
其次是联想的利用。作文要拓展时空联系,就要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运用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突出相关性,被联想到的事物一定与作者的经验相关,通过联想,使沉淀的信息复活于心中,昔日的储备浮现于脑际,从而注入笔端,写成文章。联想必须以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作为基础,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中学生运用的联想主要类型是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四川德阳二中徐竹萌同学一篇题为《手》就运用了类似联想。
在我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我的手完成了许多不同的动作。这时,我才注意到这双平凡而不能少的手。
……
许多年后,小手长成了大手,不管是什么肤色,都在为这个世界的明天忙碌着。讲台上那双手,是老师的手,是被粉笔腐蚀的手,拿着教鞭,为同学指点迷津。太阳下,挥动锄头的手,是农民的手,是被粗糙的农具打起厚厚老茧的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粮食。建筑工地上搬砖头的手,是工人的手,是被钢筋磨破了的手,为我们修起一幢幢漂亮的楼房。花园里拿着水龙头浇灌花木的手,是园丁的手,是被冰水冻破的手,为我们的城市,穿上件件花衣裳……还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手,都是平凡而不能少的。
再次是想象的利用。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景的再现,文章就没有血肉。从心理学角度讲,想象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过去已经感知过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种类很多,按照想象的范围,可分为整体想象和局部想象;按照想象的目的,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按照想象的性质,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按照过程,可以分为知觉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三个阶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是知觉想象;鲁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是以某一原型为主,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经艺术加工,精心塑造而成。在谈小说创作体会时他曾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狂人、祥林嫂、孔乙己都有生活原型,“狂人”的原型是鲁迅的姨表弟,“祥林嫂”的原型是“单妈妈”和“宝姑娘”,“孔乙己”的原型是“孟夫子”和“跛脚鼓”,这是通过创造想象创造出来的经典人物形象。中学生已有人生经验,以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加工改造就可创造出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写作什么》,载叶至善等编《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41页。
(本文转载自新课程研究第9期下旬)
策 划:李华平
主 编: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
本期责编:龚丽蓉
终 审:张贤洪 马 琴
关于“正道语文”
zhengdaoyuwen
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6个区共11000多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目前,第一、第二、第三区、第四区(写作)12025639已满员,欢迎您和您的朋友加入第五区(小学)362534587 ,第六区(资源)223768117。
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
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
如何关注:
1、点击标题下方“正道语文”快速关注;
2、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3、微信搜索“zhengdaoyuwen”或“正道语文”。
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点击下方“写评论”与小编互动吧!
网址:第186期【重读叶圣陶】聚焦经验:叶圣陶作文内容观的当代启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27191
相关内容
叶圣陶杯以艺术为主题的作文1500字叶圣陶《生活》阅读练习及答案
写作即生活 ——叶圣陶生活化写作思想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启示.pdf
陶艺制作圣经
秋日限定小手工✨超可爱DIY树叶圣诞老人
冬日浪漫DIY:枫叶圣诞树制作指南.pptx
“叶圣陶教师奖”获得者卫晓萍:我为什么要在幼儿园里建生活体验馆?
现代化:普及教育运动的目标——解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现代化》
技法训练|记叙文写作之内容充实
叶圣陶名言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