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创意+科技 提升生活美
利用科技提升创意生活体验 #生活乐趣# #创新乐趣# #创意生活实践#

图:“手寻未来.藤原大设计展”探索科技与设计的关係。
生活的方方面面,离不开设计,并在衣、食、住、行、玩乐上体现。摆盘得宜的饭菜增加食慾;衣服颜色配搭让人看起来更明亮;家居设计缔造安乐窝,令人住得舒服和感到放鬆。随着时代变迁,由当初人手的设计,逐渐被科技、机械取而代之,当中的创意是否能真正被取代呢?\大公报记者 许咏妍(文、图)
衣:藉无人机设计图案
近年致力探索机械和人手关係的日本设计师藤原大(Dai Fujiwara),在其首次於香港策展的“手寻未来.藤原大设计展”中,展露了他对机械和科技的着迷。他的设计亦反映了年代的变迁。
服装设计由以往人手的一针一线、图纹图案,已慢慢发展到今天以机器来完成。
曾担任生活品牌无印良品“MUJI TO GO”总监的藤原大,主要为旅行生活用品为主的产品线开发物料,2020年推出了防灾套装。藤原大凭藉不断超越创意边界及大胆破格的意念,於纺织品、产品设计以至其他更广阔的领域中闯出名堂。他最为公众熟悉的作品,包括为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创作出一系列跨领域设计项目,例如与眼镜及鞋履品牌合作设计时尚产品。
在藤原大首次於香港策展的“手寻未来.藤原大设计展”(The Road of My Cyber Physical Hands)中,其中一件展览作品《Cyber Physical Hands》,是藤原大利用头戴式的装置控制无人机,机内装着绘图溶剂如热蜡和墨水,它依预设程式飞到指定着陆位置,将颜料滴在预早放置好的布料上,形成图案。设计师利用这个方法在布料上绘画圆点,并按传统的拔染法来染色,最后製作成六件人体模型服装。这个构思,启发自法国画家Henri Matisse用一根连着炭笔的竹竿在教堂绘画壁画。
另一件作品《垃圾变毛线─草原毛衣,城市毛衣》,将另类创作展现出来。藤原大走进蒙古草原以至纽约和东京的街头,他在蒙古使用手持式吸尘机收集牦牛、绵羊、山羊掉下来的毛,然后将其纺成毛线;后来改用无人机探索平原上毛髮的位置,并将讯息发送到一副眼镜装置,令收集程序更具效率。同样地,他在纽约和东京收集了垃圾碎屑并清理乾淨,再以手工纺成灰线。
食:包装心思一目了然
说到吃,或许大家难以想像食物怎样与设计挂鈎,然而,食物的包装、外形甚至摆盘,都与设计息息相关。在日本,不少食物包装设计精美之余还包含意义,甚至考虑到人们开启或者保存的方便度。部分包装设计在香港也能见得到,如“白色恋人”巧克力夹心薄饼包装上的雪花结晶搭配深蓝底色,纯淨而沉寂,让人意会到深夜雪地牵手相伴而行的恋人。
而日式简约风在不少日本食品包装的设计上显现,比如将日式枯山水庭院与和果子结合的“心安寺石庭”,当然少不了MUJI白色系的食品包装袋。
另外,藤原大曾为东京食品株式会社的品牌“薯家甘乃基”设计包装,该品牌除了烧番薯,还销售番薯乾、番薯薄片和番薯布丁。
住:居所智能化轻鬆享受
人们每天忙碌地工作,回家后只想放鬆享受。随着社会进步,家居设计走向智能化,例如应用到语音和人工智能科技。
智能家居本质上是指家居各部分与各项功能的联动,让居住者通过电视、手机、智能音箱或其他方式的控制中心,用网络将各种智能家居产品连接起来,务求将整个家居变成智能一体化。香港地少人多,而且居住环境比较小,要发展全面智能家居,还是有点难度。相对内地不同地区,智能家居的概念和对应产品都发展快速,加上消费者的需求增长迅速,让智能家居在内地的发展一日千里。
行:交通工具藏故事
讲到行,现时不少交通工具的外形也经过设计,吸引人们打卡之余,当中也有不少独特的故事。有轨电车日本江之岛电铁的车身设计,当年委讬给藤原大,让江之岛肩负起讲述沿线美丽风景和地道文化的角色,设计师花了数年时间,沿铁路线採集自然色彩,转化成17种颜色条纹的车厢。该17种颜色是藤原大在岛上的自然环境中採集,尤其是植物的颜色,从新芽到枯叶,无数树叶的色彩汇集一起,形成一组深浅不一的色调。
至於香港,居港的意大利裔设计师Andrea Ponti早前就为庆祝115周年的香港电车,製作全新概念型号“Island”。电车车厢中,为一组组的椭圆形长椅,乘客入座时增加了社交距离。另外,“Island”的圆角车身设计和大型玻璃外幕,类似香港的高楼大厦,富有本地特色。“Island”暂时只属概念设计产品。
网址:衣食住行/创意+科技 提升生活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27720
相关内容
一件衣服里的“科技范儿”(衣食住行看创新①)科技对衣食住行的改变
中关村科技新风潮:重塑衣食住行的未来生活
科技在衣食住行中应用的例子
仿佛生活在未来 “衣食住行”黑科技了解一下?
绿色低碳科技融入“衣食住行”
科技先行,提升高端品质生活体验
科技,改变着你我的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 因科技更精彩
“衣食住行”将迎“新定义”——感受全国科技活动周里的“未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