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潮”我看,小记者把生活废品画成艺术品!

发布时间:2025-09-27 21:54

垃圾分类新发现:废旧电池成了社区的艺术品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琐事趣闻# #社区生活新鲜事#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广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风格,而当广彩走入现代社会,遇到生活垃圾废品,又会碰撞出怎样的色彩呢?广州日报的小记者给出了答案!7月31日,广州日报小记者环保行活动再出发,18对亲子家庭一同前往永庆坊一彩非遗广彩体验馆,参加由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广州日报·粤传媒和广州日报小记者特训营举办的生活垃圾分类“潮”我看之非遗手艺“变废为宝”亲子研学活动。

  18对亲子家庭一同前往永庆坊一彩非遗广彩体验馆。

走进广彩世界 与非遗大师对话小记者们来到的一彩非遗广彩体验馆是广州非遗街区十三家非遗文化体验馆之一,是广彩省级非遗传承人翟惠玲和她的徒弟周承杰在永庆坊共同成立的工作室。张群是一彩非遗广彩体验馆的讲解老师,在她的带领下,小记者和家长走进有三百多年的广彩历史,学习广彩知识。“浓墨重彩,金碧辉煌,犹如万里金丝织白玉。”这是张群对广彩工艺的评价。广彩绘制的图案往往是牡丹、石榴、灵芝、佛手、葫芦等这种寓意富贵吉祥的意象,主要特点是大面积施用金彩,体现瓷器金碧辉煌的风貌。张群对广彩深入浅出的讲解,掀开了广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小记者们得以窥见颜色靓丽、金碧辉煌背后的奥秘,大家都迫不及待想大显身手。

小记者和家长走进有三百多年的广彩历史,学习广彩知识。

张群老师向小记者介绍广彩工艺。

化身非遗传承人 争做环保小卫士张群讲解完后,小记者们将要完成今日的任务——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把废品制作成艺术品。过生日时剩余的纸盘,喝完茶的纸杯,这些就要被遗弃的生活垃圾,即将完成华丽的变身。小记者们围坐在桌子前,用铅笔构图,以黑色勾线笔描边。梅花、竹林、狮子、骑楼、广州塔与金鸡的组合……小朋友们纷纷拿起画笔,在纸盘纸杯上描绘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图画,将环保理念与非遗工艺结合在小小的纸盘纸杯中。他们有的画花鸟鱼虫、山林石景,有的画充满岭南特色的花样纹饰,这些都展现出小朋友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体现他们对岭南文化独特而充满童趣的理解。“我画的是牡丹花和菊花。”小记者郑羽彤举起她的绘画作品,“绘画给废弃的纸杯纸盘赋予了新生。”经过张群老师的认真评比,五名小记者的绘画作品脱颖而出,分别是魅力广州塔与木棉花、淡雅荷花、富贵牡丹、神秘花园与魔法蝴蝶、广彩鲜花。在五名小记者分享创作思路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生活垃圾上作画,小记者们把生活废品变成了广彩手工艺品,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次小记者环保行活动是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废品、非遗与环保的深度嵌合,小记者和家长们用行动证明了环境保护必须亲力亲为,美好的家园需要大家的共同守护。



小记者们围坐在桌子前,用铅笔构图,以黑色勾线笔描边。

在生活垃圾上作画,小记者们把生活废品变成了广彩手工艺品。

五名小记者的绘画作品脱颖而出,获得精美纪念品。

在生活垃圾上作画,小记者们把生活废品变成了广彩手工艺品。

画作展现出小朋友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在生活垃圾上作画,小记者们把生活废品变成了广彩手工艺品。

小记者环保行活动是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废品、非遗与环保的深度嵌合,小记者和家长们用行动证明了环境保护必须亲力亲为,美好的家园需要大家的共同守护。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鑫 实习生 沈岚馨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鑫 实习生 练嘉莹

编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温翔茵

出品/广州日报小记者特训营

网址:垃圾分类“潮”我看,小记者把生活废品画成艺术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41393

相关内容

生活垃圾分类“潮”我看,小记者们把生活废品画成了广彩艺术品
垃圾变成艺术品 废物利用变成生活日常
垃圾变成艺术品 废物利用变成生活日常
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把环保意识渗透到小学美术课堂中去
垃圾“重生”成为艺术品
垃圾与艺术品之间
一双巧手把垃圾变成工艺品
垃圾分类开艺术展 无用垃圾环保再生变有用
把废品变成艺术品
“把废品玩成艺术品!” 海盐学校举行大型集创公益活动变废为宝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