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C优化医护工作流线!这家医院有话说~

发布时间:2025-09-28 11:34

家庭医生的工作目标是实现基层首诊,减少大医院压力 #生活常识# #家庭医生#

本文以聊城市茌平区人民医院感染楼项目设计工作为例,尝试基于质量管理 QC 方法优化隔离病区医护人员工作流线。该项目位于聊城市茌平区,南临文化南路,北临文化路,西临顺河街,地上 8 层,总建筑面积为 7 820 ㎡,床位数为 98 张,属于茌平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

图 1 茌平区人民医院感染楼实景鸟瞰图

一、实施过程

( 一 )现状调查

QC 小组分别从医院感染楼隔离病区医护人员工作环境、护理工艺流程、关键区域进退流线的距离与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关系三方面展开现状调查活动。QC 小组绘制了各关键区域进退流线距离的示意图。

隔离病区高效运行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关键。现有隔离病区平面空间布局中,医护人员从清洁区进入半污染区的流线最短距离为 33 m,医护人员从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后退回半污染区的流线最短距离为 35 m,医护人员从污染区退出至洁净区的流线最短距离为 24 m。在现有隔离病区的布局下,医护工作流线过长,无法满足该院感染楼高效运行的需求。

图 2 现有感染病区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线平面图

该项目设定的目标是:医护人员从洁净区进入半污染区的流线最短距离在 25 m 以内;医护人员从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后退回半污染区的流线最短距离在 25 m 以内;医护人员退出流线的最短距离在20 m 以内。

( 二 )要因确认

针对医护效率低这一症结,展开原因分析,确定了 6 项原因,并制定了要因确认计划。依据要因确认计划表,QC 小组找到造成隔离病区护理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医护办公区空间布局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习惯不符,医护流线过长。

表1 要因确认计划

( 三 )制定对策

要因确定后,小组从对策、目标、措施、地点、时间、负责人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编制对策表。

表2 要因对策表

二、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

( 一 )方案一

采用“三区两通道”布局模式,在保证原图纸框架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功能空间进行整合。不同洁净等级的区域之间设置缓冲间,减少人流和物流在移动过程中造成的交叉感染。

病房外侧与相邻病房之间设置常闭连通门和轻质可拆除隔墙,“平时”做封闭处理,“疫时”打开连通门、拆除轻质隔墙,使病房外侧全部连通形成患者专用通道 。

图 3 方案一医护人员工作流线示意图

医护人员从清洁区进入半污染区的流线:休息室→一更(穿工作服)→二更(穿防护装备,佩戴防护用品)→过渡间→半污染区→护士站;最短距离缩短至 24 m。

医护人员从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后退回半污染区的流线:污染区留观病房(完成治疗护理工作)→留观病房前过渡间→半污染区(医护通道)→脱衣缓冲(脱外层防护)→缓冲→二更(穿隔离衣,戴口罩、乳胶检查手套)→缓冲→半污染区(护士站);最短距离缩短至 21 m。

医护人员从半污染区退出至清洁区的流线:半污染区(医护通道)→脱衣缓冲(脱外层防护)→过渡间(脱隔离衣、防护服等防护用品)→二更(淋浴间清洗)→一更(更衣)→清洁区;最短距离缩短至 16 m。

( 二 )方案二

采用“三区两通道”设计理念 ,改动原图纸的框架结构,对空间功能布局进行全面的优化与重构。在不同洁净等级的区域之间设置缓冲间,以有效降低人流与物流在移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交叉感染风险。

在医护工作区,即护士站的两翼,设置卫生通道,这一设计不仅极大地加强了医护工作区的安全防护,也保障了医护生活区的清洁与舒适。通过对医护人员工作路径的优化,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空间的有序分隔,推动了内部功能区的协同运作与相互支持,营造出一个高效、有序且人性化的医疗环境。

图 4 方案二医护人员工作流线示意图

医护人员从清洁区进入半污染区的流线:更衣室(穿工作服)→过渡间→工作区(护士站);最短距离缩短至 10 m。

医护人员从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后退回半污染区的流线:半污染区(护理走廊)→缓冲间→脱衣缓冲(脱外层防护)→缓冲间→医生工作区→缓冲间→穿防护衣(穿隔离衣,戴口罩、乳胶检查手套)→缓冲间→半污染区(护理走道);最短距离缩短至 20 m。

医护人员从污染区退出至清洁区的流线:半污染区(医护通道)→脱衣缓冲(脱外层防护)→过渡间(脱隔离衣、防护服等防护用品)→二更(淋浴间清洗)→一更(更衣)→清洁区;最短距离缩短至 16 m。

( 三 )确定最佳方案

两个方案以制定的对策为基本设计原则,在满足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对隔离病区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线距离进行统计分析。

表3 医护人员工作流线距离对比

QC 小组针对两个方案从安全性、舒适性、合理性、经济性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方案二展现出了以下显著优势:首先,较好地契合了“三区两通道”的布局要求,空间规划更加顺应医护人员的工作与生活流线;其次,医护走廊的自然采光设计使得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更加明亮舒适;再者,医护人员的流动路径不仅达到了预设目标,而且相比方案一,流线距离更短,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该方案在平疫结合方面的效率更高,平时床位数量可扩充至23 张,从而在确保诊疗效率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经各方面对比研究后,选定方案二为最佳方案。

本文内容来自:

李贵民,马俭亮.基于 QC 方法优化隔离病区医护人员工作流线的设计思考:以聊城市茌平区人民医院感染楼为例[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4,25(7):33-37.

作者单位:

山东华科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网址:基于QC优化医护工作流线!这家医院有话说~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43400

相关内容

医院优化服务流程工作亮点范文
某某医院“优化医院服务流程”专项活动的工作汇报(17页)
如何优化就诊环境?这家医院有妙招
医院医院创卫工作总结
医院痛经诊疗流程优化方案.docx
基于DAYSIM软件的医院护理单元天然采光优化设计研究
医疗服务提升丨市中医医院康复医院开展护工专项培训 夯实无陪护病房服务基石
上海医院护士台工作心得:护理工作流程与技巧
医院护士个人工作总结(通用27篇)
《导医工作流程》课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