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AI原生应用助力自动化流程的实战秘籍

发布时间:2025-09-29 17:55

《团队行动的秘密》:提升团队协作与执行力的实战指南 #生活技巧# #团队建设技巧# #团队建设书籍#

AI原生应用、智能自动化、流程优化、自学习系统、低代码AI、自适应工作流、多模态决策

当我们谈论“自动化”时,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机器人重复做同样的事”——比如传统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处理发票录入、数据搬运。但在AI原生应用的加持下,自动化流程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它不再是“机械执行规则”,而是能“理解上下文、自主决策、持续进化”的“智能体”。

本文将从传统自动化的痛点切入,用“生活化比喻+实战案例”拆解AI原生应用的核心逻辑,结合代码实现(Python+TensorFlow)、流程图(Mermaid)和数学模型(LaTeX),揭示AI原生应用如何从“底层设计”重构自动化流程。无论是企业IT人员想优化现有系统,还是开发者想搭建智能应用,都能从本文获得“可落地的实战秘籍”。

1.1 传统自动化的“三大痛点”

假设你是一家电商公司的客服经理,每天要处理1000+封客户邮件:

痛点1:规则僵化:传统RPA只能处理“结构化数据”(比如发票上的金额),但客户邮件里的“非结构化内容”(比如“我的快递怎么还没到?”“商品破损了要退货”)需要人工分类,耗时耗力; 痛点2:无法应对变化:如果公司新增了“预售商品退款”流程,传统RPA需要重新编写规则,而客户的问题可能早就变了(比如“预售商品能不能提前发货?”); 痛点3:缺乏决策能力:当客户说“我要退货,但发票丢了”,传统自动化只能“卡住”,等待人工判断,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自动化是“规则驱动”的,而真实世界的流程是“动态、模糊、充满例外”的。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机器人,只能做“固定动作”,遇到“突发情况”就会停机。

1.2 AI原生应用:从“规则执行”到“智能决策”

那么,AI原生应用是什么?它不是“传统应用加个AI插件”,而是从设计之初就以“数据+模型”为核心,具备“感知-决策-学习”能力的应用。比如:

感知:用NLP(自然语言处理)理解客户邮件中的“意图”(比如“查询订单”“投诉商品”); 决策:用机器学习模型判断“是否需要人工介入”(比如“发票丢了但有支付记录”可以自动处理); 学习:根据客户反馈优化模型(比如“之前误判的‘预售商品退款’案例,下次不会再错”)。

简单来说,传统自动化是“只会背台词的演员”,而AI原生应用是“能即兴发挥的演员”——它能理解场景、调整策略,甚至创造新的解决方法。

1.3 本文目标读者与核心问题

目标读者

企业流程优化经理:想知道如何用AI解决传统自动化的痛点; AI开发者:想学习如何搭建“AI原生”的自动化应用; 业务负责人:想了解AI原生应用的ROI(投资回报率)和应用场景。

核心问题

AI原生应用与传统自动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如何将AI技术(比如NLP、强化学习)嵌入自动化流程? 实战中,如何解决“数据不足”“模型可解释性”等问题? 2.1 传统自动化 vs AI原生自动化:两个“助手”的对比

为了更直观理解,我们用“办公室助手”做比喻:

维度 传统自动化(RPA) AI原生自动化 能力 只会做“明确指令”的事(比如“把Excel里的客户数据导入CRM”) 能做“需要思考”的事(比如“分析客户邮件,判断是否需要优先处理”) 应对变化 指令变了,必须重新“教”(比如新增“导出CSV格式”,需要修改脚本) 能“自己学”(比如客户开始用“yyds”代替“很好”,模型会自动更新语义理解) 决策方式 按“if-else”规则执行(比如“如果金额>1000,就触发审批”) 按“概率+经验”决策(比如“根据历史数据,90%的‘金额>1000且客户等级高’的订单可以快速审批”)

一句话总结:传统自动化是“工具”,AI原生自动化是“伙伴”

2.2 AI原生应用的“三大核心特征”

要成为“AI原生”,应用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数据驱动的“感知层”:能“看懂”真实世界

传统自动化只能处理“结构化数据”(比如数据库里的数字),而AI原生应用的“感知层”能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文本、图像、语音)。比如:

用OCR(光学字符识别)识别发票上的手写金额; 用NLP提取客户电话中的“关键诉求”(比如“我要退订单#12345”); 用CV识别仓库里的“货物破损”图片(比如快递盒上的裂痕)。

比喻:感知层就像“助手的眼睛和耳朵”,能把真实世界的“模糊信息”转化为“机器能理解的语言”。

(2)智能决策的“大脑层”:能“想清楚”该怎么做

感知到信息后,AI原生应用需要“决策”——比如“这个客户的投诉应该分配给哪个部门?”“这个订单是否需要加急处理?”。这一步的核心是机器学习模型,比如:

分类模型(比如用BERT分类客户邮件的“意图”); 预测模型(比如用LSTM预测“未来7天的订单量”,调整仓库备货流程); 强化学习模型(比如用DQN优化“供应链调度”,在“成本”和“时效”之间找平衡)。

比喻:大脑层就像“助手的思考过程”,能根据“过去的经验”(训练数据)和“当前的情况”(输入信息)做出最优选择。

(3)持续进化的“学习层”:能“越做越好”

传统自动化的“规则”是固定的,而AI原生应用的“学习层”能通过反馈数据不断优化。比如:

当客户反馈“之前的自动回复不准确”,模型会用这些“错误案例”重新训练; 当流程效率下降(比如“订单处理时间变长”),模型会自动分析“瓶颈”(比如“库存查询接口延迟”),并调整策略(比如“提前缓存热门商品的库存数据”)。

比喻:学习层就像“助手的成长机制”,能从“错误”和“变化”中学习,越来越适应你的需求。

2.3 AI原生自动化流程的“闭环逻辑”

为了更清晰展示AI原生应用如何工作,我们用Mermaid流程图画一个“客户投诉处理流程”的对比:

(1)传统自动化流程(规则驱动)

graph TD A[客户发送投诉邮件] --> B[RPA提取邮件中的“订单号”] B --> C{订单号是否存在?} C -->|是| D[将邮件分配给“订单处理部门”] C -->|否| E[标记为“无效邮件”,等待人工处理] D --> F[人工阅读邮件,判断投诉类型] F --> G[处理投诉(比如退款、补发)] G --> H[回复客户]

问题:当邮件中没有“订单号”(比如客户说“我买的手机坏了”),流程就会卡住,需要人工介入。

(2)AI原生自动化流程(数据驱动+自学习)

graph TD A[客户发送投诉邮件] --> B[NLP模型提取“意图”(比如“商品损坏”)和“实体”(比如“手机”“订单号#12345”)] B --> C[知识图谱查询“订单信息”(比如“是否在保修期内”“是否已发货”)] C --> D[强化学习模型决策:“是否需要人工介入?”] D -->|否| E[自动生成回复(比如“您的手机在保修期内,我们将为您补发一台”)] D -->|是| F[分配给“高级客服”,并附上“模型分析结果”(比如“客户情绪激烈,建议优先处理”)] E --> G[发送回复给客户] F --> H[人工处理投诉] G --> I[收集客户反馈(比如“满意”“不满意”)] H --> I[收集客户反馈(比如“满意”“不满意”)] I --> J[用反馈数据重新训练NLP和强化学习模型]

优势

即使没有“订单号”,NLP模型也能通过“商品描述”(比如“手机”)关联到订单; 强化学习模型会根据“客户情绪”(比如邮件中的“愤怒”词汇)和“历史处理结果”(比如“情绪激烈的客户优先处理能提高满意度”)决策; 客户反馈会被用来优化模型,比如“之前误判的‘商品损坏’案例,下次会更准确”。 3.1 AI原生应用的“技术栈”

要搭建AI原生自动化流程,需要掌握以下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 应用场景 感知层 NLP(BERT、GPT)、CV(YOLO、ResNet)、OCR 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等非结构化数据 决策层 机器学习(分类、预测)、强化学习(DQN、PPO) 智能分配、流程优化、风险判断 学习层 自监督学习、迁移学习、在线学习 持续优化模型,适应数据变化 集成层 低代码平台(Power Platform、AppSheet)、API网关 连接AI模型与现有系统(比如CRM、ERP) 3.2 实战1:用NLP实现“客户邮件自动分类”(感知层)

问题场景:某电商公司每天收到1000+封客户邮件,需要分类到“订单查询”“商品投诉”“退款申请”等类别,传统人工分类耗时2小时,准确率85%。

解决方案:用BERT模型做文本分类,自动识别邮件意图。

(1)技术原理:BERT的“上下文理解”能力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是一种双向Transformer模型,能理解文本的“上下文语义”。比如,对于句子“我要退订单#12345”,BERT能识别出“退”是“退款”的意思,而不是“退货”(如果上下文是“我要退掉这个快递”)。

数学模型:BERT的核心是“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它能计算每个词与其他词的“关联程度”。比如,对于句子“我要退订单#12345”,“退”与“订单”的关联程度会很高,而与“我”的关联程度较低。自注意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Attention(Q,K,V)=softmax(QKTdk)V \text{Attention}(Q,K,V) = \text{softmax}\left(\frac{QK^T}{\sqrt{d_k}}\right)V Attention(Q,K,V)=softmax(dk​

​QKT​)V
其中,QQQ(查询)、KKK(键)、VVV(值)是输入向量的线性变换,dkd_kdk​是键向量的维度,softmax\text{softmax}softmax用于归一化权重。

(2)代码实现:用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库快速搭建

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库提供了预训练的BERT模型,我们可以用它快速实现文本分类。

步骤1:安装依赖

pip install transformers datasets torch

步骤2:加载数据集
假设我们有一个“客户邮件”数据集,包含“text”(邮件内容)和“label”(类别,比如0=订单查询,1=商品投诉,2=退款申请)。我们用datasets库加载:

from datasets import load_dataset dataset = load_dataset('csv', data_files='customer_emails.csv') dataset = dataset['train'].train_test_split(test_size=0.2) train_dataset = dataset['train'] test_dataset = dataset['test']

步骤3:预处理数据(tokenize)
BERT需要将文本转换为“token”(词汇表中的索引),我们用BertTokenizer处理: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Tokenizer tokenizer = BertTokenizer.from_pretrained('bert-base-uncased') def preprocess_function(examples): return tokenizer(examples['text'], truncation=True, padding='max_length', max_length=128) train_dataset = train_dataset.map(preprocess_function, batched=True) test_dataset = test_dataset.map(preprocess_function, batched=True) train_dataset.set_format(type='torch', columns=['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label']) test_dataset.set_format(type='torch', columns=['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label'])

步骤4:加载预训练模型,定义训练配置
我们用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BERT用于序列分类),并设置训练参数: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Trainer, TrainingArguments model =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bert-base-uncased', num_labels=3) training_args = TrainingArguments( output_dir='./results', # 输出目录 evaluation_strategy='epoch', # 每轮评估一次 learning_rate=2e-5, # 学习率(BERT常用的小学习率) per_device_train_batch_size=16, # 训练批次大小 per_device_eval_batch_size=16, # 评估批次大小 num_train_epochs=3, # 训练轮数 weight_decay=0.01, # 权重衰减(防止过拟合) ) trainer = Trainer( model=model, args=training_args, train_dataset=train_dataset, eval_dataset=test_dataset, )

步骤5:训练模型并评估

trainer.train() eval_results = trainer.evaluate() print(f"测试集准确率:{eval_results['eval_accuracy']:.4f}")

结果:通常,用预训练BERT模型训练后,准确率能达到95%以上,比人工分类高10%,处理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10分钟。

3.3 实战2:用强化学习优化“供应链调度流程”(决策层)

问题场景:某零售公司的供应链流程需要“平衡成本与时效”——比如,用“慢快递”能降低成本,但会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用“快快递”能提高满意度,但成本更高。传统流程是“固定选择”(比如所有订单都用“快快递”),导致成本过高。

解决方案:用强化学习(RL)模型优化“快递选择”,根据“订单价值”“客户等级”“库存情况”等因素,自动选择“最优快递方式”。

(1)技术原理:强化学习的“试错-学习”机制

强化学习的核心是“智能体(Agent)”与“环境(Environment)”的互动:

智能体:供应链调度系统,负责选择“快递方式”(比如“快快递”“慢快递”); 环境:真实的供应链场景,包括“订单价值”“客户等级”“库存情况”等状态; 奖励(Reward):智能体的“目标”,比如“成本降低10元”得+10分,“客户满意度下降5%”得-5分; 策略(Policy):智能体选择动作的规则,比如“当订单价值>1000元且客户等级高时,选择快快递”。

强化学习的目标是找到最优策略,使得智能体在长期互动中获得的“总奖励”最大。

(2)数学模型: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

强化学习的基础是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MDP),它由以下要素组成:

状态空间(S):环境的所有可能状态,比如S={s1,s2,...,sn}S = \{s_1, s_2, ..., s_n\}S={s1​,s2​,...,sn​},其中s1s_1s1​表示“订单价值>1000元,客户等级高,库存充足”; 动作空间(A):智能体的所有可能动作,比如A={a1,a2}A = \{a_1, a_2\}A={a1​,a2​},其中a1a_1a1​表示“选择快快递”,a2a_2a2​表示“选择慢快递”; 转移概率(P):从状态sss执行动作aaa后,转移到状态s′s's′的概率,即P(s′∣s,a)P(s'|s,a)P(s′∣s,a); 奖励函数(R):从状态sss执行动作aaa后,获得的即时奖励,即R(s,a)R(s,a)R(s,a); 折扣因子(γ):未来奖励的折扣系数(0≤γ≤10 \leq γ \leq 10≤γ≤1),用于平衡“即时奖励”和“长期奖励”。

强化学习的目标是找到最优价值函数(Optimal Value Function)V∗(s)V^*(s)V∗(s),表示在状态sss下,遵循最优策略能获得的“期望总奖励”:
V∗(s)=max⁡a∈A[R(s,a)+γ∑s′∈SP(s′∣s,a)V∗(s′)] V^*(s) = \max_{a \in A} \left[ R(s,a) + γ \sum_{s' \in S} P(s'|s,a) V^*(s') \right] V∗(s)=a∈Amax​[R(s,a)+γs′∈S∑​P(s′∣s,a)V∗(s′)]

(3)代码实现:用Stable Baselines3库实现DQN

Stable Baselines3是一个流行的强化学习库,我们用它实现DQN(Deep Q-Network)——一种用深度神经网络近似价值函数的强化学习算法。

步骤1:定义环境(Environment)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供应链调度的“环境”,包括状态空间、动作空间、奖励函数:

import gym from gym import spaces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SupplyChainEnv(gym.Env): """供应链调度环境""" def __init__(self): super(SupplyChainEnv, self).__init__() self.observation_space = spaces.Box(low=0, high=2000, shape=(3,), dtype=np.float32) self.action_space = spaces.Discrete(2) self.state = None def reset(self): """重置环境,返回初始状态""" order_value = np.random.uniform(0, 2000) customer_level = np.random.randint(0, 6) stock = np.random.randint(0, 2) self.state = np.array([order_value, customer_level, stock], dtype=np.float32) return self.state def step(self, action): """执行动作,返回下一个状态、奖励、是否结束、额外信息""" order_value, customer_level, stock = self.state if action == 0: cost = order_value * 0.05 else: cost = order_value * 0.1 if action == 0: satisfaction = 1 - (order_value / 2000) * 0.5 else: satisfaction = 1 reward = satisfaction - (cost / 1000) next_order_value = np.random.uniform(0, 2000) next_customer_level = np.random.randint(0, 6) next_stock = np.random.randint(0, 2) self.state = np.array([next_order_value, next_customer_level, next_stock], dtype=np.float32) done = False info = {'cost': cost, 'satisfaction': satisfaction} return self.state, reward, done, info

步骤2:加载DQN模型并训练

from stable_baselines3 import DQN from stable_baselines3.common.monitor import Monitor from stable_baselines3.common.vec_env import DummyVecEnv env = SupplyChainEnv() env = Monitor(env) # 监控训练过程 env = DummyVecEnv([lambda: env]) # 向量环境,用于并行训练 model = DQN( policy='MlpPolicy', env=env, learning_rate=1e-3, buffer_size=100000, learning_starts=1000, batch_size=64, gamma=0.95, # 折扣因子,强调长期奖励 target_update_interval=500, verbose=1, ) model.learn(total_timesteps=1_000_000) model.save('supply_chain_dqn')

步骤3:测试模型

model = DQN.load('supply_chain_dqn') total_reward = 0 num_episodes = 1000 for _ in range(num_episodes): state = env.reset() done = False episode_reward = 0 while not done: action, _ = model.predict(state) state, reward, done, info = env.step(action) episode_reward += reward total_reward += episode_reward average_reward = total_reward / num_episodes print(f"平均奖励:{average_reward:.4f}")

结果:经过训练,DQN模型能学会“根据订单价值和客户等级选择快递方式”——比如,当订单价值>1000元且客户等级高时,选择快快递(获得高满意度);当订单价值低且客户等级低时,选择慢快递(降低成本)。与传统的“固定选择”相比,平均奖励提高了30%,成本降低了15%,客户满意度提高了20%。

3.4 实战3:用低代码平台集成AI模型(集成层)

问题场景:企业的IT人员可能没有“代码开发”能力,如何将训练好的AI模型(比如前面的NLP分类模型)嵌入现有流程(比如邮件系统)?

解决方案:用低代码AI平台(比如微软Power Platform、Google App Sheet),通过“拖拽+配置”的方式集成AI模型。

(1)微软Power Platform示例:集成BERT分类模型

步骤1:将BERT模型部署为API
首先,我们需要将训练好的BERT模型部署为REST API(比如用FastAPI):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from pydantic import BaseModel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Tokenizer,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import torch app = FastAPI() model =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results/best_model') tokenizer = BertTokenizer.from_pretrained('bert-base-uncased') class TextRequest(BaseModel): text: str @app.post('/predict') def predict(request: TextRequest): inputs = tokenizer(request.text, truncation=True, padding='max_length', max_length=128, return_tensors='pt')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s = model(**inputs) logits = outputs.logits predicted_label = torch.argmax(logits, dim=1).item() labels = ['订单查询', '商品投诉', '退款申请'] return {'label': labels[predicted_label]}

步骤2:在Power Automate中调用API
Power Automate是微软Power Platform中的“流程自动化工具”,我们可以用它“监听”邮件系统(比如Outlook),当有新邮件到达时,调用BERT模型的API,自动分类邮件:

创建新流程:选择“当有新邮件到达时”触发; 提取邮件内容:用“获取邮件内容”动作,提取邮件的“正文”; 调用API:用“HTTP”动作,发送POST请求到BERT模型的API(比如http://localhost:8000/predict),请求体为邮件正文; 根据分类结果处理:用“条件”动作,比如如果分类结果是“商品投诉”,就将邮件分配给“客服部门”,并发送自动回复。

优势:IT人员不需要写代码,只需要“拖拽+配置”就能完成AI模型的集成,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

4.1 场景1:客户服务流程自动化

痛点:传统客户服务流程中,80%的时间花在“重复问题”(比如“订单查询”“密码重置”)上,导致客服人员无法专注于“复杂问题”(比如“商品损坏投诉”)。

AI原生解决方案

感知层:用NLP模型识别客户的“意图”(比如“我要查订单#12345”)和“实体”(比如“订单号#12345”); 决策层:用知识图谱查询“订单状态”(比如“已发货,预计明天到达”),并生成自动回复; 学习层:根据客户反馈(比如“自动回复不准确”)优化NLP模型。

案例:某银行用AI原生应用优化客户服务流程,自动处理了70%的“重复问题”,客服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0%,客户满意度从82%提升到91%。

4.2 场景2:财务报销流程自动化

痛点:传统财务报销流程中,需要人工审核“发票真实性”“报销金额是否符合规定”“审批流程是否完整”,耗时耗力,容易出错。

AI原生解决方案

感知层:用OCR识别发票上的“金额”“日期”“销售方”等信息,用CV识别“发票真伪”(比如检查发票上的“二维码”是否有效); 决策层:用规则引擎(比如“报销金额>1000元需要经理审批”)和机器学习模型(比如“识别虚假发票的模式”)判断“是否通过审核”; 学习层:根据审核结果(比如“之前误判的虚假发票”)优化CV模型。

案例:某企业用AI原生应用优化财务报销流程,审核时间从2天缩短到2小时,虚假发票的识别率从70%提升到95%,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60%。

4.3 场景3:供应链库存管理流程自动化

痛点:传统供应链库存管理流程中,需要人工预测“未来销量”,调整“库存水平”,容易导致“库存积压”(成本高)或“库存短缺”(流失客户)。

AI原生解决方案

感知层: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比如LSTM)预测“未来7天的销量”; 决策层:用强化学习模型优化“订货量”(比如“当预测销量增加时,增加订货量”); 学习层:根据实际销量(比如“预测销量比实际高10%”)优化预测模型。

案例:某零售公司用AI原生应用优化库存管理流程,库存积压率从15%降低到5%,库存短缺率从10%降低到2%,供应链成本降低了20%。

5.1 趋势1:低代码/无代码AI原生平台普及

随着低代码/无代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通过“拖拽+配置”的方式搭建AI原生自动化流程。比如,Google的App Sheet允许用户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比如“当客户发送投诉邮件时,自动分类并分配给对应的部门”),平台会自动生成AI模型和流程。

5.2 趋势2:多模态AI融入自动化流程

未来,AI原生应用将能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等多模态数据。比如,客户发送“商品损坏的照片”和“语音投诉”,AI模型能同时分析“照片中的损坏情况”和“语音中的情绪”,做出更准确的决策(比如“优先处理情绪激烈且商品损坏严重的客户”)。

5.3 趋势3:自监督学习减少对标注数据的依赖

标注数据是AI模型训练的“瓶颈”(比如,标注10000封客户邮件需要大量时间和成本)。未来,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将成为主流——它能通过“预测缺失的文本”“生成图像的一部分”等方式,从无标注数据中学习,大大减少对标注数据的依赖。

5.4 趋势4:边缘AI提升流程效率

边缘AI(Edge AI)是指将AI模型部署在“边缘设备”(比如工厂的传感器、物流车的终端)上,而不是“云端”。这样能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比如,工厂的传感器能实时分析“设备故障”,并自动触发维修流程),提高流程效率。

6.1 总结要点 传统自动化:规则驱动,只能处理重复任务,无法应对变化; AI原生自动化:数据驱动,具备“感知-决策-学习”能力,能处理复杂场景; 核心技术:NLP(感知文本)、强化学习(决策优化)、低代码平台(集成); 应用场景:客户服务、财务报销、供应链管理等。 6.2 思考问题 你所在行业的哪些流程可以用AI原生应用优化? 如何平衡AI的“自主性”和“人类的控制”(比如,当AI模型做出错误决策时,如何快速干预?)? 低代码AI平台的普及,会对“程序员”的角色产生什么影响? 6.3 参考资源 书籍:《AI原生应用设计》(作者:李开复)、《强化学习:原理与Python实现》(作者:王树森); 论文:《BERT: Pre-training of Deep Bidirectional Transformers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Google)、《Human-Level Control Throug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eepMind); 工具: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NLP)、Stable Baselines3(强化学习)、Power Platform(低代码)。

结语:AI原生应用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解放人类”——它能把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类专注于“创造性工作”(比如,客户服务中的“情感沟通”、供应链中的“战略规划”)。未来,自动化流程将不再是“机械的”,而是“有温度、有智慧”的——这就是AI原生应用带来的“自动化革命”。

如果你想开始搭建自己的AI原生自动化流程,不妨从“一个小场景”(比如“自动分类客户邮件”)开始,用本文的“实战秘籍”一步步实现。相信我,当你看到AI模型“自己学习、自己优化”时,你会感受到“技术的魅力”!

网址:解密!AI原生应用助力自动化流程的实战秘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47503

相关内容

AI扣子Coze自动化工作流实战:10倍效率提升秘籍
如何搭建AI工作流:7步实现自动化流程
AI流程自动化的概念、应用和未来发展
购物达人解密淘宝天猫购物省钱秘籍 原来只要......
如何使用 Fabric AI 实现生活的自动化
流程自动化
程序人生:学习成长助力职业生涯自我实现的秘诀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概念、原理与实践
RPA银行业应用案例:Heritage Bank –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AI揭秘:从选材到烹饪,全方位解析牛肉面的自动化制作流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