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璇玑丨艺术并非阳春白雪,而是细微又普遍……
慢生活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对生活的细致入微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慢生活理念# #日常手账分享#
艺术家赵海涛 作品
被误解的艺术,你视而不见
文/曹璇玑
疫情期间自我隔离,我从一个每日奔走在各艺术区,张罗展览、策划、评论的「艺术工作者」,摇身变成一名每天侃侃艺术、哲学的「十八线女主播」。
说实话,失落感是有的。尤其是零零星星那几个路过直播间的人数,在我讲文化、艺术时瞬间清零,那种落差感便显得尤为突出了。
「你们是阳春白雪,我们是下里巴人。」
「你们做艺术的都是两脚离地不食人间烟火,而我们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摸爬滚打这一生。」
「……」
不可否认,人间百态,个人生活方式不同,亦会随年月累积,建起高墙林立,不再会去尝试理解未知的领域。但是,我们亦需要知道:作为一个人来说,习惯了营营役役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它能回答你人生的所有的问题,尤其是终极问题。
人,还是要依赖精神世界,才能被最终安慰和解放。
而艺术,便是这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海德格尔说,通往真理的栖息之路,一为「思」,一为「诗」。
如果说,思是偏向头脑的思考方式,那么诗,便是艺术的呈现。
等等,现在应该就有人提出意见了。
「又是艺术,又是思考,又是真理,又是哲学,越来越深奥和听不懂了!」
其实,这只是几个名词而已。代指词汇,不要被它们唬住。
我们对各种名词望而却步,是因为现代教育体系下的我们,太容易形成金字塔式的思维方式:即一切经验和认知,都是由低到高,由下到上的。殊不知,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或者说,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我们对这个几个词,可以尝试换另一种角度去理解:
「哲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最基础的。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最细微和普遍的。
哲学的话题我们找时间再讨论,今天就来说说,为什么艺术并非「阳春白雪」,而是细微又普遍,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
又活了一天,请问您感觉如何?
这个世界上,什么永不会偷懒?是时间。
日升月落,人一天24个小时,不断在我们一呼一吸中消逝。人从出生到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就是在不断的奔向死亡。那么,如何对待自己有限的生命时光,就变的尤为重要了。
人有所得、有所失,这都是正常的。但是,人是否能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这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一旦拥有,那其实在某一种层面上来讲,人生的得失似乎也都不太那么重要了。
这种能力是什么呢?就是一种能够从生活中体味到美的能力,也是艺术能赋予我们日常生活的最基础和细微之处。
比如一杯清茶,散着幽香,古乐燃灯,与知己闲谈。
比如从干净而整洁的冰箱中,取出一颗新鲜的蔬菜,制作摆盘精致的料理,给爱人和孩子品尝。
比如从跳蚤集市,淘到一两件心仪的摆件,如获至宝带回家中,摆在从其他地方淘回来的架子上。
比如打开一张尘封已久的CD,随悠悠乐声响起,往事历目,回忆怅然。
聆听一曲古琴
这一切最细微的体验,都是艺术所赋予的,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细微的穿插在各个角落,就看人们如何去发现,去挖掘。一旦发现了它,它就开始展现自己独有的魅力。让人们开始从点滴中,从自己内在的人生中,逐渐感受到人生的另一种价值,一种喜悦感和幸福感。
所以,艺术总是与人相关的,人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你了解了艺术,看到了生活中的美,体味到了那份幸福,那人生的每一天,都会变成一种馈赠,从而对下一天又充满了期待和向往。美的生活体验永远为人生价值感赋予了积极的力量。
反之,日常生活就真的只剩下柴米油盐酱醋茶,单调乏味,日复一日。
同样的生活日常,却演绎了不同的人生体验。
所以,今天又活了一天,你感觉如何?
你们觉得我今天好看吗?
想来大家也跟我一样,刷抖音都成了日常习惯。这个app为什么这么火?上到九十下到小童,不分男女老幼,或录视频或开直播。有人归功于抖音美颜功能、道具功能强大,而其实忘记了最大的功臣,是谁呢?是前置摄像头。
抖音直播
手机的前置摄像头仿佛是一个打开人类自我审查能力的魔咒。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一个个摄像头裹挟着被塑造出来的个人形象,在网络中互相博取关注度。这是庞大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代人的普遍现象。这些现象的基础,就是人对自我形象认知的觉醒。即人认识自己,人观察自己,人塑造自己。
于是问题就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艺术的参与,就会变得一团糟糕。
因为艺术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教人「美」与「丑」。
说简单点,就是啥好看,啥难看。
说复杂点,就是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喜欢,什么东西并没有这个价值。
因为美和丑并不总是形式和外表的东西,更多的关乎到事情的正确与否。
所以我们说艺术与真理是关联的 。
所以我们讲「真、善、美」与「假、恶、丑」。
这就是为什么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美的教育最终要回归到心灵之中,试想当一个孩子在抖音上模仿大人浓妆艳抹,花枝招展时问观众:「你们觉得我今天好看吗?」我们该反思的应该是什么?
是该怪罪孩子的家长不好好教育,还是该反思我们现在普遍缺失最基本的美、丑辨别能力?
所以,审美培养与个人教育关系甚密,不要认为艺术只关乎谈天论诗的阳春白雪,艺术作为审美教育,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如果美、丑都不分,我们人还能分辨什么?
你知道吗?神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
无论是西方还是我们中国,人类的来源都有一个普遍的说法,那就是:神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类。
女娲造人
上帝造了人,将万物交给人掌管。
女娲造了人,为人类祛魔补天。
天地人三才,人居其间。
佛说,众生皆可成佛,然人身最为难得。
当然,如果按照现代世界尤其以理性著称的观点来看,这些种种只不过是人类谬赞自己,证明自己存在感的一种方式罢了。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愿意去谈论乃至歌颂人性中美、真、善的一面。甚至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道明它的由来时,就会为其赋予神性——一种究极的、不可名状又神圣不可侵的东西。
这种东西赋予到人类身上时,所体现出的就是人类极其美好的品质:无畏,坚韧,勇敢,无私,智慧,善良,真诚,博爱……
已经承载并显现出这些品质的极为少数的人,被称为神的使者、圣贤之人、开悟者。
中国人讲,人人皆可成圣成贤,人人皆可成佛。
说的,就是人人皆可具有这种能力。孟子言人性本善,然世人往往无法通透,只是因为人类被遮蔽了本性。
那么如何还原人类的本性,回到人的本来面目呢?
中国人讲礼仪,讲音乐,讲典籍,讲规范,讲品格,讲修养,讲内在的功夫,说的就是帮助人回到他应有的样子。
而这些方法,有很多都是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我们常说艺术陶冶情操,殊不知,它是在帮人回到他自己本来的样子。
这就是美育的真正根本所在。
乱世之中,只有一个圣人,那他只能隐居山林。
只有世间崇圣尚贤成风,才能国泰民安,万事兴乐。
而艺术,就具有开启这条道路的能力。
可谓知美丑,明是非。
道德、美育与社会凝聚力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在我们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脉自古传之,美育最后通往的一定是社会责任。
从个人生活体验的细节,到心中美丑分辨,再到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可以说,艺术的角色其实无所不在。人们看不到它,或者觉得相隔甚远,那都是出于陌生和误解。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分享,可以为各位读者打开另外一扇通往艺术之路的大门。
希望艺术能够伴君左右,体味人生,共同成长。
2020.2.15
于香港居所
关于作者:曹璇玑
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博士
哲学,心理学,艺术家,插画家
品牌策划,企业文化
香港儒艺青年文化协会创始人
“喜马拉雅”有声节目:璇玑哲艺
网址:曹璇玑丨艺术并非阳春白雪,而是细微又普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55432
相关内容
融媒·画像丨首个“非遗版”春节里,济南非遗活动遍地生花——“非遗经纪人”忙年朱春林·油画丨在世俗之外营造一个纯粹而透明的艺术理想国
让阳春白雪融入人间烟火
细节并非“小事”,而是关乎“大道”
【KD511设计师访谈专栏】曹雪瑞:个性化生活场景的趣味表达—新浪家居
健康科普丨小小推拿,大大学问
第三十二届文化艺术节 | 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演与你相遇!
科学和艺术都追求普遍性和永恒性,追求真和美。关于普遍性和永恒性是
艺术家 | 欧阳春:“个人艺术史”
曹雪芹的生父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