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的“凡人歌”
《平凡的世界》- 路遥:小说中的生活哲学,让人感受到平凡中的不平凡。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生活哲学书籍推荐#

《桂冠之下:科学家的雄心、焦虑与突围》,[美]约瑟夫·赫曼诺维奇著,沈文钦、柴亦林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定价: 69元
■姜艳冰
长久以来,科学家在众人心目中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天赋异禀、胸怀大志,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科学和真理。而美国乔治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约瑟夫·赫曼诺维奇的《桂冠之下:科学家的雄心、焦虑与突围》一书通过对60位科学家的深度访谈,为读者讲述了作为“人”的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惧怕失败、时常焦虑,对功与名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也最终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与最伟大的科学家一道青史留名。
书中展现了科学家在学术界的生存与发展,揭示了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荣耀与失落的此起彼伏,让读者得以窥视,在神秘面纱之下,科学家的爱恨嗔痴与真情流露。本书原版于1998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已问世近30年,但当下学术界的许多热门话题,在这本书中仍然能找到回音。
三个世界,三种人生
在本书中,“科学家”并非一个模糊的职业或头衔,作者将目光聚焦于美国物理学领域。同时,为了更细致地呈现科学家群体的多元性,他根据科学家工作的大学,将其划分为精英、社群主义者和多元主义者。精英所在的大学多为世界顶尖大学,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社群主义者多在以教学为主而非以科研为主的大学工作,如威廉与玛丽学院;多元主义者则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工作,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这三种类型的大学对应着三个不同的学术世界。三个学术世界既有明确的界限,也时有交叉,总体上呈现了科学家三种不同的人生。
精英的世界有严格的职业标准且等级分明,他们以追求卓越为目标,永不停歇,永不满足。他们深受精英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肩负着维护环境质量的重任。“这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成功的,无论他们选择在哪个领域工作,都可以被视作国际层面的领军人物。这意味着,你必须保持持续的产出以维持较高的知名度……我们都在谈论我们的前进方向和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应该如何最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某种程度上,维持整个环境的质量是一种责任。”
社群主义世界的科学家与精英世界的科学家有着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们并未把科研当作事业的全部,而把教学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他们希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尽管这些成果并不能在顶刊上发表。他们更容易感到满足和快乐,他们往往较为排斥精英世界的运作模式:“我不想陷入一些更负盛名的大学中常见的激烈竞争里……我绝对不会喜欢这样一个残酷的环境,那里的人很痛苦,人们总是不快乐。”
多元主义世界的科学家介于两者之间,他们将科研和教学看得同等重要,因此这个世界的科学家往往采取中庸之道,既向精英看齐,又留有退路。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自己在其所属的世界里取得了同等的科学成就,而不必像学术精英那样背负过高的期待。“我在这里得到了很多机会,甚至比在哈佛或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的机会还多。如果我有机会去哈佛、麻省理工或加州理工学院,我会感到很荣幸……但我不可能离开,如果离开的话,我就拿不到终身教职。”
英雄有梦与壮志未酬
尽管三个学术世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处世态度,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怀揣着科学梦想。作者以“雄心”为锚点,运用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描绘了科学家追求伟业的心路历程。他指出,对伟业的渴望、对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物的想象,点燃并维系着职业生涯。
这种渴望在职业生涯初期尤其强烈。比如,书中有多位科学家提到希望发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效应,他们常常梦想着或者说幻想着那一天到来时的美妙情景。例如,西尔弗曼说,“我的梦想是发现一些神奇的新效应,让我的朋友和同事们都五体投地,让整个科学界都为之惊叹。到那时,当我穿过走廊,年轻人都认识我,他们会说:‘这就是西尔弗曼,是他发现的西尔弗曼效应。’这就是我想要的,我想要一个以我命名的效应。我想成为第一个预知这种效应或是事件的人,或是让某项成果轰动世界的人……我甚至已经嗅到了它来临的气息。”他们希望追随众神,在科学的万神殿中拥有一席之地。有人说,“当我第一次去加州理工学院的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费曼和盖尔曼,很明显,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取得他们那个层次的成就。”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职业生涯的推进,即使顶尖大学的精英科学家也逐渐意识到,尽管他们足够聪明、足够勤奋,但和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之间还是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想要凭借独创性的成果流芳百世更是遥不可及。年少时渴望追随费曼或盖尔曼的脚步创造伟业的雄心壮志被现实蚕食,自我怀疑的种子开始在这些科学家的心里生根发芽,并与他们如影随形。他们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能否再提出新的问题”,担心“正在做的实验不起作用”“没有得到有趣的结果”,甚至认为自己“愚蠢、丑陋、一文不值、不讨人喜欢”。尽管有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有影响力的成果,但回首来时路,他们仍然会有一种“不配得感”。有人说,“我总是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回顾每一个阶段,我觉得我不会成功:我不会成功拿到博士学位、我不可能成功完成这项研究。”
可以说,自我怀疑、恐惧和焦虑在科学职业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当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时,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面临着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大多数人都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数人也都不处于获奖时期。在奋勇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壮志未酬似乎是永恒的宿命。
在自洽中安放初心
尽管成就伟业的希望渺茫,但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逐,只不过随着职业生涯的推进,梦想发生了分化,甚至已经不再局限于科学世界的梦想。这也正是本书探讨的核心主题——梦想如何随着时间变化,又如何把人们引向不同的职业道路。
在“职业未来”一章中,科学家们对未来自我进行了构想,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如何调和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进而寻找一种自洽。精英科学家一如既往地保持热情,奋斗不息,当谈到那些可能难以实现的伟大目标时,他们会略感沮丧,但又很快振作。“也许最好的物理学家,关注的并不应该是在斯德哥尔摩拿了诺奖,而是下一个方程式。”
正如作者所说,精英通常是“面向未来的”,他们将职业梦想具象化为“下一个项目、下一篇文章、下一个实验、下一个演讲、下一个计划书……”
而社群主义者往往陷入矛盾境地,科学并没有把他们带到曾经希望去的地方。“我认为自然界有很多有趣的秘密可以被发现,而这些秘密可以让我更好地理解我周围的世界。但我现在发现,物理学并没有提供那些答案或那种满足感,而且我认为它永远也不会。”科学梦想有凋零的趋向,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尝试跳出圈子,在科学界以外重塑自我、实现价值,例如投身产业界,成为公司的顾问,或者自主创业,甚至去开一家书店。
多元主义者更侧重于稳定,追求卓越成就的愿望不再强烈,而是以更加温和、务实的态度继续科学事业,同时他们也以开放的姿态拥抱非研究性活动。比如,“继续做新的事情,学习新的东西”“对年轻人产生一些影响”“做点别的事而不是做研究”“开始做一些科学写作的副业”,等等。
不论是继续攀登科学高峰,还是完全转变职业道路,抑或走中庸路线,不同的科学家都试图在学术理想、科学梦想、科研压力、职业倦怠和不确定性中找到平衡。虽然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最终都在某种程度上与自我实现了和解,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可谓殊途同归。
《桂冠之下:科学家的雄心、焦虑与突围》讲述了一个“袪魅”的故事,那些被仰望的“学术明星”“科研巨擘”同样也是被焦虑、迷茫、失意裹挟的普通人。但因环境对人有深刻的影响,许多身处科学界的科学家们仍怀抱使命感和对科学事业的崇敬,走上了一条认清生活真相但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道路。相信无论是科研工作者、高校学子还是对科学界充满好奇的大众读者,都能通过这60位科学家的真诚叙述,获得关于职业和生活的新感悟、新思考。
网址:科学界的“凡人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56587
相关内容
电视剧《凡人歌》观后感:没有一个中年人的生活是容易的,我们都在演自己的人生焕新无界 为爱不凡
《平凡的世界》最不平凡30句:生活虽不尽如人意,但仍值得去努力
凡人的品格
【各界导报】著名幸福心理学家王歌:帮助更多人获得幸福!
凡人=袁惟仁+莫凡
智库文化学者杨兆波阅读著名诗人菱子诗歌有感而发:他用诗歌带来的思考和感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揭开铅华:深入解读《世界赠与我的》歌词中的人生哲学
平凡的生活 不平凡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