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思 | 苏轼诗词中的旷达人生
唐诗宋词中的哲理诗句,如苏轼的'人生如梦',对人生哲学有深刻表达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解读#
苏轼诗词中的旷达人生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苏轼诗词中哪些体现他的“人生如寄”?在刘兴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旷达人生。
本次讲座共有30名同学参与,主讲老师及其内容深受同学们好评。
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古往今来,让多少人神魂颠倒地喜欢他。听完刘兴辉老师的讲座,同学们有些什么感悟呢?
在刘兴辉老师的解读下,我对苏轼的旷达人生意境与人生哲学有了更多的理解与体会。
苏轼的旷达,源自于他的生活经历;
苏轼的旷达,寄托在他的诗中;
苏轼的旷达,体现在他的人生哲学中。
但是,由于我年龄尚小,经历不多,对苏轼诗的体会与感受不深,故无法写出太多的感想,对一些哲理观点理解不深。
——陈朝锦
刘老师的课程非常好,准备十分充分,内容详实、有趣,切合主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文学的世界,更好地理解了平时可能不是很懂的诗词,让我们更加了解东坡此人,知道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东坡,使我收获很多。同时使我对苏轼生平更加了解,对东坡的人生态度,我认为东坡先生认为的人生如寄是很好,感受到人生转瞬即逝,人生如寄托于世,离去为大归,人生亦逝,我们更应有旷达的胸怀,东坡是一位全才,却遭遇了党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我觉得我们也应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对生活乐观豁达。
——杨羿卓
就苏轼的人生态度展开,引用了许多苏轼的相关诗词进行解释说明,并合理地开拓了思路,引了大量相关诗词如《古诗十九首》等表明苏轼其人生态度的一大源泉,构成了一张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我从此次活动中得以了解大量以前未有关注的诗词,且对苏轼的生平及对人生态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受益匪浅。
——江嘉钰
苏轼诗中多次出现“吾生如寄”,“寄”就相当于把东西寄托在某个地方。苏轼把自己的感情和寄托在他到的地方,当他离开时,他就会把他寄托寄存的东西带走。这也说明了苏轼的一生就像“旅游”,他就是一个“游客”。他多次调职,却仍然有十分旷达的胸襟。在他被贬期间,他不但去当农民,还可以自己盖草堂,盖完后还自己在墙上作画。表明在被贬期间骂他可以“无视”被贬的悲伤,相反,他很“享受”这种被贬的生活。在他晚年期间,他再一次被贬。他的诗也从“高鸿”变化了“归鸿”,他也抱着必死的心态去了。苏轼的这种旷达胸襟也被后人所称赞。
——杨文思
世人皆道“人生如梦”“人生如寄”惟有苏轼觉得“吾生如寄”,苏轼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到他被贬的地方,他仿佛只是寄存在这世间的一物。他自言一生之成就就在被贬的三州,他在每处贬地都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进步,建太学、治水等,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音。他的乐观豁达的精神令我折服,没有屋子就自己建,没有粮食就自己种,屋子坏了就自己修,其间还有自己创作的多种料理。
——胡可欣
又是与苏轼大学士一次灵魂的触碰。这次,“吾生如寄”着实触动了我,苏东坡先生的人生百味,细细品味也未为走入他“理趣”的其中之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他曾处于开明的宋仁宗时期,又参与了“千年科举第一榜”的科举考试,他如一只鸿,从“飞鸿”“孤鸿”到“高鸿”,无不渗透他胸怀与博识。他的思想,令人叹哉!
——陈思如
“平生功业不过黄州,惠州,儋州”,他却能在家常小菜中品出“人间有味是清欢”;沙湖遇雨,他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旷达,洒脱,超然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爱他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听之则为声,目遇之则成色”,仙气飘飘;爱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沉。
繁华不过过眼云烟,生活需要笑对。何为人生,人生如寄罢。
——程丽达
从课堂中了解了苏轼的生平,趣事,诗词。可以说是对语文课内容的深入拓展。这有利于我了解和理解苏轼的情感,知道何为“吾生于寄”,了解了苏轼的创作情感。
苏轼的旷达造就了他如此的人生,即使仕途坎坷,依然能在人生中找寻乐趣,乐观地看待生活。
这种精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我们应具备的。
——司徒尤昊 何灏锴
网址:学有所思 | 苏轼诗词中的旷达人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64443
相关内容
试探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诗词中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研究
浅析苏东坡诗词文中乐观的人生哲学
苏轼:诗词里的美食家,吃货密码竟是...
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诗词写论文 竟然有惊人发现
苏轼的快乐秘诀有哪些诗
苏轼的山水生命
读完苏轼这些美食诗词,你才明白东坡有多懂生活!
苏轼28句旷达诗词:融注睿智人生哲理,读来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
中唐顶流 vs 北宋一哥!如果没有白居易,苏轼会不会少写500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