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 优化老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发布时间:2025-10-17 16:44

家庭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提供基础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生活常识# #家庭医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作用;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强化基层中医药人员配备。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健康需求多元、慢病负担重等问题逐渐凸显。老年群体面临较为明显的服务碎片化、全链条管理缺失等现实难题,导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缺位。

  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念,很好契合了时代健康需求,是老年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释放中医药“治未病”、整体调理、适宜技术多样等优势,可以高效完善可持续的社区健康服务提供新路径。

  老年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供需失衡亟待破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叠加健康需求升级,老年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供需失衡问题亟待破题。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75%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老年健康需求已从单一疾病治疗转向涵盖预防、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亟须构建就近可及、持续跟踪、精准响应的健康支持体系。然而,当前健康服务供给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医疗资源集中于疾病治疗环节,中医药特色资源下沉不足,社区层面服务碎片化、连续性差,导致供需错配日益加剧,不仅加重医保支付压力,更制约了中医药优势的效能释放。

  中医药作为具有独特优势的健康资源,“简便验廉”特色为实现个性化、经济性健康管理提供可能,将中医药深度融入社区全生命周期老年健康管理过程,有助于实现“家门口”的精准健康支持。但目前社区老年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供需矛盾凸显三大痛点:一是资源下沉梗阻。优质中医药资源多集中于大型医疗机构,社区人才匮乏、设备短缺、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健康需求。二是服务模式滞后。现有服务多呈碎片化、被动式供给,缺乏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健康管理机制,导致预防干预滞后、康复护理缺位。三是技术赋能不足。人工智能(AI)技术、智能设备在社区场景的应用尚处初步阶段,数据标准化、跨机构共享及服务规范体系亟待完善,制约了服务半径拓展与效能提升。

  打造全生命周期社区老年中医药健康支持新体系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已将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高位统筹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强调个性化、连续性、全方位服务,强化社区老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实现“理念重构—技术支持—多元主体”联动,创新中医药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

  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理念转换,加速中医药健康管理关口“前移”,筑牢基层健康防线。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深入是老年健康预防工作的核心抓手,通过社区中医体质辨识、节气养生指导、四季食疗建议等,构建不同生命阶段个性化预防方案。进一步推进社区开展涵盖体质、病史、生活方式等的“老年中医健康档案”项目,多形式、多渠道推送养生提醒,提升高血压等慢性病预防干预效能;设立社区“老年中医健康驿站”,配备体质辨识设备、中医健康咨询师,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开展体质评估,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并联动社区食堂推出“辨证施膳”服务,融入日常生活方式改进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年阶段是健康管理“关口前移”的关键窗口期,提升该群体中医药健康素养,有助于其主动消除健康风险因素,进而提高老年期健康质量。建议将中医药健康管理纳入职场健康促进计划,在企事业单位推广“亚健康中医调理套餐”。

  由单次服务转向全周期跟踪管理转变,构建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养老的“全链条健康服务闭环”,是落实“主动健康”理念的关键路径。以中医体质辨识为核心,精准施策、动态调整,实现健康管理关口前移与全程干预。对于健康期人群,以‘治未病’为核心,推广八段锦、食疗养生等预防型、主动健康促进方案;慢病管理期,提供药膳+运动+情志调理的三位一体健康管理方案;对于康复期人群,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生理功能恢复。在社区居家养老场景创新方面,因地制宜探索社区“中医药+居家养老”融合模式,依托社区养老驿站推广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运动、中药香囊制作等互动活动,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加速中医药智慧平台建设,是破解健康资源供需矛盾、提升基层服务效能的战略性举措。需以“技术赋能+平台集成+数据驱动”为路径,构建精准、高效、便捷的基层中医药智慧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模式的智慧化转型。一方面,加速AI技术社区场景化应用。推广智能中医诊疗设备(如AI舌诊仪、智能脉诊仪)在社区场景的部署,缓解基层中医人力不足的压力。结合可穿戴设备预警健康风险,联动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及时干预。开发面向老年群体的中医药健康管理APP,集成体质测评、健康档案、药材配送等服务功能。如江苏多地社区养老驿站融合“智慧中医”体检服务,利用“数智诊疗”检测报告,制定匹配的药食调理、穴位保健、膳食调养、运动保健等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为精准化的健康干预提供了重要抓手。建立一体化“智慧中医云平台”,拓展优质资源覆盖半径。另一方面,强化中医大数据标准化建设,释放数据价值。制定社区老年健康数据标准规范,推进电子健康档案与中医体质、诊疗数据的互联互通。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高风险人群与疾病谱特征,优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干预策略。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打造“三位一体”的服务生态。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筑牢制度“护老”基石。建议将“中医药+全生命周期管理”纳入老年健康行动,制定社区中医药服务内容与标准,设立专项补贴持续支持基层中医药设备配置与人才培养,这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基础,也是分级诊疗体系功能提升的关键短板所在。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程中,逐步将适宜社区开展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报销范围、加大报销比例。探索中医药“预防服务包”按人头付费机制,激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主动预防服务,形成“医防融合”服务闭环。二是推动资源下沉,优化要素“向老”配置。建立中医药人才社区服务激励体系,实施职称评定倾斜政策,将社区服务时长与质量纳入晋升考核;完善薪酬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等方式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待遇。三是促进主体联动,激发“健老”内生动力。积极探索“三甲医院中医科-社区中医工作室-家庭中医驿站”联动服务网络,形成“专科引领、社区兜底、家庭延伸”的网格化服务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统筹中医诊所、护理院、各类养老机构、社区互助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开展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实现健康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管理”转变,提升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素养,夯实“自我健康管理”基础。

  筑牢“家门口”老年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健康服务网络,是破解社区老年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核心抓手,为全民健康提供可复制的“中医药解决方案”。以系统思维深化资源整合,以智慧化赋能提升服务效能,以多元共治激发服务活力,通过构建覆盖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全链条的健康服务体系,精准响应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健康需求,实现基层健康管理服务提质增效。

  未来,应持续强化政策保障,推动中医药特色服务纳入基层健康治理体系;加速技术创新应用,打造智慧中医药健康管理平台;深化模式创新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家门口”健康服务范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老龄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切实兑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健”的民生承诺,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网址:强化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 优化老年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72765

相关内容

健康中国四期:强化慢性病居家管理,深耕社区健康服务场景
科技赋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健康进社区 银龄悦生活——历山社区老年健康宣传周中医药服务活动暖心开展
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健康中国四期:全周期守护儿童成长,改造升级老旧社区健康服务
中药文化进社区 健康服务暖人心 ——多部门联合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
试点AI智能交互平台,盈康生命医疗服务全周期健康管理升级
强化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国药医工联合中物联重磅发布 《2024中国医学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研究报告》
健康社区 幸福生活丨社区健康管理中心——打造医防融合一站式健康服务新模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