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匠人”的瓷器活儿
关注手工艺品,它们往往蕴含了匠人的匠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慢生活艺术# #生活小物挑选#


■周华正在精心修复瓷器。王 雷 摄
秋雨绵绵,城阳区一间工作室窗外的芙蓉树被雨水洗净了尘埃。工作室内,锔艺非遗传承人周华正俯身于工作台前,手持“金刚钻”,对着一把清代竹节紫砂壶的裂缝细细琢磨。壶体碎片已被精心拼接,他的钻头在壶壁上发出细微而均匀的嗡鸣,每一次下钻都精准克制。
“锔瓷是个功夫活,光锔钉就得练三年。”周华说着话,手中的动作却不停歇。只见他选取一枚自制铜锔钉,在壶身裂缝处比划测量,反复调整形状。这枚不过半厘米大小的锔钉,需要完全贴合紫砂壶的弧度,才能既修复裂痕又不失美感。工作室的博古架上,陈列着他修复的各类瓷器:有裂成十几片的青花薄胎陶瓷灯罩,有断成两截的高足杯,每一件都通过精巧的锔钉重获新生。
从初窥门径到深得精髓,从锔瓷爱好者到非遗传承人,30余载春秋流转,136道工序,5000余件重生器物,周华以灵巧双手和赤诚匠心,不仅让破碎的瓷器重现往日风采,更为其注入新的灵魂,使每道裂痕都绽放出艺术的光华。而他的坚守与创新,正是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路的生动缩影。
踏上传承之路
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这门手艺——将打碎的瓷器用金属“锔子”修复起来。周华说,他很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瓷盆、瓷碗碎了,母亲就把所有的碎片包起来,等待走街串巷的锔匠。等锔匠来了,周华赶紧跟出去,看锔匠变魔术一样把器皿修复如初。“有时候不小心把家里的杯碗打破,家长难免要斥责一顿,那时候就想,要是我也会这门手艺就好了。”童年的这些关于锔艺的记忆就这样种在周华的心里。
但随着现代化制瓷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瓷器坏了就直接扔掉买新的,锔瓷这个行当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和许多老手艺一样,掌握锔瓷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收藏热悄然兴起,年轻的周华也被这股热潮吸引,经常穿梭于各地的地摊淘宝。在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角落,他邂逅了许多虽有破损却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老瓷器。看着这些残缺的宝贝,周华心中不禁泛起涟漪:“这些瓷器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要是能把它们修复好,让它们重焕光彩,该多好。”彼时的周华,从未想过自己与锔艺的缘分就此正式开启。
他出身工科,跟邻居学过木匠,有着扎实的动手能力和对工艺的敏锐感知。“木匠和锔匠都用钻,虽然钻头不一样,但有些技法是相通的。”凭借着这股子对未知技艺的探索精神和自身的手艺基础,周华决定自学锔艺。他从自家的破旧碗盘开始练手,一本本泛黄的图书画册成了他最好的老师。每一个夜晚,灯光下都是他专注研究、反复实践的身影。从最初简单的粗活儿,到渐渐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周华在锔艺的世界里慢慢摸索前行。
然而,自学的道路充满了艰辛与迷茫,在摸索了近10年后,周华遇到了瓶颈。直到2003年的一天,他在一档电视节目上看到了一个有关锔瓷的专题片,便下定决心,找寻宫廷锔瓷大家拜师学艺,从此便打开了锔艺的新世界。
守护千年技艺的纯粹
“锔瓷最基本三样活:锔钉、包口、镶嵌。”虽然这些基本功夫周华之前也摸索过,但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才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锔聚和合,感恩生活,修复艺术,缝补生命”的十六字箴言,也自此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随着时间的积累,周华的技艺日益纯熟,逐渐掌握了各种锔活儿的技巧,他也在这一过程中对锔艺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始终牢记着宫廷锔瓷原则:安全性第一,要完全按照24样、72种、136道规范操作,因修补对象多为食用器具,严禁使用胶粘等材料填补。同时,宫廷锔瓷与民间工艺存在明显区别,前者多用铜制作锔钉——不仅因铜与紫砂、瓷器的膨胀系数一致,更因其不易生锈,能延长器物使用寿命且更美观。这些,周华始终铭记在心,并且一直身体力行。
其实对周华而言,让修复后的器物“滴水不漏”并非难事,但他更追求让残缺器物实现艺术升华,赋予其独一无二的视觉生命。这份对锔瓷美感的执着,源于他心中的责任:待修的老物件凝聚着老匠人的心血与主人的爱惜,修复它们不仅是修补器物,更是“缝补生命”。
让古老技艺绽放新光彩
与许多非遗技艺传承人一样,在传承传统锔艺的道路上,如何让这门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长久立足,一直是周华等传承人思考的问题。对此,周华认为只有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让锔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熟练掌握了传统锔艺的修复技巧后,周华开始尝试在“锔旧”的基础上,探索“锔新”的可能。他首先在“花钉”上下功夫。“花钉”是锔艺中特别能展示匠人艺术造诣的一种技法,它要求在金属片上打制出纹饰或者图案,需要反复琢磨锔钉图案与钩角的合理位置,要使花纹式样与瓷器表面弧度完全契合。周华制作了各样图案的“花钉”,并与杯、壶、盘等不同器皿结合做出造型,因为有了这些“花钉”,瓷器更增添了韵味,也受到许多瓷器爱好者的欢迎。
不满足于此,周华又将目光投向了东西方技艺的融合。他一直对西方的錾刻艺术情有独钟,于是往返上海、北京等地参加培训,学习錾刻技艺,并大胆尝试将西方浅浮雕錾刻技法与中国传统锔艺里的镶嵌技术相结合,制作观赏瓷板画、观赏盘、观赏瓶等。在创作瓷板画时,他先精心在铜板上錾刻好艺术花样,再运用锔艺将其镶嵌到整瓷上。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琢磨,每一次敲打都倾注着他的心血。这种创新尝试,不仅为锔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效果,更让锔艺走进了现代文创的时尚行列。
凭借高超的技艺和创新精神,2018年,周华成为青岛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被授予“青岛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9年,其创新作品《果熟禽食》《茶壶锔艺镶嵌》在“山东非遗+旅游文创大赛”中获奖并被大赛组委会收藏;2021年,周华成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荣获青岛市“民间十大匠人”称号;2024年,周华被授予“青岛手造工匠”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他创新精神的认可。然而,周华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今年已经60多岁的他继续学习錾刻、首饰加工等技艺,并不时向老师讨教、与同行交流,巧妙地将现代审美理念融入创作。2025年1月11日,“锔超然·尽圆满——周华锔艺作品展”在山东手造青岛展示体验中心开幕,其中,“二十四节气镶嵌瓷板画”深受观众喜爱。
锔艺之美走向大众
在周华看来,传承锔艺不仅仅是掌握技艺,更重要的是将这份文化遗产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锔艺。为此,他积极投身于锔艺的传播与传承工作,通过多种方式让锔艺走进大众生活。
周华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舒雅居锔艺坊”,这里不仅是他创作的天地,更是传播锔艺文化的窗口。工作室里陈列着他的各种作品,从传统的锔瓷修复器具到创新的文创产品,每一件都讲述着锔艺的故事。他还将工作室打造成“周氏锔艺-锔瓷艺术馆”,并纳入青岛市社会课堂,面向全市中小学生讲解锔艺知识。“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让他们从小接触锔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说不定就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周华说道。
除了在工作室开展活动,周华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研学交流会、公益课堂以及艺术展演等活动。在校园里,他耐心地向学生们讲解锔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流程,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使用工具,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锔艺的乐趣;在研学交流会上,他与其他非遗传承人分享经验,共同探讨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在公益课堂上,他为社区居民、手工艺爱好者传授锔艺技巧,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在收徒方面,周华也有着自己的原则。他认为,对锔艺有兴趣是首要条件,而且短期内不能以赚钱为目的。“没有六七年,锔艺是学不成手的,只有静下心来,不求利益,才能安心学习技艺。”目前,多名徒弟长期跟随周华研习技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对锔艺的热爱而聚集在周华身边。
不问时光几许,不理岁月纷扰,在这样的日子里,周华和他的徒弟们将继续用手中的“金刚钻”,讲述着锔艺的古今故事。
网址:“周大匠人”的瓷器活儿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86542
相关内容
在锔瓷匠人手里,碎裂的瓷器被赋予全新的生命,缝合出独特的美意第四届深圳工匠周举办,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得主现场展示“瓷砖贴面”绝技
工匠汇·2022年“三晋工匠”|双瑞:让尘封瓷器重获新生
瓷砖一线品牌德田陶瓷|品牌实力,致敬匠心,精工品质看得见
候汐生活:在京城修复瓷器和紫砂
士与匠,明式家具背后的人
瓷器分类全解析:从日用瓷到艺术瓷,一文读懂瓷器种类
围农夜话丨锔匠老周
酒店瓷器餐具图样,品味生活的艺术
守艺人丨海安小伙传承锔瓷技艺,小铜钉让残缺瓷器“重获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