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创新非遗之美:艺术家、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共创手作艺术的生活美学图谱
手工艺教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手工艺生活# #手工艺传承#
2025中国手工艺术设计展近日在今日美术馆拉开帷幕,以“非遗之美,今日生活”为核心脉络,集结全国30余项手工艺术品类、1200余件作品。这场展览不止是传统工艺的集中亮相,更是一场跨越领域的创意共鸣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学术探索、民间手艺人的质朴巧思、国际艺术家的跨界解读、新生代创作者的先锋表达,数十位创作者以作品为媒介,将千年非遗技艺与当代生活需求紧密串联,共同勾勒非遗融入日常的鲜活图景。

在“传统工艺当代升维”的创作中,专业艺术力量成为重要引领,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非遗不再是复刻对象,而是被重新编码的艺术语言。此次展览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薇教授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用绡与水纱打造“青绿山水”系列,将服装设计从实用载体转化为东方美学的艺术表达;国际纤维艺术家林乐成教授深耕“通经断纬”纤维艺术数十年,其作品《风过无迹》以看似随意的线形,勾勒出山水草木的朦胧意境,尽显当代纤维艺术的诗意;清华美院陶瓷系主任杨帆的紫砂壶突破传统器型,以“未完成”的破碎质感,探索紫砂艺术的当代美学价值;吴昊宇则在自然石体上生长出新的视觉形态,赋予其数字时代的几何形态,让“自然”与“未来”在陶瓷上共生。“大卫猿”创造者袁泽铭更以IP破圈,设计出猩猩造型的文创音箱,让艺术符号轻松走进年轻人生活。

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为展览注入深厚的文化根脉。当代刺绣艺术家梁雪芳的《六条鱼》颠覆传统苏绣写实路径,每条鱼采用专属针法,金线银线绣出的透明质感,让刺绣成为独立的艺术语言;同为苏州苏绣代表的姚惠芬,曾携作品亮相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此次参展作品延续其“苏绣艺术化”探索,用细腻针脚传递东方审美;竹艺非遗传承人倪小舟另辟蹊径,“断竹”系列赋予废弃竹段艺术价值,“音竹”系列借竹腔打造音箱,让千年竹艺适配现代生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平仄艺术创始人傅军民摒弃传统繁密纹样,以极简青绿山水为主题,让当代珐琅工艺焕发简约之美;汝瓷工艺大师、东道汝窑创始人徐结根的汝瓷作品,在灯光下隐现佛头意象,打破大众对汝瓷传统形制的固有认知。这些古老技艺被重新激活,成为今天可以被感知的当代艺术力量。

传统的工艺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民间的烟火气与国际的视角,共同构成中国手工艺术设计展的多元底色。陶瓷艺术家田忠精选10件磁州窑作品参展,以简洁刻绘勾勒景致,融入现代几何元素,尽显文人画与传统工艺融合的装饰之美;黑龙江艺术家伊延波以装饰绘画为特色,形成与陶瓷装饰艺术相互转化的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家余祚坤用大漆将橡树叶制成当代漆艺作品,将自然材料与传统漆艺结合,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馈赠”;云南民间艺术则将传统建筑“瓦猫”形象绣成挂饰,让传统符号成为可爱的生活元素。德国艺术家凯瑟琳更以广东“香云纱”为材料,创作当代装置艺术,褶皱间打破“香云纱只做传统服饰”的局限,展现国际视野下的非遗当代艺术化解读。

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实验,让传统工艺在今天焕发新可能。四川美院手工艺术学院原院长谢亚平、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汪泳团队将中国传统老织锦纹样数字化,通过AI算法生成新图案,让千年织锦拥有数字时代的“新语言”;北京服装学院未来设计实验室团队研发的“光变新材料”,无需电子元件即可随光源变换色彩,为服饰工艺打开“科技+时尚”的新赛道;折纸艺术家刘通用特种纸创作犀牛、琵鹭、雪豹、汉服等形象,将儿时游戏升华为可装饰家居的纸艺雕塑;李洪波的“叠纸鹅卵石”,以风琴叠纸工艺实现变形互动,重新定义手工纸艺的当代艺术价值;植物染艺术家曹震突破传统,不用针线夹具扎染,而是采用真正的“手工”扎染,用双手握扎染色,形成独特的纹理,保留手工温度的同时赋予工艺实验的新表达。

此次展览的1200件作品覆盖纤维、玻璃、陶瓷、刺绣、竹艺、铁艺、岩彩、古琴、折纸、潮玩、文创等30余类,每一件都承载着创作者对当下生活的思考,生活与艺术在此融合共生。祝大年艺术衍生品团队将著名艺术家祝大年的重彩画作延伸为系列的艺术衍生品,并联动国际品牌推出联名款生活美学产品;当代艺术家边平山在景德镇创作的“懒窑”当代陶瓷艺术作品,兼具文人画韵味与当代艺术品质;广西钦州坭兴陶协会会长、设计师周三平以工业设计的方式打造系列当代坭兴陶产品,包括“一壶两杯”旅行套装,以壮族纹样装饰,便携实用;艺术家王伟光以“嘎拉哈”为原型开发出雕塑和琉璃首饰,唤醒童年记忆;艺术家胡东方的窑铸玻璃作品,通过色料与打磨呈现“似玉非玉”的温润质感;曾辉创作的《平湖秋水》玻璃作品,将湖水的清净形态固化提取出来成为玻璃艺术装置,还衍生出茶台、香台、琉璃挂饰等艺术化生活器具。

展期持续至11月18日,观众不仅能欣赏这些多元作品,还能参与打卡盖章、艺术家沙龙与抖音直播活动,门票可通过大麦、猫眼平台购买,前往今日美术馆即可近距离感受非遗与生活的深度交融。这场展览以数十位创作者的1200件作品为见证,证明非遗的当代生命力,在于每个创作者对“生活美学”的独特诠释——无论是艺术家设计师的创意探索,还是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的坚守创新,亦或是民间艺人的质朴表达,都在共同推动传统工艺从历史走向当代,让“非遗之美”走进“今日生活”,成为滋养当代生活美好的创新力量。
责任编辑:柯鹏
网址:群星创新非遗之美:艺术家、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共创手作艺术的生活美学图谱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88847
相关内容
艺术讲坛: “非遗美学与生活艺术交流会”激活文化传承与高校美育新范式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合作,传统手工艺中也有春日的繁花似锦
厨房里的创意魔法师、非遗传承的匠心手艺人……端午争当“大民星”
非遗手工艺创新与文创设计的融合发展
“非遗之美,今日生活”2025中国手工艺术设计展在京启幕
2023黄河非遗对话|陈平: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再生设计
传统工艺,让生活更有温度——浅谈非遗活化与设计创新
《设计》专访|章莉莉:非遗活态传承:重链手工艺和现代生活需求
聚焦重庆都市艺术节|匠心与传承 第二届重庆市工艺美术及非遗展开幕
非遗手工艺:借助创意 重回当代,重回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