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感越来越强
2019-06-05 08:44 作者:周小军

字号:

讲述人:刘思龙(86岁,忠州街道白桥溪社区居民)
我于1933年出生在新立镇,新中国成立时我已经16岁。可以说,我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我感触最深的是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幸福感越来越强。
我小时候,普通农民家庭都不富裕,平时吃一些晒干的红薯叶、猪儿粑。那时候,吃一点油都很困难。有时候实在是太馋了,就抹一点点油在嘴巴上,就当吃肉了。肉在那个时候非常难得,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大人才会买点猪肉,一家人才能尝尝鲜。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能读上书的人不多。我家里有6个兄弟姊妹,我排行老幺,在哥哥姐姐的帮衬下,我才有机会上学读书。1950年,我初中毕业后考入垫江师范学校,最后凭借优异成绩被保送至沈阳师范学院。
到沈阳师范学院报到的时候,天下着大雪。我穿着一双草鞋,同学们都十分好奇,大家围着我看了半天。后来,家人给我寄来一双布鞋。北方的冬天经常下大雪,布鞋容易打湿,我就在鞋底裹了一块皮子,让布鞋更耐穿。那时候的衣服没有现在这么多款式,颜色也很单调,男的大多穿蓝色中山装,女的一般穿素色衣服。
1956年我大学毕业后,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中任教6年。那时候,学校给教师每人每月分发两元生活补贴,我平时的生活费全靠它。1962年,我调回忠县巴营小学教书。当时,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两个教师共住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办公、休息都在这里。交通工具也稀缺,我从家里到学校要走25公里路,天不亮就得起床,争取早点到学校备课。
改革开放后,一些农民开始到外面打工,一批带一批,越来越多的人在外面挣了钱,回家盖新房。慢慢地,镇上的主公路变宽了,交通更加便利,农产品销往城里更加方便,村里的人也开始富裕起来。
1987年,我们一家人搬到县城居住,刚开始只有一个小单间,孩子们只能搭凉板床睡在楼道里。后来,孩子们长大了,各自有了工作,生活条件逐渐变好,我们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
我退休之后,生活过得简单而幸福,平时看看电视、写写诗歌,有时到广场散散步、做做运动。现在交通发达,出门就能坐公交车、打出租车,出远门还有高铁和飞机,别提多方便了。
现在的通讯也很发达,我多年前教的学生通过微信联系上我。他们经常在微信群里问候我,向我聊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还给我寄来他们的美术作品,让我很欣慰。
整理:记者 周小军







责任编辑:范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