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融育全人 从容焕新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28 07:00

创新思维和未来导向的教育不可或缺 #生活技巧# #领导力技巧# #领导力培训课程#

“我们班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有福建本地的,也有来自东北、西北的,专业背景更是横跨工学、文学、管理、艺术等多个领域。”厦门工学院2025级融新学院的一位班主任这样介绍她所在的班级。今年秋季开学,该校打破传统专业分班模式,成立“融新学院”,实施全员跨专业、跨地域的“大融合”培养,开启了一场“自然和融,从容焕新”的教育实践。

厦门工学院是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本科高校,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5年入选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项目。学校秉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以“百年树人,百年名校”为办学愿景,构建“博雅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AI赋能、产教融合、高阶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体系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多元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重构育人起点:融新学院,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成长生态

融新学院是厦门工学院为回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而设立的“教育创新实验田”,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实施为期一年的贯通培养。学院以“自然和融、从容焕新”为院训,通过“学院+书院”双院制与“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学长导师”多轨导学机制,构建沉浸式、个性化、跨学科的成长支持系统。

“我们希望帮助新生卸下应试的铠甲,在国学、艺术、体育、产业实践中触摸真实的热爱,找到愿为之奋斗的人生志向。”融新学院院长黄蓓表示,“融新学院不是普通的教学单位,而是学校破解教育困境的关键探索——让大学真正成为启迪思想、唤醒热爱的起点。”

在课程设置上,融新学院构建了“博雅通识课程+多元能力实践”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除了思政、外语、体育等基础课程,还开设《论语》精读、写作与交流、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艺术与审美、AI概论与应用等通识核心课,并设置“校园实践、读书研究、艺术训练、综合育人”四大多元能力板块,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实现全面发展。

打破课堂边界:在真实项目与环境中构建课堂

在融新学院,教育的边界被彻底打破。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与教材,而是延伸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融入每一次真实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系统性推行基于真实问题与产业项目的学习模式。学生们可能接到为地方品牌设计市场方案的任务,或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中协作组装智能机器人并同步探讨其伦理边界。这些项目没有标准答案,其成果不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可能是一个可运行的程序、一份被企业采纳的策划案,或一场公开展览。“世界本身就是考场,真实挑战就是考卷。”融新学院院长黄蓓如此阐释,“我们关注的不是学生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能否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交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产品或报告。”

校园本身更是一位无声的教师。学校大力倡导“环境育人”理念,特别重视一景一物的营造,目的是鼓励师生在十二馆八园的文化场域中感悟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产业学院和创作坊里触摸前沿科技的温度,在艺术展厅和音乐厅中接受美的熏陶。这些精心设计的空间,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考方式、审美体验与精神成长,成为一个支持跨学科交流、激发探索欲的开放式课堂。

与之配套的,是一场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融新学院构建了以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多元考核体系。学生的成绩由项目报告、实践作品、反思日志、主题展示等综合构成,重点关注其思维深度、协作效率、创新勇气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一转变旨在将学生从对标准答案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转向对成长过程与能力提升的持续关注。

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塑造完整人格,夯实人生根基

学校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新生成长全过程。体育方面,学校副董事长、执行校长李雄虎有着深刻的个人体悟,他结合自己从“绕操场一圈需休息3次”的跑步“菜鸟”,到8年奔跑超过1.3万公里、完成多项极限越野赛的亲身经历,与学生交流:“体育,绝不仅仅是筋骨之强。它是精神之钙,能让你在困境中屹立不倒;它是品格之砺,能打磨你的毅力与担当。”学校实施了覆盖本科四年的“健康跑”计划,并将其纳入体育课程考核;同时开设20余门“俱乐部式”体育选项课,推动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美育方面,学校成立美育办公室,实施“人会一艺”计划,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一门艺术技能。艺术与审美课程改为限选课,设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设计、戏剧表演六大类,学生可自由选择类别与教师,通过期末技能考核或作品展示获得学分。学校的美育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更不是功利性的考级考证。学校推行“人会一艺”,其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通过艺术的沉浸与创作,引导学生感知秩序之美、和谐之美与创造之美,从而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实现从“技”的掌握到“道”的领悟的升华。

劳动教育则通过宿舍收纳实战与社区生活管理、中烹西点制作技艺综合实践、传统国学茶艺文化与实操等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劳动价值、提升生活素养。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园—产业”无缝衔接的成长路径

融新学院将产教融合作为学生认知自我、连接未来的关键桥梁,系统构建了“认知—体验—实践—创新”四阶递进的培养路径。依托学校前瞻布局的鸿蒙智能物联、人工智能、工业智造、数智传媒、跨境电商等八大产业学院及十二创作坊,学院在大一阶段即面向全体新生开放企业参访、项目见习与主题沙龙。

具体实施上,由生态集群产业学院牵头执行“校企协同赋能计划”,确保融新学院学生在第一学年内,分两个学期实现对合作企业的参访、见习全覆盖;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2次“缘融论坛”,与企业家、高管面对面交流;全年轮流参访校内全部专业产业学院,沉浸式体验真实工作场景与研发流程。

产教融合不是大四的实习环节,而是从大一就开始的认知底色。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在产业学院里的亲手操作、在真实项目中的协作攻坚,真正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和自身的兴趣方向,从而唤醒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推进AI赋能:重塑“师—机—生”三元协同的教育新范式

面对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厦门工学院不仅将AI视为教学内容,更将其作为重构教育生态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4月,学校与华为共建的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正式揭牌,引入了17位企业工程师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构建“岗—课—赛—证”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建设了从“人工智能生态展厅”到“昇腾AI研发中心”的九大实践平台。

在融新学院,AI赋能已深入教学肌理。学院开设AI概论与AI应用必修课程,并依托人工智能产业学院、AI创作坊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可在AIGC生成、AI辅助编程、三维重建、大模型工作流等项目中,亲身体验从提示词优化到智能体搭建的全过程。这标志着教学关系从“教师讲授、学生接收”的二元结构,转向了“教师设计学习情境、AI作为能力杠杆、学生主导探索过程”的三元协同新范式。

AI时代的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做学生学习的设计师,真正的挑战在于提升教师的觉知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的目标是让教师善用AI设计深度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从解题者转变为提问者和创造者,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这一变革正在系统落地。在融新学院,教师通过组织“运用AI工具设计深度学习任务”等专题研讨,转型为学习引导者;学生则借助AI伙伴开展自主探究与项目创造。一个“AI+教师+学生”深度协作、相互激发的新教育生态正在形成,确保学生在掌握前沿工具的同时,发展出不可被算法替代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融新学院是厦门工学院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当代诠释。正如《礼记·学记》所言:“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在这里,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人格的塑造、文化的传承。厦门工学院正以融新学院为起点,探索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以未来为视野”的育人新路,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份独特的“厦工方案”。(熊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自然和融育全人 从容焕新向未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91514

相关内容

智融未来焕新生活
宁夏大学:从300间未来教室迈向教育智能化
“生活教育”向未来 立德树人创新篇
宏杉云全面焕新:云数融合,智见未来
科技教育融合,未来教育已来
三棵树 2024 年马上住焕新战略峰会:乘势赢未来, 永远向上!
生活既教育 食育融入自然
【书评】智慧交融 引领未来——评《新自然主义生活》
《从育己走向育人》课件.pptx
跨界智融,共育未来: 叫叫与一线教育者共探科技教育融合新范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