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聚焦南通

发布时间:2025-10-30 01:07

研究行业报告,聚焦行业热点 #生活技巧# #理财规划技巧# #股票分析#

10月22日至24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开启南通之旅,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等中央及省市级媒体组成采访团,深入海安、如皋、崇川等多地,实地探访企业车间、乡村营地、生态片区和科研院所,全方位感受、记录、传播南通在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经略海洋等领域的生动实践。


一根丝 一块布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伴随着湿润的饲料香气,鑫缘茧丝绸集团智能化养蚕室里,一排排整齐的养蚕架高高摞起。机器人饲养车间内,员工只需在驾驶舱操作,设置自动化喂养流程、监控蚕室温度湿度,AGV机器人、桁架机器人等便可协同作业,喂料、上蔟、采茧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全龄饲料养殖模式,从收蚁开始,小蚕、中蚕、大蚕皆由饲料喂养,实现循环式饲料喂养全龄蚕的新模式。”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储呈平介绍。机器人饲喂、全龄饲料养殖、全年无休生产……“蚕不食桑”的工厂化养殖,让养蚕人“靠天吃饭”成为历史。

坐落于著名的桑蚕之乡海安,鑫缘茧丝绸集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除了蚕茧、生丝、绢丝、蚕丝被、桑叶茶等传统桑蚕产品,企业还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发团队合作,研制出可在人体中降解的蚕丝蛋白骨钉,让骨折患者免受二次手术之苦,用一根蚕丝从“衣被天下”迈向“医用前沿”,挺进生物医疗的蓝海。

靛蓝的深邃、茜红的热烈、藤黄的明媚……江苏华艺集团的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车间内,十余台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在白色T恤上点染色彩,两分半钟,十余件衣服就完成染色。


“扎染工人通过机器臂注染人工示教打样,通过内部系统传至AI机器人注染系统,将扎好花的成衣进入注染流水线,比传统人工生产效率提高6倍。”集团企管中心总经理葛坤锋表示,扎染技术投入智能机器人生产线后,兼具“手工温度”与“科技力度”,既保留了手工艺术的随机美感,又实现了批量化精准生产。


作为全国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该项技术联合东华大学等单位历时三年共同研发而成,实现了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开启传统手工扎染向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2025年5月,华艺携“扎染+AI”成果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传统技艺乘上科技的翅膀走向国际时尚舞台。

一坪草 一抹绿 绿色生态成幸福底色

迎着扑面而来的清香走进如皋市钱长村,万亩草坪如绿色地毯铺展至天际,今年4月份开营的蜗牛艺术营地镶嵌其中。这里不仅是市民游客星空露营、篝火音乐会的打卡地,更承接了企业团建、“苏超”观赛等活动,半年吸引游客超万人。

深耕草坪产业三十余年,如今,这个有着“江苏草坪第一村”美誉的乡村持续放大延伸“草坪+”模式,实现产业、生态、民生协同发展。


从最初的单一草坪种植,到如今形成种植、施工、养护一体化的产业体系,钱长村带动周边形成万亩草坪产业带。借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先行村等项目,钱长村美化亮化皋高线、贺明路、樱花路、致富路等多条道路,不断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和生活幸福感。

为实现产业长效发展与村民共同富裕,钱长村协同高校、企业构建共富生态。“我们与迈冠体育签订合作协议,定向种植高端足球草坪,与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打造草坪科技小院,目前已完成设计并进入招标落实阶段。”如城街道农业农村工作负责人刘卫透露。

夕阳斜照,南通五山及滨江地区江风拂面、绿意盎然。2016年起,南通对五山及滨江地区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开展土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水系连通、岸线环境整治、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等,优化长江岸线布局,修复五山及滨江地区生态,以“生态+”模式激活存量土地多元功能,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强大综合效益。

8月30日,这里的南通长江体育公园(足球片区)正式启园,当天就迎来了4场足球赛事。开园以来,日均接待客流量达2000多人。“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在此举办的南通文旅乐购嘉年华活动7天共吸引40余万客流,为市民游客打造了融文商旅体为一体的综合滨江文化空间。”长江体育公园宣传负责人陈雯婧介绍。

从工业码头的“锈带”,到集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于一体的“秀带”,14公里沿江岸线蜕变为生态绿廊,让市民推窗见绿、漫步亲水,生态修复的成果正持续转化为可感可及的高品质生活。

一根缆 一片海 蓝色动能“乘风破浪”

在中天科技的展厅内,一根超高压直流海缆模型引人驻足,这款由中天科技自主研发的直流海缆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最大传输电距离提升百公里以上,成为远距离、大容量的海洋“能源动脉”。


近年来,南通坚定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把海洋作为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30多年前从一家乡镇砖瓦厂发家的中天科技,早在1999年就布局海洋产业。从近海走向深海,中天科技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其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水密连接器实现了全海深连接器的国产化,交直流海缆、动态海缆等产品应用于海上风电传输、海洋观测、海岛供电等多元场景,“中天39”打桩船等一批工程船构建起从产品制造到施工运维的全产业链体系。

放眼未来,中天科技海洋产业的蓝图正向着绿色低碳持续拓展。“接下来,我们将积极从绿色的产品设计、绿色原材料、绿色运输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寻求绿色解决方案。”中天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曹珊珊表示,中天科技将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以绿色技术推动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向海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程,需要深化海洋领域专业研究,持续增强人才支撑、智力支持。2024年5月揭牌的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搭载“产学研用”创新融合发展桥梁,成为驱动南通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落子。


研究院以海洋强国战略为引领,依托东南大学学科优势与南通区位产业优势,聚焦海洋装备、新能源、工程建造及AI+深海采矿四大核心领域,研发高效波浪发电直线-旋转磁场调制发电机等技术,解决新能源远距离输送问题,推出国内空管领域首个生成式大模型、深远海鱼群精准计数系统、水下AI数据集,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智能化支撑。

如今,研究院与中天科技、招商重工、龙源振华等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合作机制,打通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关键一公里”。“校企合作的模式中高校负责技术攻关、企业负责技术推广应用,让双方都能集中精力做好专业所长。”研究院基础公共平台建设中心主任杨万扣介绍,目前研究院的研究重点从传统海洋制造向智能化制造方向转变,为南通海洋产业发展不断汇聚新动能。

从智能化养蚕室里的科技脉动,到扎染车间中的机械臂起舞;从万亩草坪铺就的共富之路,到“锈带”变“秀带”的生态画卷;从深海电缆连接起的能源动脉,到海洋研究院汇聚的蓝色智慧……记者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用脚步丈量创新热土,用镜头记录发展故事,用纸笔传递奋进力量,展现南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现场,为“活力中国”的壮阔图景添上浓墨重彩的南通印记。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邢知洁

图片: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季倪昇

编辑:张檬檬

网址:“活力中国调研行”聚焦南通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95894

相关内容

活力中国调研行|东湖视评:南船北马,铁打襄阳
聚焦“儿童营养与健康早餐”“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走进剑山社区 南通网-南通新闻-资讯-生活首选门户
聚焦生活“痛点” 传播中国创意
复旦新研究聚焦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如何活到百岁
聚焦时尚产业污染,“捡拾中国”开展减废行动——中国环境网
中国食品2025年半年报:全链赋能行稳致远 聚焦增长蓄力未来
桂林移动聚焦DeepSeek等国产AI大模型研讨行业前沿发展趋势
2025年中国工业节能行业市场全景调研
2025上海国际OEM食品工厂代加工展,聚焦中国自有品牌行业盛会。
《中国青少年绿色低碳生活观念和行为调研报告》发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