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老”好了:“老醯儿”的乐团梦

发布时间:2025-10-30 02:56

笑话2: 小学生问老师:‘月亮为什么会发光?’老师:因为它做了个梦,梦到自己是太阳。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生活笑料库#

  海报制作:张哲

  新华社太原10月29日电(记者张哲)街巷深处,一间小屋门口挂着一张手写的门牌——“老醯(xī)乐斋”,这是87岁的王绍曾给自己的音乐工作室起的名字。

  “老醯乐斋”的门牌。新华社记者张哲摄

  推开门,十平米的空间被收拾得满满当当:靠墙立着两组木质柜,抽屉里码着手写的乐谱和自编的民乐教材;中间一张旧木桌上,摊着刚改到一半的《牛郎织女》曲谱;墙上贴满蓝绿相间的便签,记录着指挥技法要点。王绍曾俯着身,轻轻擦掉谱子上的一处修改痕迹。窗外传来几声鸟鸣,恰好和他谱曲的哼鸣声,凑成了一段细碎的乐音。

  王绍曾与音乐的缘分,要从1956年说起。那时他还是一名工人,日子虽忙碌,却总挤着时间琢磨音乐:“边工作边自学,从识谱开始,慢慢摸着手风琴、二胡,越学越喜欢。”这份“喜欢”没有随着岁月褪色,反而成了他半生的坚守。

  2007年,他牵头组织了一支民乐团,取名“太原市老醯民乐团”——“‘醯’是山西醋的意思,外乡人常叫山西人‘老醯’,我觉得这不是戏称,是我们的‘文化品牌’,得让乐团带着这股山西味儿走下去。”几十年来,乐团演奏的曲子,几乎都是他亲手创作的山西民乐,“要让大家听到咱山西民乐的根儿。”王绍曾说道。

  王绍曾正在修改乐谱。新华社记者张哲摄

  这支乐团没有门槛,成员基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王绍曾常说:“只要真心对待音乐,谁来都欢迎。”团里的规矩就四条——爱好、自愿、奉献、无私。前后算下来,进进出出的成员有200多人,流动性虽大,却始终聚着一股热乎气:“有人来了,从不会演奏到会演奏;有人离开,音乐也能帮助他陶冶情操。”至于训练方式,王绍曾运用“以曲代功”的法子:“业余有业余的练法,通过排演当周的曲子,慢慢把基本功磨扎实,大家也学得有劲头。”

  每周日的排练室里,总能看到他挺拔的身影:他站在乐团的中心,手腕轻抬,指挥棒划出弧线,《交城的山》的旋律便淌了出来。若有人音准偏了,他皱下眉,指挥棒轻轻点向对方的谱子,无须多言,乐手便立刻调整,整个排练室满是悠扬的民歌韵味。

  王绍曾正在指挥乐团演奏。新华社记者张哲摄

  可曾想,这位能流畅指挥乐团、写出几百首曲子的老人,所有音乐技能都是“自学”的。“作曲、和声、乐理,全是自己啃书学的,指挥的教材我攒了15本。”如今他年事已高,听力急剧下降,日常得佩戴助听器,可只要站在排练场,乐手们哪怕弹错一个音节,他都能立刻听出来:“音乐刻在心里了,哪不对一准儿能感觉出来。”

  木柜里陈列着王绍曾自己手写的乐谱。新华社记者张哲摄

  王绍曾写的曲子有几百余首,还培训过130多个锣鼓团队、80多个合唱团队、20多个乐团,“有的锣鼓队几百人,有的几十人,能让更多人接触民乐,就是我的成就。”他总说,现在唱民歌的人少,民间艺人也少,“传承的事儿,就得靠我们这些爱好者扛起来,普及面越大,大家才能越懂得欣赏民乐。”

  “我晚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和大家一起把民乐传下去、创出新。”王绍曾说。

  乐团与合唱团正在一同排演。新华社记者张哲摄

  “下一步,我想组织一场音乐会,从头到尾都演奏我们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还在坚持的理由。”阳光透过树叶,在他手写的乐谱上洒下点点光斑,那些弯弯曲曲的音符,仿佛正顺着光,慢慢长成山西民乐的新模样。

网址:生活“老”好了:“老醯儿”的乐团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96107

相关内容

福州钱塘文博小学少儿管弦乐团奏响新年梦想
《梦想改造家5》关注抱团养老的家 重建乡村适老住宅
定格浪漫!18对老人圆了婚纱梦
人生不长,到了老年,退休了该怎样规划生活?
幸福梦居家养老敬老院养老院免费为附近居民免费体检
我眼中的“社区团购”!梦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超市老板:不好干!
梦见过世的老人
梦见侦探老打扰你的平静生活是什么意思,好不好
在奎屯,“老”好了!
一路欢歌一路嗨!塔城的这支老年热巴艺术团了不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