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疫战” | 感恩教育:细品生活中的美好,提升自身的感恩力

发布时间:2025-11-05 07:02

感恩心态:感激生活中的美好,提升幸福感 #生活技巧# #心理调节技巧# #心理成长指南#

什么是感恩

心理(情绪)研究者普遍地认为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道德情绪,更多的是在一个社会情境中被唤起的。在感恩唤起的情境中,施恩的人或者是为他人付出的这种行为被看作是有道德的行为;而同时,受恩者/受助者可能会产生感谢(感激)之情,心理上感觉到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关怀,同时亦能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他人的友善。

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能够做出一些令人感恩的行为,不但对于自己,对于整个社会都有正面的效应。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感恩的道德动力功能,包括能成为促进施恩者与受助者更愿意为他人付出的道德动力,长久坚持之,则可以成为个人和社会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道德的传递的强化剂

感恩教育的益处

1、 促进身体健康,提升免疫力:提升睡眠质量,提升免疫力

2、 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 令幸福更持久

• 细数祝福提升幸福感

• 感恩的人有更多的生活满意度、乐观、活力,更少的沮丧和嫉妒

• 体验到更积极的情绪,如满足、幸福和希望,较少的负面情绪

3、 是抗逆力发展的催化剂,也是压力的缓冲剂

• 减少压力或负面的影响

• 不被物质化

• 能够减少 PTSD

• 较少忧郁及焦虑情绪

• 较少滥用药物倾向

4、 提升自我效能感

• 更容易自我接纳

• 提升决策力

• 令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受益

5 、促进人际关系

• 更好的人际关系

• 促使个体变得更好

• 令世界更美好

高、低感恩的人的特征

1. 高感恩的人的特征

• 不会感觉到生活的缺失感,即有充实感

• 会对他人欣赏

• 能欣赏简单的快乐

• 认识到感恩体验和表达的重要性

• 成为一种感恩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

2. 低感恩的人的特征

• 想当然的心态,索要心态

• 自恋,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 感受力差

• 心怀怨恨

中国有句古训:“碗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究其原因,与我们的 家庭教育有关。当前的中国家庭里,很大一部分父母为孩子提供了很多的照顾,过多的、过分的保护,甚至是提供没有任何条件的物质奖励和供给,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想当然应该有”的心态; 家长忽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感恩的培养,比如应该培养孩子习惯地对他人的付出表达感谢,对家人的所做的(比如递筷子、倒一杯水等)说声谢谢,是一个习惯性的表达, 习惯性表达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即我们所谓的教养

然而,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一贯是“我们是一家人,干嘛要这么客气”。我们怕客气,是因为怕心太疏远了,但也恰恰因为我们太不客气了,使得我们的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种想当然的心态, 极少有孩子会习惯地对父母的付出说“谢谢”想当然的心态最容易产生怨恨。——“想当然”应该得到满足,得不到我当然就会产生怨恨。因此,这整个演化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式的感恩

感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中国式的感恩是什么样子的呢

中国人的个性里不太讲“感恩”这个词,常用“感恩戴激”一词。感恩戴激意味着等级,意味着施恩者高高在上,并非出于同理心,而是同情的心态进行施恩,容易让被帮助的人感觉自己被施舍,或在这样感恩戴激的人际关系中,往往是不平等的。其实,感恩并不是这样的, 感恩的传递,比较是提供当下的协助,更是促进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促进每个人都有能力、有意愿为他人付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良性地发展。

中国人的感恩概念化结构

中国人感恩的5个范畴

(1) 受助于他人,一定要涌泉相报,这叫受助感恩

(2) 以孝顺之心为根本的父母恩

(3)中国特色佛教经常讲到,面对别人(带给你痛苦)的磨砺,生活的苦难,我们要常怀感激之情,这就是 逆境感恩转换

(4) 对生活感恩,欣赏生活的美,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5) 能够欣赏整个生活带来的丰富感

研究显示,“受助于他人的感恩”和“对父母的感恩”相互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高的。可以理解为受助的感恩越多,越愿意去表达对他人的感谢,对父母的感恩也特别更多。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非常孝顺,他也很容易对别人产生感恩。相对而言,“对生活的感恩”、“对生活的丰富感”和别的感恩项之间的相关性都比较高,即对基于日常生活中所发展处的感恩更有助于唤起其他方面的感恩。

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是增加的,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特别是当我们做父母以后,对父母的同理心会更多。 但是,很遗憾的看到我们对生活的感恩,生命的丰富感却随着年龄的增长急促下降(苏细清,2007)

也就是说, 生理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感恩心态我们需要去积极维护好心理,促进心理发展,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的能力,也就是说是可以培养的,但需要个人的努力参与。可以说,能否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正面的感受,感恩也是一种能力,也是决定个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感恩有益的发生机制

感恩的发生机制(发展和作用的路径)是怎么样的?

1. 感恩是一种情境性很强的社会情绪

• 常被论证的感恩是: 对他人的感恩(thankfulness)

• 是否唤起 个体的感恩,有赖于个体如何解释当下的受助情境,是否有能力感知到他人的善意,并归功于他人的亲善行为带来的好结果 (Wood, Maltby, Stewart, Linley, and Joseph's, 2008) 。

• 感恩是一种 综合感知、评估和表达的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是需要后天心理努力的参与,是可以培养和测量的(苏细清,2007)。

2 . 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心理机制:意义发现与构建

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心理机制不外乎两个: 一个是意义的发现,另一个是意义的构建。从叙事疗法的角度讲,构建一个积极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意义重建的过程。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就是去回应当前心理困境事件的积极意义的再发现,通过工作关系,来访者在此关系之中建构了什么样的意义往往是决定了工作关系能否有效工作的决定因素。

心理辅导的过程,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觉察力提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促进个体发现和提升个体对于意义的感知能力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很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对这种意义的发现和构建进行了非常多的论述,比如说个体行为最基本的动力是寻找存在的意义,以及创造和维护生命的意义。

当下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对幸福生活的定义趋向“物质化”。比如孩子考好了,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很棒、很好、很成功;你赚很多钱,就觉得你很厉害;似乎你“成功了”就什么毛病都没有了。这种物化的价值观会导致我们内心空洞,没有丰富的感觉。慢慢地,当失去了物质,当身体衰老了(美貌),那是否这个个体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呢?

如果我们培养出来“想当然的、只懂索要“的孩子,未来孩子最大的危机可能是生命意义危机:我活着干嘛?活着就是消费物质、消费奢侈品(显摆)等? 实际上我们可以物化,但是不会有持续的快乐感

我们终极一生都要在 寻找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一定是付出,一定是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和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寻找意义。

什么叫幸福感?

幸福感其实是我们寻找关于积极意义的差值。以前社会物质匮乏时,我们只要得到一点点的满足,幸福感会爆棚,因为差值较大。而现在物质非常丰富的,我们都比较不容易被满足,因此这种差值感很难被发现。从家庭教育层面来讲, 需要我们去培育孩子的对生命美好的感知和感恩力他们才能在丰富的物质中真正体会生命的美好,愿意为他人付出,从而珍惜生活的美好。

意义的构建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需要寻求对事物新的理解,对负面性质的事件进行基于平常心的新发现,并赋予它积极的意义,比如对逆境的感恩,实际上非常反映中国的阴阳动力转化关系,善用当下的逆境对个人的磨砺作用,才能在关键的节点上, 有意识地发展个人的心理韧性(抗逆力,resilience)。

比如,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人生活着干嘛?

其实作为助人者,我们很害怕有人问这个问题,怕他有自杀的意念,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没有存在感的时候,他会追问活的到底有什么意义。其实疫情的当下,当下的疫情对我们每个个人、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逆境,人类在疫情前的生命的脆弱性,就逼迫每个人可能都需要思考生死和生命的意义,这也给了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个挑战, 如何做好关于生死教育、关于生命意义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恰恰是一个非常亟需弥补的空白。

感恩为本的自我疗愈

心理辅导终极目标是助人自助,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提出这个命题“ 基于感恩力的培养,达至个人的自我疗愈”。从我的博士期间对感恩的研究结论来看,建基于日常生活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培养个人的感恩能力和感恩的生活态度,并从中得到感恩的滋养,包括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抗逆力等的提升。

1. 对父母的感恩

2. 对他人的感谢/欣赏

此外,面对当下的疫情,我们要去反思, 怎么与环境相处,甚至要思考如何跟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在困难面前,也要懂得 么跟别人相处;哪怕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活在这个病毒肆意的世界,我们 怎么和这样的世界相处

同时,比起以往,我们要更近距离地面对死亡这个非常沉重的议题。我们常常讲要对生命持敬畏之心, 在此刻疫情的困难下,我们更加应该提炼我们的敬畏之心,而不仅仅是害怕,敬畏之心才不会无知无畏

3. 逆境感恩:重在成长(从各种伤痛和关系断裂中成长)

逆境感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现在全中国甚至全球都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逆境)的状况下,我们要怎么样关注“成长”,怎么样从各种伤痛和各种关系的断裂之中成长。

对个体的培养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心理强大,即要培育个体的心理韧性。逆境的感恩,一般来说并不是当下浮现的,我们需要在危机发生之后的时间里,去咀嚼,去回味,去品味,再去重新构建意义。

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途径,其中 常怀感恩之心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平和。

4. 立足日常生活,培育感恩的习惯和生活态度

1)培养感恩的心态

现在我们更多地使用即时通讯软件,WeChat、QQ等,这使得我们的情感表达相对变得泛滥,比如随便就可以来句“么么哒”、“爱你”等等。这类随意的可能不经心的表达,会让人产生某种审美疲劳。所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不要泛泛地去表达,而是要针对某一件事情,认认真真地、由衷地、衷心地表达我们的感谢。 中国常言道:“过犹不及”,不能要让情感表达泛滥,而令我们原本应该认真培养的感恩之情和感恩能力在这样的泛滥中被模糊掉。

感恩的细品(savour)(我更愿意翻译为反刍),在我看来是感恩力培养的重要一环。 反刍这个词非常有意思, 感恩培养是必经之路,我们要慢慢去品味。比如说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美,让我们对大自然心生敬畏。感恩的反刍,就像牛吃草一样,要慢慢回味,慢慢去咀嚼,也就是说,感恩之情需要我们慢慢品味,会滋长更多的感恩之情,提升我们对来自他人和社会友善行为的感知力;而日常生活中,对细微美好事件所诱发的感受进行细细品味和反刍,可以提升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力和敏感性,使得我们所能感到的美好事物会越来越多,感恩力也得以逐步提升。

2)提升感恩的途径

总结

作为专业助人者,不管是个案咨询、心理辅导,还是家庭教育,我们通过和来访者/求助者之间建立工作关系,来和他形成一些共同的经历。无论来访者/求助者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卷入,我们彼此都会有一些本能的感受(比如,感觉好不好,快乐不快乐,开心不开心),接下来要把这些经历感受变成经验。

体验一定要进行经验化的反刍和总结,这个过程叫做心理努力和心理的反省。最后,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和提升(经验是立体化的),沉淀下来才叫智慧。我们经常在谈生活的智慧,但是谈的都很抽象,其实它是经过4个步骤形成的。

而从感恩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做感恩的表达,哪怕刚开始你觉得很不习惯,一个良好的开始,可能是一种积极力量滋长的机会。

当一个人的感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在的这种情感的结构

总而言之,感恩为本的积极干预和自我疗愈需要坚持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首先要着力于首先培养主动表达感恩感谢的习惯,培养欣赏自己和他人和表达的能力,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恩,在日常生活中细品美好,反刍体验,提升自己的感恩力。

END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苗Family Education”

网址:心灵“疫战” | 感恩教育:细品生活中的美好,提升自身的感恩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01194

相关内容

感恩生活的经典句子(用心感知身边美好,传递感恩的力量)
心怀感恩,绽放生命之美——《学会感恩》赏析
最新感恩生活给予的一切美好 感恩生活心得体会(优质15篇)
心灵鸡汤:感恩让生活更美好
感恩改变生活、提升幸福感的 4 种方式
学会感恩:提升自我的关键心态与生活智慧
用“心”感恩——感恩中的心理学
心学问心理教育,亲子关系中的感恩教育: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态
培养感恩之心:心怀感恩的力量
心存感恩的心的句子(感悟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