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短视频已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家长,面对海量且质量参差不齐的内容,确实会感到担忧:碎片化、低俗化的信息会不会侵蚀孩子的价值观,阻碍他们的认知发展?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但与其一味禁止,不如积极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媒介素养。这不仅是应对短视频挑战的关键,更是培养孩子未来数字公民能力的重要一环。
一、 理解短视频的特点与挑战
在探讨如何引导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短视频为何对孩子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又带来了哪些挑战:
即时满足与碎片化: 短视频内容短小精悍,能迅速提供新奇刺激,容易让孩子沉迷于即时满足感,从而难以培养深度阅读和长时间专注的能力。 信息过载与辨别力下降: 海量信息涌入,良莠不齐。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辨别能力,容易被错误或低俗内容误导。 被动接收与创造力受限: 大部分短视频体验是被动的观看,长期以往可能抑制孩子的想象力和主动创造的欲望。二、 建立家庭短视频使用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孩子设定明确、可执行的短视频使用规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保障。
设定时长限制: 与孩子共同商定每天或每周观看短视频的总时长。例如,每天不超过30分钟,并严格执行。可以使用手机或平板自带的家长控制功能。 规定观看时段: 避免在睡前、用餐时段或学习时间观看,确保短视频不会干扰其他重要活动。 明确观看内容范围: 引导孩子选择教育性、科普性、艺术性或积极健康的短视频内容。可以提前筛选一些优质账号或频道。 家长陪同与交流: 尽量在孩子观看短视频时进行适度陪同,并在观看结束后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看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三、 培养孩子的“火眼金睛”:内容辨别能力
这是媒介素养的核心,让孩子从“看”到“思考”。
识别信息的真伪: 启发式提问: 当孩子看到一些夸张、离奇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问:“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为什么?”“有没有可能是为了吸引人眼球而编造的?” 鼓励多方求证: 引导孩子尝试通过其他渠道(如书籍、权威网站、新闻报道)核实信息,告诉他们“兼听则明”。 区分事实与观点: 帮助孩子理解,短视频中呈现的可能是某个人的观点,而非绝对的事实。 审视内容背后的意图: 思考制作目的: 引导孩子思考:“这个视频想告诉我们什么?”“拍摄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视频?”“是想让我们学习知识,还是只是为了娱乐,或者是推销产品?” 辨别情绪引导: 讨论视频中是否使用了煽动性语言、夸张的表演或背景音乐来操控观众情绪,让孩子学会冷静看待。 理解商业化运作: 揭示广告属性: 告诉孩子短视频中常常穿插广告或植入营销,即使是看起来很有趣的分享,也可能含有商业目的。 讲解流量经济: 简单介绍“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行为对创作者和平台意味着什么,让孩子明白流量背后有商业逻辑。四、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激发潜能
真正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消费内容,更是创造内容。
鼓励深度思考与讨论: 主题延伸: 孩子看完一个关于恐龙的短视频,可以鼓励他们查阅更多资料,画出恐龙的形象,甚至编一个小故事。 观点表达: 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视频内容,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在口头交流还是写小日记中。 引导积极创作与分享: 工具使用: 鼓励孩子尝试使用简单的编辑工具制作自己的短视频、动画或幻灯片,分享自己的知识、见闻或创意。 内容规划: 帮助孩子思考他们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什么,如何构思故事情节,选择合适的素材和表达方式。 正向反馈: 对孩子的每一次创作都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和价值。即使是简单的家庭生活记录,也是一种创造。 拓展兴趣爱好,替代屏幕时间: 多样化活动: 鼓励孩子参与户外运动、阅读纸质书籍、学习乐器、绘画、手工等活动,提供丰富的替代选择,减少对短视频的依赖。 亲子互动: 增加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时间,通过游戏、讲故事、共同探索来满足孩子对陪伴和乐趣的需求。五、 家长以身作则,成为榜样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我们在使用短视频等数字媒体时的习惯和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控制自己的屏幕时间: 在孩子面前,尽量减少无意义的刷手机行为。 展示健康的媒体使用方式: 让孩子看到我们如何利用数字媒体获取知识、进行创作或与他人积极互动。 开放沟通,共同学习: 与孩子一起探索新的数字工具和内容,共同学习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它们。短视频时代,媒介素养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免疫力”。作为家长,我们无需过度焦虑,而是要成为孩子数字世界的引导者和陪伴者。通过规则建立、能力培养和榜样示范,帮助他们驾驭信息洪流,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新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