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复管理办法》2026年4月1日起施行 轻微失信信息原则上不予公示
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公示,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鼓励诚信行为,约束不良行为。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会信用体系#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信用修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文件经11月19日委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6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首次明确将失信信息按严重程度划分为“轻微、一般、严重”三类,建立分类管理与差异化公示机制,其中轻微失信信息原则上不予公示,标志着我国信用修复体系建设迈入规范化、精细化新阶段。
信用修复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信用主体合法权益保护与市场环境优化。此次出台的《办法》坚持“过罚相当、分类施策”原则,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失信行为制定差异化管理规则。根据规定,轻微失信信息原则上不纳入公示范围;若行业主管部门结合监管实际认为确有必要公示的,公示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且信用主体履行完毕法定责任后即可申请信用修复,无需等待公示期满。
对于一般失信信息,《办法》明确最短公示期为3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严重失信信息最短公示期为1年,最长可达3年,公示期限均自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出具的公务文书认定失信事实之日起计算。这一规定既保障了失信信息公示的惩戒警示作用,又通过合理设定期限为信用主体提供了改过自新的空间,避免“一处失信、终身受限”的过度惩戒。
《办法》明确信用主体依法享有信用修复权,除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不可修复的失信信息外,符合修复条件的信用主体均可向相关部门申请信用修复。信用修复申请经审核通过后,相关部门应及时停止公示失信信息,并将修复情况同步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保障信用主体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不受不当影响。
考虑到不同行业的监管特点差异,《办法》允许行业主管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制定本领域失信信息的具体分类标准和修复实施细则,但相关标准和细则需在“信用中国”网站及部门官方网站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信用修复管理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兼顾。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的出台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规范失信信息管理和信用修复工作,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又能充分发挥信用激励约束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增强诚信意识,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加强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确保各项规定落地见效,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迈上新台阶。 据北京青年报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唐港
网址:《信用修复管理办法》2026年4月1日起施行 轻微失信信息原则上不予公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11141
相关内容
轻微失信信息可以不予公示 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2026年校园招聘信息
工信部印发《雷达无线电管理规定(试行)》,自明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6月1日起 新媒体如何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
信息管管理制度15篇
信息管理制度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10项公安交管便利措施6月1日起实施,涉办证、出行等
信用修复申请流程
汽车三包新规,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