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透露哪些节水新信号?专访中国水科院副院长王建华

发布时间:2025-11-28 09:05

建议十五:规划花坛区域,展现专业园艺风格。 #生活技巧# #园艺种植技巧# #庭院绿化建议#

关注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随着“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出台,节水将有哪些新变化、新信号?如何让公众自觉培养节水习惯?科技又将如何助力用水节水效能?

带着这些问题,封面新闻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解码“十五五”期间节水工作的新方向、新重点和新路径。

图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受访者供图

战略升级

从“单项治水”到“系统智水”

王建华指出,与“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对水利的定位和要求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历史性跃升,标志着我国水资源管理进入以现代化、系统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新阶段。

这一变化最直观体现在战略定位的全面提升: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成为明确目标。王建华解释,这意味着水利不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而是上升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工程。

核心任务同样随之深化。水资源管理从“优化配置”转向“统筹调配”,强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多目标协同;灾害防御从“提高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升级为“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要求构建应对极端气候的韧性水利体系。“这种转变标志着治水思路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从解决单一问题转向系统性治理。”王建华说。

“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和“推进数智化改造”是“十五五”时期水利发展的两大关键特征。现代化水网要求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体系,从单个工程的“点状”建设转向覆盖全域、互联互通的“网络化”格局。数智化改造则通过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推动水利发展从传统“治水”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水”转变,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水利领域的具体体现。

同时,“十五五”明确提出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体现了从“有水喝”向“喝好水”、从保障基本需求向追求高质量服务的民生导向升级。预计“十四五”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超5.4万亿元(是“十三五”的1.6倍),也为这一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阶段的本质,是从‘规模领先’向‘质量卓越’跨越,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从工程建设为主向工程与管理并重转变。”王建华表示,各级水利部门正加快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水安全保障。

精准攻坚

三大“节水战”怎么打?

节水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发力。王建华表示,“十五五”节水攻坚呈现明确的地域-行业双重聚焦特征。

农业端锁定华北平原、西北内陆大型灌区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区,在现有6.38亿亩节水灌溉基础上,以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8向0.7-0.8国际水平逼近)为主线,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扩大滴灌、微喷等高效节水灌溉覆盖面,配套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与数字孪生灌区“四预”平台。同步调整种植结构,华北压减小麦-玉米高耗水种植、西北控制灌溉面积、通过休耕轮作降低灌溉需求。

工业端聚焦火电、钢铁、石化、印染、造纸等高耗水行业及干旱流域工业园区,严格落实“以水定产”准入约束,对标已培育的197家节水型企业“领跑者”标准,在93%-9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台上依靠技术创新再度提升,推广“一水多用”串级利用与园区废水梯级回用模式。

城镇端聚焦北方资源型缺水城市与存量老旧管网集中区,全面推行DMA(独立计量分区)精细化管理,将管网漏损率从10%压降至9%以下,扩大非常规水源规模化利用(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5%、京津冀≥35%),沿海推动海水淡化与直接利用海水工业冷却。

王建华指出,三大领域的突破口清晰,但“硬骨头”也同样突出。

具体而言,农业领域的突破口在于“以水定地+智能灌溉+计量水价”三位一体改革,通过刚性约束倒逼种植结构调整、智能系统实现按需精准供水。但硬骨头是华北、西辽河、西北等地下水超采区灌溉压减与粮食安全保障的两难困境——压减高耗水作物、遏制超采在生态上势在必行,却面临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产量刚性目标及数百万农户生计的多重约束,南水北调增量有限且优先保城镇,需超常规财政补偿与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工业领域的突破口在于废水资源化与装备国产化双轮驱动,突破高效循环冷却、高端膜分离等关键技术。但“硬骨头”是高盐难污水近零排放的技术经济瓶颈——核心装备存在“卡脖子”短板,处理成本高企削弱企业竞争力并可能引发产业向监管宽松地区转移,“以水定产”约束与稳工业增长存在现实张力。

城镇领域的突破口在于存量改造与增量替代协同,老旧管网系统性改造配套非常规水源规模化。但“硬骨头”是基础设施历史欠账与用水行为惯性的双重顽疾—管网改造投资巨大且回报周期长,农村“无表计量、大锅水”粗放习惯根深蒂固,既考验财政投入持续性,更考验基层治理能力与用户参与机制建立。

全民共建

三重机制让节水融入日常

要让节水真正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仅靠宣传教育远远不够。王建华指出,还需要强化法律制度与技术标准的约束,同时普及节水技术设备应用,二者与宣传教育形成政策管控、硬件支持以及行为养成的三重节水促进机制。

首先,用户自觉节水行为建立在行为自律的基础之上,更离不开外在法律法规形成的政策管控约束力。我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201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的《农田水利条例》,均包含节水条款,2024年出台的《节约用水条例》是我国专门规范节水活动的行政法规,对健全全社会节水的法规制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健全。从1999年开始,水利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部署开展各行业用水定额编制工作,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构建起省级用水定额体系。国家也在全面推进国家层面用水和节水标准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起主要工业行业取水定额国家标准体系、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国家标准体系、服务行业节水技术规范、生活用水器具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等国家标准体系,形成了涵盖工业、服务业和生活的国家推荐标准体系。此外,黄河流域还建立了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形成黄河流域强制性标准规范体系。

在强化用水和节水管理措施上,包括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实行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管理,对区域和用户用水行为进行管控,推进节水型载体建设,同时各地市也发布了居民生活阶梯水价加价以及非居民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行用水阶梯水价递增,通过价格机制促进节水。

其次,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的普及和应用为用户自觉节水行为提供了硬件支持。“理想的节水模式不需要管理者和用户去刻意干预,通过技术措施支撑用户在用水过程中实现无感节水和智能节水。”王建华说。

在农业节水方面,通过喷灌、微滴灌及水肥一体化灌溉,较常规灌溉方式节水30%~50%,既促进了节水也降低了管理成本。在工业节水方面,通过节水技术和设备普及,全面提供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并促进再生水替代,降低新水取用量。尤其是居民生活用水器具的普及和应用,通过节水型水嘴、淋浴器、马桶以及节水型洗衣机等各类节水器具的普及,利用限流技术、发泡技术以及新材料应用,促进单位用水时间内或单次用水过程中自动实现节水,新型节水器具等普及较常规节水器具节水量达30%~70%。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十五五”规划建议透露哪些节水新信号?专访中国水科院副院长王建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11414

相关内容

在韩中国留学生建言“十二五”规划:转变发展方式——中新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科学饮食避开五大误区
【有效构建闭环的塑料循环利用体系 ——访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乘“数”而上 智启未来——国新办发布会聚焦我国“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274号建议的答复 国能建规划〔2022〕34号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
居然智家2025年五大规划,透露出哪些重要信息?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环保部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会商会议在西宁举行
学院研究成果助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