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生活巧陪伴,建立亲子好关系!且看专家支招

发布时间:2024-11-07 06:31

居家生活巧陪伴,建立亲子好关系!且看专家支招

2022年04月02日 16:25:35

1.1.jpg

居家生活为家长和宝贝们带来了难得的亲子相处时光,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面对原本就“暴脾气”的宝宝,爸妈们的耐心值难免越来越低。

该如何处理孩子爱发脾气的行为,陪伴宝宝度过一段快乐和谐的宅家时光?对此,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们的建议吧!

以下内容整理自“上海科学育儿指导”官网专家问答库。

1.2.png

Q:我们家男宝脾气非常不好,尤其在家里,家长批评他时,他要么哭,要么就说“坏妈妈,坏爸爸,再也不跟你玩”之类的话,并一直拒绝沟通。请问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呢?

李爱铭:

孩子的脾气不好,特别是家长批评的时候反抗。原因比较复杂。

第一种是有可能家里有人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比较暴躁,孩子有样学样

第二种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和孩子没有很好地沟通。如果经常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长处,孩子有自信,那么你批评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容易坦然接受;但如果缺乏孩子被认可的基础的话,事事总是批评,孩子就难以接受。

第三种就是批评的方式,孩子再小也有自尊的。最好不要在当着其他家庭成员面的时候,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改变批评为善意的提醒,变批评为教他怎么样做得更好,这样的话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1.3.png

Q:6岁孩子,随着他表达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会跟爸妈谈条件了。叫他吃饭要谈条件,叫他做作业要谈条件,叫他整理睡觉都要谈条件。请问该怎么解决?

陈小文:

能够和别人谈条件,也是人际交往能力上的进步,这需要孩子对家长的性格特点、容忍底线有一定的判断。所以,这也未必是一件坏事。重点在于,我们是如何应对孩子的谈判。

第一,孩子和我们谈条件的事情,有哪些?有没有是难度较高的,或是他不喜欢的,或是他的弱项,所以谈判成为了他尝试降低标准、逃避的办法?如果有这方面的因素,那么家长要对这些事情的数量、难度、完成要求做个客观的判断,最好的难度就是让孩子跳一跳,或是踮踮脚把苹果摘下来,具体情况要基于孩子的现实水平

第二,我们要和孩子沟通哪些事儿是他自己的事儿,比如按时吃饭,吃掉基本的食物量。这些可以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你可以完成的(这也是我之前说要进行研判的原因),如果你不吃,那么就自己承担饿肚子的后果。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第三,当谈条件时,我们可以认真听听孩子的理由,先不急着打断。通过讨论,让孩子明白哪些诉求是合理的。家长可以考虑是否改变一些要求,哪些则是不合理的,孩子必须要做的。当然,又回到了那个前提,对孩子、对事情,要做个科学的,非情绪化的判断。

最后,条件谈妥的标准,是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都要清晰合理、可以量化评估,然后大家就都秉持契约精神认真履约。家中的其他人,则不要打破这个契约,尤其是老人。

1.4.png

Q:疫情期间长期在家,宝宝变得粘人不听话怎么办?宝宝在家不出门,本来大小便都已经会说了,现在经常会小便小在裤子里,睡觉要抱着睡,有什么不顺心的就哭,在家吵。

叶斌:

家长做了一个归因,把这些现象与和父母在家相关联,但因为没有更多的细节,很难判断这种关联的确实程度。因为一般来说,1-2岁的孩子,即使不与父母长时间在家里相处,也可能会出现这些现象,当然也可能和家里家长在相关。孩子有时会说,有时不会说,出现这样的不稳定很自然,比如家长在家和孩子玩,孩子玩得很投入就忘记说了,结果尿身上了。假设没有其他人在,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可能更有警惕性。 

此外,不知道家长在家里是如何与孩子互动的,所以不排除家长和孩子亲近,睡的时候抱他比较多,那么孩子觉得舒服,自然希望家长多抱着。从行为训练的角度来看,家长可以保持自己的边界,因为这个年龄是训练孩子行为边界、规则的年龄;但要注意保持温柔,不要很强硬、粗暴。抚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家长是个考研,需要家长能够明确知晓孩子行为塑造的目标,在坚持界限的同时,保持足够的耐心。

上海科学育儿指导官网与官微“专家问答”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旨在协助读者厘清思路,不能取代实际医师问诊与专家当面咨询。若您仍感到担心,请务必实际就诊、或寻找咨询,以免耽误改善时机。

网址:居家生活巧陪伴,建立亲子好关系!且看专家支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5422

相关内容

孩子与父母居家生活的关系
幼儿园手工艺:17款简单亲子创意DIY,陪伴孩子成长的奇妙时光
心理健康专家就学生暑假居家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调适问题提出建议
当家庭遭遇革命: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看待亲密关系
疫情期间“居家学习”有妙招!全社会协力支持孩子更健康地生活
如何“管好”手机,让孩子摆脱“手机依赖”?北京史家小学有妙招!
家庭教育
战疫微课丨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居家儿童保健?听专家怎样说
6个建议帮助你建立更好的心理健康
中国家庭︱谁来做家务?亲密关系里的“权力游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