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惊蛰养生篇
《四季养生法》- 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养生指南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中医养生知识#
【二十四节气养生】惊蛰篇
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之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惊蛰分三候
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二候【仓庚鸣】:惊蛰后五日,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三候【鹰化为鸠】: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惊蛰节气过后,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开始惊醒。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我国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上升至3~6℃,江南一带气温升至8℃以上,西南、华南地区气温一般可达到10~15℃。与其他节气相比,惊蛰时的气温回升是全年最快的。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域来说,此月开始,人们才逐渐感受到春风的气息。当然,此时也是天气无常、“百草发芽,百病发作”之际,易使人出现不适症状,甚至患上种种疾病。因此,惊蛰节气过后,人们一定要注意养生保健,以防疾病发生。
【情志养生】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人体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容易发生肝火偏盛。若不注意滋肝养血,可导致肝火过旺,由此易引起易怒、眩晕、目胀,尤其是老年人还会引起血压波动和中风等疾病。年轻人则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如果此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则易出现长痤疮、怕热、出汗等症状。因此,惊蛰过后应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方可使肝气顺畅条达。这就要求做到自我调控情绪,学会戒急戒怒,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要重视情志养生,力戒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的方法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应避免为小事生气动怒,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工作之余,多些兴趣爱好,闭目养神,或多做深呼吸,以利身心放松。也可栽花种草、养鱼养鸟、郊外踏青,以涵养性情,疏肝理气,使气血平和,情绪不易波动,消除春困,以利“春夏养阳”。
【起居养生】惊蛰后天气逐渐转暖,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因此,惊蛰时人们还不可急于换上春装,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注意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而且晨练不宜太早,肢体裸露部分不宜过多。户外活动时应远离尘土飞扬的地方,要鼻吸口呼、不要呛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加减衣服,可以早晚穿披肩,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预防感冒。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因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肌表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果出现“倒春寒”,有膝关节炎的人感觉酸痛更明显,这类人平时可以带护膝,或用艾条熏膝关节。随着天气转暖,人们时常会感到困倦无力、昏昏欲睡,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春困”。之所以出现“春困”,是因为人体的皮肤在冬天里受到寒冷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闭合。随着气温慢慢升高,人体皮肤的毛孔、汗腺和血管也逐渐舒张,所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液增多了,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加之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人们就会出现“春困”现象。为了避免此情况的发生,惊蜇时人们应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晚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一、温热食物健脾胃。惊蛰过后,天气虽然有所转暖,但余寒未清,在饮食上宜多吃些温热的食物以壮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大蒜、魔芋、香菜、生姜、葱等,这些食物性甘味辛,不仅可祛风散寒,而且能抑制春季病菌的滋生。另外,还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这些食物包括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二、宜多吃时令野菜。 惊蛰后野菜多,如荠菜、苦菜、马头兰等,可适当多吃。野菜大多营养丰富,还富含维生素C及有助防病的活性成分。适当多吃,有助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抵御病菌的侵害。三、晨起一杯水。初春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如遇上少雨干旱,体质更易偏燥。此时最好能晨起一杯水。饮水可帮助排除毒素,还能维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构成抵御感染的屏障。喝水首选白开水,晨起空腹喝点蜂蜜水也不错,可以帮助排便,清除废物。另外,像绿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清肝饮品,可以去火、清脂,也可酌情多喝一些。四、多吃点梨。 惊蛰乍暖还寒,时而也较干燥,人常有口干舌燥之感。我国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但梨子偏寒,老人一次别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如脾胃虚寒及血糖偏高之人,则要少吃生梨。如咳嗽,也可选食莲子、枇杷、罗汉果等以缓解症状。五、常吃点抑菌食品。初春,流感、脑炎、肠炎传染病较多,宜常吃点清热解毒的“抗菌”食品。比如,大蒜、大葱、马齿苋、蒲公英、蜂蜜、绿茶、香菇等,它们大多享有“天然抗生素”之美誉。也可生吃荸荠或用荸荠绞汁漱喉,对防治咽喉肿疼、流脑有效。
【运动养生】惊蛰过后,自然界呈现复苏之势,人也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身体各脏器的功能都还未恢复到最佳状态,特别是关节和肌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舒展,因此,此时不宜进行激烈的运动,应选择比较和缓的运动方式。另外,放风筝也是特别适合在春天里进行的一种运动,大家不妨一试,趁惊蛰阳气生发之际,到旷野郊外去放放风筝,可以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加快人体血液循环。
在惊蛰节气中向大家重点介绍常见的四种体质的养生方法。
【阴虚体质】这种人的体质特点为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中时烦,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
养生方法:1.精神调养 阴虚体质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应遵循“添澹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法。加强自我涵养,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节制性生活。2.环境调摄 阴虚者,畏热喜寒,寒冬易过,热夏难当。所以有条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边、林区、山区去旅游,休假。住房最好选择居室环境安静,坐北朝南的房子。3.饮食调养 其原则要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有条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参、龟肉、蟹肉、银耳、雄鸭、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4.体育锻炼 不宜过激活动,着重调养肝肾,太极拳是较为合适的运动项目。
【阳虚体质】这种人多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
养生方法:1.精神调养 阳气不足的人常表现出情绪不佳,善恐或善悲。这种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多听音乐,多交朋友。2.环境调摄 阳虚体质的人,适应气候的能力差,冬季要避寒就温,春夏要注意培补阳气。做到“无厌于日”,即在春夏季多晒太阳,每次不得少于十五至二十分钟。这样可大大提高冬季的耐寒能力。3.体育锻炼 阳虚体质的人,春夏秋冬都应加强体育锻炼,可采取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等项目。日光浴、空气浴是不可缺少的强壮卫阳之法。4.饮食调养 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特别是在夏日三伏时,每一伏吃一次“附子粥”(附子10克,先煎30分钟,加入粳米150克同煮至熟)或羊肉附子汤(附子15克,先煎30分钟,加入焯好的羊肉500克,同炖至熟加适量食盐),配合天地旺阳之时,以壮人体阳气之功。
【血瘀体质】凡是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干燥,眼眶黑暗者多为血瘀体质之人。
养生方法:1.体育锻炼 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交谊舞、太极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体各部都活跃起来的,是有助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2.精神调养 血瘀体质的人多有气郁之证,培养乐观情绪至关重要。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有利于血瘀体质的改变。反之,苦闷、忧郁会加重血瘀倾向。3.饮食调养 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经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养血之药品(当归、川芎、丹参、地黄、地榆、五加皮)和肉类褒汤饮用。
【痰湿体质】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湿体质人的明显特征。
养生方法:1.环境调摄 在阴雨季节,避免湿邪侵袭;不宜居住在阴冷潮湿的环境里。2.饮食调节 应该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扁豆、包菜、蚕豆、洋葱、紫菜、 海蜇、荸荠、白果、枇杷、大枣、薏苡仁、红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饮料、酒类之品,且每餐不宜过饱。3.体育锻炼 痰湿之人,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散步、慢跑、各种舞蹈、球类等活动,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松弛的皮肤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
总之,无论你属于何种体质的人,只要坚持有目的的保健养生,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延长自己的生命,成为一个健康长寿的人。
网址:【二十四节气养生】惊蛰养生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88950
相关内容
惊蛰:疏肝排毒养正气(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养生之道)图解二十四节气养生法.pdf
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大...
二十四节气调理养生
二十四节气养生
惊蛰:饮食应少酸多甘 养生宜护肝健脾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 24节气养生法宝典
惊蛰养生必吃的十种食物推荐 十大惊蛰传统美食排名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