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友好型理论下的燕山社区公园——儿童娱乐园区设计

发布时间:2024-11-22 13:55

利用花园角落设计小型儿童游乐区 #生活技巧# #园艺种植技巧# #园艺设计灵感#

基于儿童友好型理论下的燕山社区公园——儿童娱乐园区设计
Yanshan Community Park Based on Child-Friendly Theory—Design of Children’s Entertainment Park

1. 引言

本研究旨在为城市社区公园设计提供儿童友好性的创新思维,通过对济南燕山社区公园儿童娱乐园区空间的探索研究,也为儿童在此后空间中的健康成长提供充分的实践经验。此空间设计期望为设计师、城市规划师以及社区管理员提供借鉴和经验,推动更多的城市社区公园向着儿童友好型理论的方向进行发展,打造城市居民更宜居、更具社区精神的环境。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儿童友好性理论在社区公园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特别关注儿童娱乐园区空间的互动性。通过分析儿童友好性设计的成效,探讨其在提升社区公园整体品质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方面的意义。燕山社区公园的案例研究将为未来类似设计提供实践经验和借鉴价值,并为城市规划者、设计师和社区居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城市社区公园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内涵

城市社区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中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公园绿地,使用者较为稳定,主要为社区以及周边居民,其中老年人和儿童占大多数,且时间也较为稳定。城区公园可提供人们休憩、锻炼和娱乐的场所,有助于缓解城市生活压力;其公园内活动区域、座椅布局等设计,可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增强社交网络,并且社区公园依托社区而建,主要面向儿童和老人群体,因此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高;社区公园也创造了清新、美丽、安静的环境,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并提高了生活质量;社区公园保护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植被、水体等,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生态价值高,并属于开放的景观,也是最能直观展示该社区的文化特色[1]。

2.2. 理论基础

“社区”是社会学概念,它更强调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依附关系。第一次正式提出“社区公园”这一概念的是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文件中,但在当时没有明确的定义界定,在2017年的新版中对于社区公园有了明确的定义界定。明确定义为“社区公园”主要是在一定的居住用地范围内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空间和配套设施的集中绿地[2]。

社区公园在城市设计方面,通过合理规划公园布局、景观设计等措施,可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学层面,社区公园强调社区参与,让居民参与公园规划和管理,从而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在环境科学方面社区公园关注公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倡导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确保公园建设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在文化认同方面,社区公园通过在公园中体现地方文化元素,弘扬社区文化,从而促使居民对自己社区的认同感增强[3]。

2.3. 儿童友好性理论

儿童友好性理论关注儿童的需求、权利和参与,提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儿童的体验和视角,为其创造安全、刺激和有趣的环境。“儿童友好”的理念于1960年提出,强调应重视儿童发展,尊重儿童权利,通过提高儿童生活环境质量,满足儿童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实现儿童在社会上的一切合法权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6年率先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即为所有人的友好城市,通过建设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释放孩童的天性,优化社会关系网终结构,增加儿童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与交往[4]。

3. 济南燕子山公园案例分析研究

3.1. 区位概况

Figure 1. Location profile

图1. 区位概况

燕子山公园地处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部,因位于燕子山脚下而得名。该公园被燕子山小区呈“回”字型包裹,南部靠近经十路与二环高架路高架出入口,靠近山大路、和平路、燕子山小区西路和燕子山小区东路,交通便捷,见图1。

3.2. 场地概况

位于历下区燕子山小区,燕山派出所西邻。以法治文化主题得名,宣传法制精神,营造法治社会。普法主题公园始建于2006年,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整个公园以法治文化为主题,建设了大量的法治文化设施,设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法制建设重要论述、学法雕塑、法律体系、法治人物、法律典故、法治格言等石刻,并有法律楹联、法治文艺广场、法治文化长廊等,见图2、图3。

Figure 2. Overview of the site

图2. 场地概况

Figure 3. Aerial view of the site

图3. 场地鸟瞰图

3.3. 人群分析

该公园临近燕子山小区而建,周围居民占大多数,多为老人带后辈进行娱乐,上班族由于工作原因,主要在12点~14点,18点~23点:老人主要在6点~13点,14点~21点;学生活动时间较分散,主要在6点半~9点,11点~14点,15点~19点,见图4。

Figure 4. Population analysis

图4. 人群分析

3.4. 优缺点分析

3.4.1. 存在问题与不足分析

燕子山社区公园作为燕子山小区以及周围小区居民的休闲娱乐空间,其在基础设施已落后,在进行线下调查的过程中从居民口中了解到该公园未设置儿童活动区,小朋友们只能在公园门前一片空地中进行娱乐,公园东临马路,且未有保护措施,对于小朋友来说是很大的隐患。在考察过程中查看到一些标识上有着儿童的绘画,这样反而暴露了该社区公园内缺少的功能分区,在考察中团队成员在采访居民中了解到居民想增加儿童娱乐设施,以供儿童进行游玩见图5、图6。

Figure 5. Community park photo 1

图5. 社区公园照片1

Figure 6. Community park photo 2

图6. 社区公园照片2

在考察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园内绿植多年来没有规范修剪并过度遮挡了阳光,老年人只能在无植被遮挡的入口广场处聚集处,儿童进入水池中玩耍,在无家长看护时非常危险。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分区较少间利用率低。爱心集市几乎已经废弃,没有持续的组织后续的活动,造成了空间的浪费。健身器材区域可兼具垃圾处理站的作用,是环卫工人的主要活动区域,造成了大量公共设施的闲置。空间下沉,没有将所有空间都利用起来。

3.4.2. 存在优点与特色分析

整个公园视野开阔,很少有遮挡视线的树木,有助于游客寻找娱乐设施及公厕,见图7。

Figure 7. Community park photo 3

图7. 社区公园照片3

Figure 8. Community park photo 4

图8. 社区公园照片4

园区内的所有花坛均设有高约60~70 cm的护栏,设计上十分注重了对于老人和小孩的需求。见图8这个公园也叫普法主题公园,所以在公园内部有很多的宣传教育设施,例如各种宣传栏、各式各样的宣传人物、石刻的科普知识、青铜人物小场景以及最有辨识度的入口雕塑,都有着极其新颖的造型和设计感。虽然历经30多年,但仍能跟上现代审美,见图9、图10。

Figure 9. Community park photo 5

图9. 社区公园照片5

Figure 10. Community park photo 6

图10. 社区公园照片6

地面铺装丰富多样,该地1万多平方米,在地面铺装上就使用了10多种不同的石砖进行铺设,在主要区域还用地砖做出了丰富的形态来区分,极具美感。而且地面也很少有开裂的情况,也是一直在维护(由于定期维护的原因,地面很少有开裂的情况),见图11。

Figure 11.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图11. 现状分析

4. 设计依据

4.1. 设计灵感来源

儿童娱乐园区空间设计的灵感源于对儿童天性的好奇心和对科技艺术的热爱。通过深入研究磁性画板和沙画的原理,将这两者的创新性结合,打造了一个崭新而富有创意的设计——“儿童娱乐园区沙池”。强调通过科技元素的引入,使儿童在儿童娱乐园区空间中能够体验到不同寻常的互动与创造,促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知识。

在此空间内,儿童可以通过手势进行控制沙池底部的磁性颗粒,并使磁性颗粒进行相应的运动,创造出独特的沙画效果,这种互动性的设计激发了儿童的创造力,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沙画内容经过底部的智能扫描后可在社区公园的观影屏幕上体现,可与其他儿童进行分享自己的艺术创作,进一步促进儿童之间的社交与合作交流。

儿童娱乐园区空间在夜晚也有独特的效果,在“沙池”的底部具有LED灯光的加持,底部的灯光不仅可给予“沙池”空间光照效果;烘托夜晚“沙池”整体氛围;也可加强儿童沙画作品的效果。这种设计使沙画在夜晚能够呈现的更加生动、引人入胜的效果。儿童在灯光的照耀下,可创作出更具艺术感的沙画作品,也为夜间活动提供了更加吸引人的亮点。

总体而言,这一创新设计不仅在儿童娱乐中融入了科技与艺术元素,还通过智能化的互动与展示方式,将儿童的创作分享扩展到社区公园的大屏幕上,促进了社区内的互动和共享。同时,夜间灯光的加强也为儿童提供了更加独特而美妙的绘画体验[5]。

4.2. 设计内涵

儿童娱乐园区空间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游戏区域,而是一个科技艺术空间,融合了磁性画板和沙画元素。在沙子中添加具有磁性的颗粒,与可感应的磁性画板交互,儿童可以创造出美妙的沙画效果。这个设计内涵超越了传统儿童游戏的范畴,旨在激发儿童对科学、艺术和创造性的兴趣,引导他们在游戏中进行探索。

这一设计概念不仅仅关注游戏的娱乐性,更着眼于培养儿童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通过与磁性画板互动,儿童可以亲身感受到磁性颗粒在沙子中的运动和排列,促使他们对磁性的科学原理产生好奇心。同时,通过创造沙画,儿童能够在艺术表现中展现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念。

4.3. 设计原则

4.3.1. 安全性原则

我们对儿童娱乐园区空间设计始终奉行儿童的安全为首要原则。在选用磁性颗粒时,我们精心选择了经过环保认证的材料,确保其与沙子混合后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游戏环境。此外,我们在边缘设计上做出了特别的努力,确保其圆滑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游戏时的潜在风险。通过严格的安全性考虑,我们力求为家长创造一个让他们安心的游戏场所。

4.3.2. 互动性原则

儿童娱乐园区空间设计极力强调高度互动性,旨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通过设计中引入可控制的磁性元素,儿童可以通过手势轻松控制磁性颗粒的运动,从而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沙画效果。这一互动性设计不仅令游戏更富趣味,同时也促进了儿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还特别关注家长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努力使“沙池”成为一个家庭共同享受、共同体验的场所,进一步加深亲子关系[6]。

4.3.3. 可持续性原则

儿童娱乐园区空间设计中的磁性颗粒选用了可再生材料,确保可持续性原则的贯彻。整个设计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保理念的传递。通过在设计中融入沙画元素,我们致力于使“沙池”成为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儿童友好空间。通过可持续性原则,我们希望在提供儿童愉快游戏体验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环保的意识,促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领导者。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儿童娱乐园区设计的详细论述,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结论:

设计以儿童的安全为首要考量,采用经过环保认证的磁性颗粒和安全设计的磁性画板,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儿童游戏中的潜在风险。针对“沙池”设计,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展望:

首先,可以进一步结合教育理念,引入更多的学科知识和启发性内容,使“沙池”不仅仅是一个游戏空间,更是一个培养儿童多方面能力的教育场所。其次,可以考虑在设计中增加更多元素,如声音、光影等,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使“沙池”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创意空间。同时,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设计互动式应用程序,与“沙池”相配套,进一步提升儿童的科技体验。最后,可以将“沙池”设计推广至更多社区和学校,让更多的儿童能够分享这个创新的游乐空间。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沙池”有望成为儿童游乐设计领域的亮点,为儿童带来更多乐趣和学习体验。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者自摄。

网址:基于儿童友好型理论下的燕山社区公园——儿童娱乐园区设计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91846

相关内容

居民社区儿童公共娱乐设施的设计的探讨.doc
以玩乐添“童趣”,童年之家绘制儿童友好公园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小朋友出点子“荒地”变成乐园 儿童友好社区越来越多
室内小型儿童乐园
室内乐园设计 | 珠海横琴星乐度儿童乐园
室内儿童乐园分区怎样合理?按体验功能分区
胡同里开小课堂、公园有专属活动区,探访北京的“儿童友好”空间
打造市民休憩娱乐公共新空间,申城首座儿童友好型口袋公园“乐汇小游园”开放巧用城市“边角料”,营造生活“小美好”
《宝山区教育局关于印发〈宝山区儿童友好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政策解读
儿童娱乐空间设计中影响因素浅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