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灵魂深处的静美之花——读老童的诗集《安静书》
阅读经典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感受诗词之美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经典著作#
“喧嚣是可以/无限放大的/宁静却无从退却//当欲望和疯狂/同时出声/会制造一个掩盖所有真理的/巨大效果//而世界上最美丽的/宁静 只来自我内心/清脆的/心跳”(《宁静》)
读完此诗,四周出奇的静,我的内心充满空前的祥和与安宁。
有人说,寂寞是无所事事的虚无所引起的恐惧,而孤独是一个人的骨头,是一种圆融而高贵、恬静而从容的心境。
我想说,在这心浮气躁的社会,安静是最好的生命状态。因为这时,我们可以跟自己的灵魂对话,让思想远行,抵达纯粹的诗歌。老童的《安静书》便是例子。
难怪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
好一个宁静。的确,只有安静的时候,那些自由的还没有受过污染的文字,才能从心灵深处流出,老童就是这样在宁静中用文字和一支烟构筑起自己的诗意王国。都市的文明、乡土的拙朴、历史的敦厚、自然的风情支撑起诗歌的框架。简朴与纯净,理性与机智,激情与旷达,反思与愧怍,温暖与疼痛交织共生,指引诗意辽阔的现场与走向。如一条通向大海的河流,诗人既要让河水在艰险的环境下一路保持清醒与明澈,同时,又要在两岸的诗歌现场升起稻花飘香。这就使得诗人老童必须担当起双重的使命。于是,他面对现代文明的繁荣与浮躁,历史传承的坚守与异变,故土村落的安详与沦陷,在反复纠结中冷静思考,在思想冲突下不断拷问。他常说,我们不要被假象迷惑,以扰乱狂躁的心神,要认清生活的真相,就得慢下来,静下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样,我们就会感受心灵的辽阔与舒展,洞悉灵魂的深邃与大美。
无疑,诗人老童正是在前行中通过历史与自然、都市与乡土的反复关照和比对,在现代的喧嚣迷茫中始终保持对仁爱与悲悯的坚守,让诗意切入生存的狭缝,让文本实现心灵的叩问,在灵魂的深处开出静美的花朵。
请看,老童在安静中行走于诗意王国留下的一串串足迹。
一是从地理词典中盛开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乡。福克纳说,故乡这块邮票大小的地方是值得描写的。诗人老童的故乡总是装在心中的,他怀揣这枚小小的邮票,沿着嘉陵江在厚厚的地理典籍中,不断地翻阅和找寻一个行游诗人心灵对应的轨迹。
一会儿把邮票贴在南充的万卷楼,一会儿把邮票贴在蜀南,然后“放下轰轰烈烈的/大伟业/只做一件事/把长江/煮成一壶好酒/放在泸州……用阳光的/豪情月光的/浪漫 和醇厚的/酒香 陶醉百代千秋的/生活”(《泸州》)接着,诗人“吟一首李太白/峨眉山月歌/才知道仁者们/进山了 我愿随去/我不是仁者/但我乐山” (《乐山》)
不难看出,诗人借酒抒怀,托山言志。“放下、只做、煮成、陶醉、阳光、月光、进山、随去”等词句,无不表现出诗人一种简单而安静的生活情态和钟情蜀南自贡、泸州、宜宾、乐山、眉山、达州等地的异地故乡情怀。
诗人继续翻阅,“当西方的天空/显露橙红的光芒/我不能确定/这是基督降临/或是孔子诞生/但我能确定/此刻 人在法兰克福/花开在成都”(《飞往法兰克福》)“在橙黄的色彩里/我安静地散步/过了一条巷/又一条巷/足音叩响/块块街石/把伟大的/但丁 达芬奇 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景仰而亲切地拜访//离开的时候/我把中国诗人/徐志摩的翡冷翠/留下 只带走佛罗伦萨一抹夕阳”(《佛罗伦萨》)看来,那枚小小的邮票已经漂洋过海,将诗人的心跳贴在了欧洲蓝色的版图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在一条小巷“安静地散步”,一边与但丁、达芬奇握手,一边交出中国的诗歌,犹如在家园面对君亲师位膜拜孔子的虔诚。地域虽然遥远,可“花开在成都”,情怀依然没有改变。
词典太厚,还有很多的脚印,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回音。比如《西昌录》《川西之巅》《宁夏花儿》《北京书》等。
二是从人与自然中盛开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朴素而真实。到大自然去聆听天籁,就会找回自己的影子。诗人老童从喧嚣的都市遁形田野。为了在《狗尾草》的《风景》找到《宁静》的《春韵》和《消失的蚱蜢》,他早《已把春天的诗词写尽》,然后和《爱人》一起踏着《脉动》,在《秋收》之后去《抓坏虫》。我们欣然发现,诗人的率真与性情,反思与担当,在季节的深处流淌。那些人性忧患的花朵在岁月的枝头自由地开放。
诗人漫步春天,他发现:
“乡村没有/被春天温暖/一个冬季都在梦中/沉睡/院落如巢/山空了家空了心空了/板桥霜迹冷月/小楼鸡犬/无声”(《已把春天的诗词写尽》)
这就是诗人在安静中流露的焦虑,他在春天的背后窥见了季节的漏洞,在乡村的田野发现了深藏的隐疾与疼痛。“春天”、“空了”、“霜迹”、“ 冷月”对照强烈,增添了诗歌的感染力度。
也许是原野太辽阔,巴茅草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干脆将视野聚焦一隅。这时,我发现诗人一脸的惊愕。因为诗人在等了一个夏季之后,那只陪伴过自己童年的鲜活的蚱蜢突然不见了。
“……这些草丛花簇中/那只都会在/朝晖中 夕阳下/跳跃的蚱蜢/不见了//一个最代表诗意的/最代表温情的/最代表交流的/最代表注视的/最代表忧郁的/虫子永远消失了/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惊人事件”(《消失的蚱蜢》)
读者自然明白,消失的并不只是一只蚱蜢。消失的蚱蜢更多的是关乎人与自然、乡村的坚守与城市化推进的一个隐喻或谶言。由此,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首小诗的深度可见一斑。
直到秋天,诗人虽然面对丰收的喜悦,却仍在担心这物欲横流的人世。
“只困惑/饱满的世界/秋已归仓/混乱的人心/谁来收拾”(《秋收》)
三是从历史废墟中盛开
诗人老童涉猎丰富,诗歌题材广泛。在自由的行走中,诗人总是钟情于历史与古迹。他凭借丰赡的文史底蕴,广博的文学视野,睿智的思维力度,淡定的人生情怀,总是在历史的尘埃与缝隙中去发掘和撕开另一张面孔。让历史现身和说话,让历史在关键的时刻四两拨千斤,一锤定音。
这就是老童诗歌的厚度与力度。如一枚铜钱,浓缩的是几代帝王。
“一个小小的鲁国/因诞生了孔子/就伟大了/一个短短的齐国/因成就了霸业/便长存了/齐与鲁/一半是英雄故事/一半是智慧花朵”(《齐与鲁》)
“一半是英雄故事”、“ 一半是智慧花朵”,诗人高度浓缩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画面,冷静,大气,哲思,警策。
“我看到贺兰山峰上/缓缓飘去的云彩/分明是那个曾经辉煌王朝的/背影 我不明白元昊秃发的/理由 但于西夏而言/肯定是一种壮美/我不认识元昊创造的/文字 但非常强烈地感觉到/那笔画里寄托着的/灵魂”(《西夏王陵》)
诗人想象奇绝大气,将西夏王朝的“背影”比作贺兰山峰上的“云彩”,诗意呈现出贺兰山下一段悲壮的历史和一代帝王雄奇的智慧,令人警醒。
我想,诗人老童每前行一步应是缓慢的,沉重的,安静的。因为他要聆听历史拔节的声音。包括《宝箴塞》的辛亥风云,《三星堆》四千年的黑暗与辉煌等。
当然,还有很多的篇什,耐人寻味,这里就不一一列举。相信读者的眼睛会更雪亮。
这些作品都是诗人远离物欲和喧嚣的皈依,是诗人的精血和生命的拷问,是诗人灵魂深处盛开的花朵。安静而含蓄,干净而纯朴。
或从都市重镇间寻求文化的碎片和传统的记忆,或从自然人事中体悟自然之道与人性至理,或从历史的缝隙和废墟的深处发掘另一张奇绝的面孔。每一朵花的背后,总有一个深藏的故事,一段沧桑的记忆。
值得肯定的是,《安静书》文本总体上呈现出厚重的文史底蕴和直面现实勇于担当的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诗人仿佛在安静地叙述,大气从容,举重若轻。如一条旷远的河流绕过都市和废墟,流向田野和村庄。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时而涌动,时而凝重。
尤其是诗歌语言上,舒展明快,意蕴深厚。诗人善用铺陈排比,酣畅淋漓。比如“当骆驼遇见鱼的时候/佛微笑了/上帝微笑了/真主微笑了”(《沙湖》)更有结构上,灵动韵致,多用分行转头,中间空格,大有一气呵成之势,让人过瘾。比如“水中的/空气 雪中的/火焰 花的/花瓣鸟的/羽翼 鹰的/啸叫 车的/轮子月夜里的/清风……”(《爱人》)几乎整首诗都是这种格式。至于意象取舍上,自然与人文高度交融,历史与当下隔空对话,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得益彰。
读完老童的这本诗集,就像在都市圣地观光,在历史博物馆参观,在广袤的田野放牧。可以增长智慧,可以安放心灵,可以享受诗意的人生。
从《安静书》出来,我几乎找不到原来的路。如果有些诗再空灵些,我更会迷失自己。
面对《安静书》,相信大家都能安静下来。
而诗人老童的步履并不轻松。内心,并不安静。
(老童,原名童光辉,四川省广安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会员。)
网址:盛开在灵魂深处的静美之花——读老童的诗集《安静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00635
相关内容
灵魂之安:静水深流的生命哲学10首静美诗词,让心灵安静、岁月生香
品读:平和,是灵魂深处最美的浅吟低唱
读书,让浮躁的心灵归于宁静
在小城安静地生活
最好的生活,是心灵的宁静
心静是一种生活之美,那么做安静的自己也是一种美!
宋人的生活美学:生活有情调,灵魂有诗意
深度冥想:心灵深处的静谧之源|流静
学会做一个灵魂宁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