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支付作为数字经济的一个,突出代表,其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那什么是移动支付?官方定义移动支付是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工具,接入通信网络或使用近距离通信技术完成信息交互,使资金从支付受让方转移的一种支付行为。目前移动支付主要分为线上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

图片来源/百度 移动支付
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是中国。无论是在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交易规模,还是在各方面的渗透率上,都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超过8亿户,移动支付规模超过200万亿元,全球排名第一。
移动支付作为通道和载体渗透人类衣食住行,不仅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且还搅动了行业变革。

图片来源/百度
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顺势而生
如今在便利店、超市或者餐厅等等场所,已经很少看见有人掏出钱包,抽出现金支付了。反而是拿出手机进行支付更司空见惯了。但是如果像录影带那样倒回到上世纪,不得不感叹,技术快速迭代悄无声息地影响每一个人。
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门前,有一座青铜色雕塑,塑造的是在百货大楼工作30多年的售货员张秉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用热情周到的服务和过硬的本领,创下了百货大楼销售糖果的最快速度,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
从一分钟接待一个顾客的纪录到近期,2018年双十一,天猫商城创下每秒49. 1万笔订单新纪录,2019年双十一,天猫商城创下每秒54. 4万笔订单新纪录,每年的订单都以惊人的速度向上涨,从过去凭票排队买东西到移动支付“秒抢”。

图片来源/百度 双十一
追溯移动支付发展历程发现,最先出现移动支付业务的是在日本和韩国,在2004年左右,日本的移动运营商NTTDoCoMo推出基于 FelicaIC芯片的移动支付业务,随后,韩国三大移动运营商STK、KTF、LGT则主推基于红外线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
在国内,最早开始萌芽的NFC支付。2005年,成立刚满3年的中国银联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项目组,负责跟踪、研究NFC的发展。很快在2006年,中国银联便推出一项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方案。但是在这发展的十多年里,由于推广改造成本以及受理支付环境不完善,导致移动支付未实现大规模推广。

图片来源/百度 NFC支付
在2011年,支付宝开始着手准备推出一种针对手机扫拍二维码的支付方案,并称之为是国内首个针对二维码应用的支付方案,紧跟上线。第二年夏天,打车软件出现,成为扫码支付最先普及的领域。后来,根据支付宝在2013年11月发布的一项数据,其扫码支付覆盖了航旅、游戏、团购、B2C行业等46万家网站商户。
但是支付宝扫码支付的推广,也并不是很如意,也曾被质疑、舆论推向风口浪尖上。
在2014年3月14日,央行下发一份名为《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出现在了网上,文件要求要全面评估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并指出条码(二维码)应用于支付领域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不明确,相关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这文件一出便很快受到了舆论的关注,有质疑声,亦有肯定支持、亦有中立态度。
然而,支付宝并未放弃二维码支付的探索,甚至利用返利补贴的模式,激发消费者使用支付宝。同年8月,微信支付也推出“面对面收钱”的功能。但是很快,中国银联推出也云闪付功能,不得不承认二维码支付的强大功能以及正在影响着银行支付。这意味着我国的二维码扫码支付技术和渠道更加丰富了。

图片来源/百度
如今,随着指纹、刷脸、虹膜、声音、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的成熟,为跨境大额汇款、线上购物、二维码乘车、支付流程自动化等入口切入支付行业,出现越来越多的移动支付平台,为整个移动支付行业提供了更多让人无限向往的趋势。渐渐地,移动支付开始扩大市场领域,代替现金消费,一家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2019年一季度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近47. 7 万亿元。
显然,我国移动支付无时无刻都在为消费提供便利,也促使更多传统行业主动融入数字金融当中,为衍生更多的消费模式、其他产业与增值服务奠定了支付基础。
中国移动支付的海外市场:仍需突破困境
尽管,移动支付这些年在中国发展迅猛,但是在海外推广使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开发金融业环境市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途径之一;另外“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旅游消费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在前几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高达1100亿美元,而且在未来数年内,将保持近10%的增长率。这些客观因素为移动支付走向海外提供了市场需求。

图片来源/百度 中国境外消费
所以,我国移动支付技术需要走出去,接受磨练挑战,才能不断夯实基础、完善自身的技术能力,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然而,中国移动支付要走出国门仍要突破一些困境。
阻碍中国移动支付走向海外,其一,是因为国际社会上一些国家的消费习惯与支付能力不同,导致难以拓展外海移动支付市场。
比如欧美,银行卡消费依然是他们的主流消费观念。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统计相关数据显示,由于美国公民银行卡高度普及,其国内电子商务消费的一半以上均是银行卡消费。而对于其他一些落后地区的国家与公民,移动支付往往受限制,主要归根于移动通讯的技术设施和手机普及率较低。为此,我国移动支付企业仍需要通过一条漫长的路途,市场培育不仅需要从多方面影响消费,而且应该逐渐完善一些较落后国家的通信设施。

图片来源/百度
其二,一些专业人士指出,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法律法规,缺乏相对较统一的法律、准则协调数字金融与国际移动支付技术;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国家在规范移动支付技术与安全上,没有较完善的法律体、系,而且责任分工亦不够明确。对此,应该加强国内相关金融机构和这些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开展对话交流机制,承担起主导引领的责任,以更加开放和普惠的精神开拓国际市场。

图片来源/百家号法律小讲堂
其三,自然是不可避免提及的安全性问题。跨国土走出去,要接受不同国家网络金融监管技术和手机软件监管不到位的挑战,这很容易引起公共wifi网络遭到恶意破坏和侵入,而造成个人信息被盗取的情况。也有可能一些其他的病毒的入侵,导致银行卡账号密码泄露、恶性扣费等。所以,要强势走出去,中国移动支付企业要从自身的技术手段和能力下狠功夫,把火候练到家,不断完善自身技术漏洞来解决此问题。

图片来源/知乎
除了把移动支付推广到国外使用,其实,外国游客来到我国消费时,使用中国移动也是走出去的另外一种方式。为了在中国的外国游客几乎能在百分百的贸易点能享受无现金消费的便利,支付宝还推出了国际版的软件。
这一举措,大大方便了在华的外国游客,也是扩大中国移动支付影响力的途径之一。也是当前解决的一个问题。尤其在如何加快培养政企机构继续的安全分析人才,所以,在隐私保护的技术上,企业之间除了加强技术合作外,还应借助市场力量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培育安全企业。
文章来源《东莞经济》2019年12期
责编:庄渝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