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改造师,擦亮街巷的回忆
老街巷改造后,找回了城市记忆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日常生活趣闻#
成本不大的改造给小店带来了新面貌。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30多年来,宝宝文具店一直“蜗居”在地下室,这里曾经是80后、90后小时候爱逛的小天地,如今又成为年轻爸妈为孩子淘文具的地方。几十年过去了,小店存在诸多问题,入口太难找、店铺空间狭小到转不开身,陈旧的货架摇摇欲坠……直到有一天,店里来了两位年轻的设计师,为店主刘阿姨做了改造。
保留烟火气
让人瞬间梦回童年
对很多老卢湾人来说,在地下室开了30多年的文具店“宝宝文具”是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因为店龄太长,这家店的各类设施有些陈旧,面临店牌不显眼、店铺空间狭小等各种问题。
负责宝宝文具店改造的两位设计师“小野黑波”和“设计师PAN”来到店里勘察的时候,店长刘兰略有些不好意思,“两位小年轻和我交谈的时候,发现货架很破旧,墙也掉漆了,原先的店招店牌有几个字不亮了……”
在两位设计师的巧手改造下,在保留小店琳琅满目的“宝藏”感的同时,重点在入口设计上做了更多文章,重新更换了更显眼的店招。并且在地下室入口处将原来的“欢迎光临”改成了更明显的指引“宝宝在这里”,让更多新老客人能看到它。
90后设计师“小野黑波”平时十分关注社区改造公益项目。在和刘阿姨聊天中,“小野黑波”了解到对方的痛点:文具店的空间利用不合理,东西摆放太多,突出不了特色商品。为此,她和另一位设计师重新优化了空间货柜的摆放,充分利用空间。“我们在店里还观察到刘阿姨吃饭不得不挤在收银台。父母陪孩子逛文具店的时候,小朋友会待很久,父母却不知道站哪里。为此,我们还增加了可以坐下来的休息区,摆上了桌椅。”
【设计师说】
“来到店里的时候,一下子梦回童年,我小时候的文具店就长这样,很有烟火气。”“设计师PAN”的本职工作是室内和建筑设计,他透露说,改造经费有限,考虑到有几个陈旧的货架快倒塌了,光置换货架就花费了三分之一的费用,门口的店招也要调整,余下的经费不多了。此外,由于小店还要一边经营一边改造,可以改动的地方极少。“我们保留了小店原有的味道,对墙面进行了修缮,把破损的展示板进行了简单的修复,保留原有的样子,并把裸露的电线进行了隐藏,解决安全隐患。”
打造安全感
小店是社区的“关系网”
在Lili Time咖啡店里,有一部分咖啡师是听障人士,他们有不被看见的痛处——缺少无障碍卫生间。“我们这边最大的问题是厕所,会有很多残障人士来我们店里,他们需要一个专门的无障碍卫生间。”咖啡店的主理人章莉莉说。
章莉莉告诉记者,在这次改造过程中,包括设计师在内的许多人做了很多前期沟通的工作,终于如愿以偿地推进了卫生间改造。
负责Lili Time改造的设计师叫肖军鹏,这位90后设计师博主告诉记者,此前的卫生间地面通道窄、开间小、布局混乱,存在安全隐患。改造后,整个卫生间的动线更简化了,沿着行进路线的一侧墙面设计了扶手,残障人士可以相对轻松地依次找到出入口、坐便、洗手台,减轻空间方位识别上的压力。考虑到一些老人可能会突发腿脚无力、心慌等意外情况,他还在卫生间里设计了安全折叠椅的摆放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卫生间里还设计了声光报警器,门超时后会自动打开,避免摔倒等突发的紧急情况。“我希望这间新卫生间除了基本功能以外,可以让使用的人自在放松,甚至还有一种被照顾的感觉。”
【设计师说】
“每一个社区魅力小店都承载着一个‘关系网’。”参与该项目的大鱼营造的相关负责人程绚表示,社区小店与网红店相比,其本质区别在于对于本地社区的意义,它们与社区共生,是社区的真正魅力之源,又是社区人的“第三空间”,也是城市烟火的象征。“小店不积极改变则意味着停滞,小店的消亡则意味着社区关系网络的衰退。”
增加互动性
把历史留在墙上
随意面馆是一家开了37年的老店,店主希望设计师“阿黄”的改造不要破坏原本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这家店老上海的浇头面历史悠久,有很多人情故事,前后换了两任老板。因为时间有点长,我们对老房子做了改造,墙面剥落了重新刷下,线路电路排除了安全隐患。”
“当时我设计了一个弹窗的小灯箱,上面写着‘有空过来,随意吃面’,和随意面馆的店名相呼应。这是因为店位于延庆路上,门口有梧桐路,晚上灯光比较昏暗。”“阿黄”表示,在交流过程中,店主谈及希望增加与顾客的互动。于是,他们在门头的下方装了宠物拴。原来,随意面馆是一家宠物友好店,店内还有一只养了18年的猫。有了宠物拴后,很多牵着狗来的顾客就更方便了。“为了增加互动性,将原本只有菜单的墙上改成了照片墙,上面有很多老板和客人的故事,还有不少熟客和第一、第二任老板娘的照片。”
【设计师说】
“阿黄”表示,希望做一个有温度的设计,平衡老店的记忆点和创新设计两者的关系。“不管是门口的灯,还是室外的照片,都获得了顾客的青睐。改造后,新的顾客很多都是年轻人。这家以前的社区小店,如今出现了很多年轻的新面孔。”
优化利用率
帮店主拓宽营收渠道
“小铁”负责改造的是“1984bookstore”独立书屋。书屋不卖书,但顾客可以在里面点上咖啡,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和传统咖啡店相比,这里只能容纳十几个人,狭小的空间也成了小店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由于主要提供看书服务,翻台率很有限,勉强能保持营收。
“我在现场勘察后,店主希望能进行空间优化,让书屋的利用率更高。”“小铁”告诉记者,书屋位于老房子内,店内还有老家具,她发现书屋的室外的利用率不高。天气很热,花园整体非常凌乱,她希望对室外的内容“动刀”,但不想破坏书屋原来的氛围,保留老客人的记忆。
她还和店主协商了如何创收,改造后能让花园利用率更高,室内很适合做场地的租赁。开展一些活动。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围绕墙体和树做文章,设计了观影的台阶,每周做室外的露天电影。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原来院子里破旧的地方,重新摆放了盆栽。”
【设计师说】
“小铁”透露说,因为改造的预算非常有限,只能从零零碎碎的角落和细节入手,“因为盈利有限,店长亲自做运营,客人多的时候忙不过来,有时候会处于无人看管的状况。于是,我还设计了彩色的等待牌,上面写着‘欢迎你的到来,我在忙,请稍等一下’。有需要的客人可以拿走这个牌子。”让“小铁”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她的巧手改造后,书屋的运营状况好了很多,室外的人变多了,过来打卡拍照的人很多,甚至有很多品牌方过来谈,做城市展示厅,也有老客人想租下来搞活动,做艺术创作的作家比较多。
- 让城市记忆被更多人看到 -
有一种店在我们身边,也藏在街头巷尾。它们是生活中转角就能遇见的、记得名字或不记得名字的小店,藏着大家生活的痕迹和城市的记忆。我们记得它们的招牌、店里商品便宜的价格、童年的味道和老板亲切的招呼。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改造计划是希望通过青年设计师的力量来完成对线下小店的改造。改造的创意本身并不复杂,但想要落到实处未必容易。据了解,整个改造项目,是在不影响小店原来营业的原则下进行的“微改造”。基于店主的诉求和周围邻里、消费者的习惯,“改造”看似没有变化,但是却处处给人便利,保持着小店原有的初心和店本来的气质。“做这个项目的初心很简单,是希望这些承载着城市印记的小店被更多人看到,同时也从这些小店故事中感受到属于这座城市的温馨记忆和烟火气。”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网址:小店改造师,擦亮街巷的回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62130
相关内容
岳阳市加强小街巷提质建设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让城市街道改造 “改”出美好生活
危房改造,让安居梦在“老街旧巷”成真
治理背街小巷 改善生活环境
变堵为疏分类施策,武汉径河街道背街小巷换新颜
这些“新晋网红”老街区商业的改造“流量密码”,让年轻人更爱逛街
平和小溪镇10万人追“龙艺” 万人空巷追忆乡愁
巷遇·河岭巷:高甲丑王、木偶大师都曾生活在这里
成都柏合街道:传承“五绝”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
沉浸式街区丨生活美学与烟火气融入新型文旅街区,助力激发街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