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生活圈”处处“偶遇”设计巧思
每天留出15分钟的独处时间,反思自我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慢生活理念# #慢生活清单#
刚在熙攘的社区菜场买完菜,就拐进充满艺术感的街区品饮一杯精品咖啡,然后走上几步,悠闲地在口袋花园散个步,沿路顺便打卡公共创意设计作品,发个朋友圈,这是现在上海不少街区居民寻常生活的一幕。
(新华街道口袋公园)
以“15分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的空间艺术季即将于9月25日至11月30日在上海举行,在国际设计之都上海,小而美的15分钟生活圈星罗棋布,处处充满设计创意的巧思,让家门口的社区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编者
上海2035总体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市民15分钟步行的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努力推动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自2019年起,上海选取15个试点街道全面推动“社区生活圈行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大城小圈”建设由此拉开了大幕。目前,全市已完成180余个项目落地,一批社区整体成效显著。
(四平社区)
而在其中,上海积累多年的设计创意的资源和实力得以“大展拳脚”,“老破小”焕然一新,边角料地块焕然新生,一个个创意巧思的落地,让历史与时尚在一方小天地中共舞。烟火气与艺术创意气质的深度融合与实时穿越,在彰显上海海纳百川海派文化的同时,更圈出“人民城市”美好生活新样貌。
迈步出门就是“诗和远方”
15分钟,要让老工人新村的社区居民走出“从家门口到世界的距离”,迈步出门就是“诗和远方”,这件事情乍听犹如“天方夜谭”,但在聚集了上海不少老工人新村的杨浦区四平社区,15分钟的步行范围内,“衣、食、住、行”不仅仅样样齐全,居民在遛娃、休闲时还能“顺便”欣赏艺术展览,参与一场未来生活实验。
(四平社区)
位于四平社区的苏家屯路,短短100米林荫道上散落着不少创意雕塑、城市家具,奇形怪状的座椅、钟楼、滑梯等成了居民天然的“游乐场”;阜新路上,原本只存在于设计师和普通居民的头脑中的想象画面,变成了现实中的独一无二的装置;抚顺路上,沿街商铺经过改造,变身为画着巨幅墙绘的白色睦邻中心,吸引不少人来打卡体验。抚顺路上,全新的“动物游乐园”充盈着孩童的欢笑。行走在四平的街区内,每走一段路,就能“偶遇”一个创意空间。
(四平社区)
“我们希望让四平社区的生活圈变得立体化,让居民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设计创意的气息无处不在,让人们沉浸在市井烟火气中体验艺术和创意。”毕业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四平街区设计师朱明洁,为了做好这个项目,之前常背着相机在这片社区中行走,一边走还一边不时思考,哪个角落可以增设城市家具,怎么样才能将老街区的公共空间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创意带”。经过种种尝试和探索,朱明洁和团队设定了“走走坐坐”的体验主题,让居民跟着导览走一走,探索社区的设施、空间和服务,坐一坐,接触并感知融于社区中的创意,从而使得老社区呈现出多元的设计“表达”。
(新华街道)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是全市率先开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试点的街区,这里的“微更新”成就也颇有口碑。位于新华社区青年中心旁的新华路口袋公园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7月末,水石设计的设计师们第一次走进场地,看到的是半米高的野草,经过和街道的讨论,他们决定,不仅要把这片“野草丛”变成服务周边社区的口袋花园,也要赋予其街头展廊的功能,以此激活城市的“边角料”空间。
(新华路口袋公园 改造前)
(新华路口袋公园)
于是,在这里,水石设计引入了植物系统,设置了耐候钢入口,在内部弄堂两侧墙面上设置了镜面不锈钢,犹如一个荧幕,反射记录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人们在这里与镜面、植物形成了奇妙的互动。不仅如此,部分镜面还是可旋转的,转过来,镜面就成了一块块可更换的展板。而人们用手机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还可以进入线上的数字展览空间。一片小公园就此谦卑自然地介入城市街景中。
这样的例子,在上海的社会中比比皆是,在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昌四与昌五小区之间,有一条修长地带,曾是藏污纳垢、“被遗忘”的边角绿地。经过设计师吴帅团队几个月时间的改造,尽管投入资金不多,但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富有江南园林一唱三叹意境的公园,曲折廊道、透空花格砖,如同街边展开的绿色画卷。因为取名“月半湾”,周边居民便亲昵地将这个家门口的“小确幸”称作“胖弯”。
(沪东街道的“暖亭”)
而沪东街道的“暖亭”项目,则将原先人们“嗤之以鼻”的老旧公厕,设计改造为兼具厨房、书房、客厅等超多复合功能的居民共享生活空间。青年设计师孙轶家在此项目中化身社区“梦想改造家”,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充分调动空间适度动静分离、室内外空间融合、空间全面开放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不仅将“暖亭”完全融于社区环境中,更是打造出了上海第一座已建成的白色清水建筑。
亲民是设计的“终极硬核”
事实上,给予设计师们为城市“灰空间”施以魔法的灵感和底气,除了他们的专业素养之外,更多的是来自社区居民、普通百姓的支持和建议。
(四平社区“动物游乐园”)
“设计不是阳春白雪的曲高和寡,而是要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这也是作为一名青年设计师必经的历练。”为了做好“暖亭”项目,孙轶家先听百姓的意见。他和团队发放了近500份调查问卷,回收的300余份有效问卷成为他们展开设计的根本依据。由此,他和团队才确定了“暖亭”设计全龄段、多时段、多元功能的室内共享空间定位,并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多次与居民实地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之后,孙轶家得到了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继最近完成了“金桥曹家沟活力绿道”的设计,他还在主持花木街道“the DECK | 由由公园”等项目的设计。
(新华街道)
实际上,不只是孙轶家,在构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过程中,和居民反复沟通,征询他们的意见,成了设计师必须完成的功课。用一位社区设计师的话来说,居民发出的任何关于社区生活的只言片语都值得被倾听。
“现在,社区已从一个‘消费末端’变为‘创新源头’。”就像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所说,基于对居民需求的挖掘,设计出现前所未有的产品、服务、体验和系统。
“白纸上画图”的时代一去不返,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更多的是基于“老底片”的修补、改造、重塑。“微改造”可能比平地起高楼有更多难点,但凭借着百姓的力量、居民的建议,设计师们才有了迅速将这些难点、痛点一一击破的信心和勇气。“15分钟社会生活圈”处处都能“偶遇”设计巧思,处处都是人民的智慧。(琳恩)
了: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
网址:“15分钟生活圈”处处“偶遇”设计巧思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66624
相关内容
建设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巧手创造美好生活15分钟生活圈 “圈”出便捷与贴心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把美好生活“圈”在市民生活的“附近”
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础上,如何织密“15分钟就业服务圈”
15分钟City Walk 体验便民生活圈①
鹤壁: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圈”出百姓舒心日子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15分钟生活圈关键指标讨论
上海为什么要加快15分钟生活圈建设?
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清晰、便捷、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