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文化对幸福的意义
幸福心理学家鼓励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幸福心理学#
中国人的“家”文化对幸福的意义
文 | 张晓平
Happy New Year
【新年快乐】
春节前后,一个段子在沪上朋友圈里风行:根据地铁人流判断,上海人口减少将近一大半。各大写字楼里的朱迪、安妮、劳拉、约瑟芬纷纷回到家乡改名金凤、桂枝、春花、二妮……各委办局机关里的李局、王处、孙科、张主任也都回到了家乡更改回年少时叫的狗蛋、栓柱、二奎、大傻……
姓名变迁背后,折射出一条寒门逆袭的奋进之路。我想,什么样的树结出什么样的果,那么多的人能够走上这条路?从宏观上看,是有幸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具体到每个人,金凤、桂枝、狗蛋、栓柱们发生 蜕变的核心动力,应该归功于家庭的精神力量。
这个家庭的精神力量,就是“家”文化。
何谓“家”文化
中国人的“家”文化,从宏观上来讲,是指中国人对家庭(家族)的重视、珍惜与归属之情;从微观来讲,一般是指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 以家庭(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家庭(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一个家庭的“家”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家族、家风、家训、家规、家传、家谱、家教等。
大道至简。简言之,一个家庭的“家”文化,就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这个家崇尚什么,摒弃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
好的“家”文化能促进家庭(家族)的团结,形成积极、乐观和向上的生活态度。它是婴儿从母体脱离之后进入的第二个子宫,它是无形的,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故乡。
“家”文化对幸福的意义
先来看什么是幸福。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研究发现,幸福由以下5个元素组成: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人际关系。
良好的“家”文化总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孕育着幸福的元素。
以我的家庭为例。我出生在中原地区一个贫穷的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 父亲酷爱读书,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小时候,他经常对我们说的话就是“人无信不立”,一个人要是不讲诚信,就没了立身之本,站都站不住。父亲为了养家糊口,走街串巷贩皮带。一次他在旅馆住下后算账,发现一个代销店粗心 多算了他10块钱,又摸黑返回那个小店,把钱一分不少退给人家。10块钱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从此那个店家同样的货就只收我父亲的。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还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骑着骡驴思骏马,身着紫衣想蟒袍,知足才能长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父亲言传身教,好读书、诚信、勤奋、知足、乐观的“家”文化,就这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我们姐弟。
我身处其中而并不自知。直至有一次在心理学课上做关于家庭的一个技术,才发现家庭文化对我的影响之深。 我养成了勤奋工作、酷爱读书的好习惯,传承到诚信立身、知足常乐的品质,这些习惯和品质滋养着、支持着我,从一个连县城都没进过的农村孩子走进北上深,成为职业助人的社工师;从无知无觉,到产生积极情绪、专注事业,再到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收获意义和价值,这都是“家”文化带给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把这句话延伸,我想也可以这样说: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积极的“家”文化滋养和疗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被不良的“家”文化伤害和消耗。
深受“家”文化熏陶影响的,纵览古今,概莫能外。
反面的例子多如牛毛。远的如明太祖朱元璋放纵子孙不劳而获,后代终被农民起义军灭族,如《红楼梦》中宁荣两府家风日下导致的腐朽衰败,近的如坑爹的李启铭。大过年的不再多讲。
来说说积极的正面故事。
说说西汉牛人、名相萧何的故事。西汉立国之后,萧何因为立功很多,刘邦赐他很多良田美宅,却都被萧何退了回去。他只选了一些贫瘠的土地。刘邦不解。萧何说:土地贫瘠可以让子孙勤劳耕种,良田收成好,反而会让孩子好吃懒做,长此以往,萧家迟早要没落。汉朝立国百年之后,当初显赫一时的功臣家族纷纷没落,只有萧家依然兴盛。
作为“家”文化的典范,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广为流传: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要求自己和家人 “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他身居高位,而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他对子女的要求是 “勤”。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 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曾国藩还督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 “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曾国藩家训对其子孙后世影响深远,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曾氏家族从他的父亲以下到科举制度废除七十余年间,共出秀才、举人、进士、翰林20多个。实行新式教育制度后,他的子孙大都大学毕业,留学外国。古人常说“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富不过三代”,曾氏家族却五世不斩。 这种世世代代福泽绵延的奇迹,无疑是“家”文化的力量。曾家的“家”文化,至今仍被不少家庭奉为圭臬。
“家”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因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人,理想人格是“内圣而外王”,修行理想人格的途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环环相扣。其中“齐家”承前启后,是个人抵达完美人格的关键一环,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根本,倍受重视与推崇。因此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家训传世,优秀的“家”文化,如星汉灿烂。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唐太宗的《帝范》,从陆游的《家训》,到康熙的《庭训格言》等。最为人称道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被奉为家庭教育的经典……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积极的“家”文化,如仁爱、忠恕、孝悌、守礼、勤劳、节俭、信义等,是一个人心理、精神成长的丰厚土壤。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尝试分析。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忠恕,无条件的接纳和宽容,会让孩子的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带给他一生的安全感;而 仁爱孝悌的“家”文化则满足了家庭成员“爱与归属”的需要,“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家庭满足这一心理需要的折射; 仁爱、孝悌、守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则满足了一个人尊重的需要。
往深处推究,对人才的评价,中国人自古崇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家”文化里所弘扬、彰显的所有积极品质,无不是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成就事业的根本,也就是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先决、必备条件。
塑造积极“家”文化走近幸福
“家”文化对人生幸福、对家庭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该如何塑造积极的“家”文化?
其一是消除不良的家庭文化遗传。杂草除了,麦苗才能茁壮生长。如若我们不幸出生在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里,带着创伤和缺憾长大,带着家庭和环境打下的灰色黑色的烙印,而又有幸有了文化的自我觉察。请一定相信,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自带光亮、有力量的。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改变都不晚。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来网校学习,参加心理团体,不断蜕变成长,清洗消除不良的家庭文化影响。痛过之后就是新生。当你改变了,会带动整个家庭系统的改变。觉察、学习、反思、呈现、表达、转化、疗愈、升华,当怨恨和愤怒如潮水倾泻而去,爱终将水落石出。
其二是知行合一,塑造积极的家庭文化。韦校长说过一句话:“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文化熏陶。” 你要求孩子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读书以明志,想让孩子学习勤奋、多读书、读好书,那么自己先要抵挡手机的诱惑,和孩子一起阅读;想让孩子勤俭持家,就要先去除了虚荣心和攀比心,离名牌远一些;想让孩子孝敬,就先做好表率,心存诚敬,悦色婉言,对二老双亲尽心尽力照料。
其三是以终为始,行动起来。你希望自己的家庭将来拥有什么样的好文化?确定目标,然后倒推,谋划我现在该做些什么才能到达那个目标?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能做的做起,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比如要达到宽容的目标,自己首先就要放下放大镜,放下对老公、孩子不切实际的期待,学着接纳、包容。
春节、假期,是培育、弘扬“家”文化的好时机。带孩子去学习、去体验吧!和他一起祭祖,讲述祖先的美德与品质故事;带他去看人文景观、名人传记;帮父母洒扫庭除、做家务,习劳知感恩……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当一个个小家有了积极的文化,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温度和积极心态,这反过来又会反哺小家。我们每个人,都将会是其中的受益者。
(备注:曾国藩、萧何“家”文化故事选自网络文章)
作
者
简
介
张晓平
78号渡老师 武汉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生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学部委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
年
快
乐
鼠年大吉
HAPPY 2020'S NEW YEAR
END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责任编辑|薄艳艳
审校|余晓洁 周世群 郭红虹
责任编辑:
网址:中国人的“家”文化对幸福的意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78475
相关内容
心理学家眼中的幸福:快乐×意义中国人幸福观的演变
透视幸福人生:探寻中国式的幸福密码
五位哲学家对幸福的定义
哲学家对幸福的定义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理财观的现实意义
中庸,国人幸福之道
意义带来健康,幸福=不幸
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不快乐的人都该看看
意义感是幸福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