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与美好生活
生活美学实践与生活哲学相辅相成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生活美学实践# #生活哲学领悟#
2021年10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与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暨《道德与文明》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实践哲学论坛”在北京举行,图为会议现场。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秀伟/摄
10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与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暨《道德与文明》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实践哲学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实践哲学与美好生活”。本次论坛中,与会学者面对现实和时代问题,围绕“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同时代的实践哲学的主要问题”、“美好生活的内涵与表征”、“实践哲学与美好生活的关系问题”等议题展开探讨。
聚焦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哲学发展到今天,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其理论也不断得到扬弃和发展。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天俊在题为《实践哲学的哲学条件》的报告中表示,实践哲学如果是一个有意义的用语,它就须以作为理论的哲学为前提。他认为没有哲学的实践智慧,没有哲学的实践哲学,将失去理论力量的支持和引导,从而成为现状的脂粉。而所谓实践哲学的哲学前提,是指实践哲学所依赖并与其相对的作为哲学的哲学即作为理论的哲学。没有理论的哲学也就谈不上实践哲学。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天俊作题为《实践哲学的哲学条件》的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秀伟/摄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立群认为实践哲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其内涵已经不能用伦理学、政治哲学概括了。他指出,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伦理—政治”的实践哲学,由此派生出培根“科学—技术”的实践哲学,它们构成了实践哲学的基本范式。后世实践哲学的诸多形式都由这两种基本类型延伸和派生。他详细论述了这两种基本范式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实践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理论视域:一是,在实践知识的核心内涵上,由伦理—政治的知识到人文科学的知识;二是,在实践场域上,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实践哲学逐渐具备了普遍性和总体性的特征,实践哲学并不是形而上学理论内部的一个哲学分支,而是关于人、人类世界以及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哲学。实践哲学将逐渐演化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他试图在历史嬗变中厘定实践哲学的理论分野。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立群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秀伟/摄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黄裕生指出,伦理情怀、伦理责任本来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最原初、最基础的纽带,也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最后的温情与最后的信靠,但是,在分工与分化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分身于各种共同体之中,比如专业共同体、行业共同体、生活共同体等,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领域的共同体中,人们交换着各种功能,以至于误以为,在这里的相关联的或者利益相关的关系就是全部关系,各种功能性的共同体里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全部生活,而忘记了所有这些共同体都是以最初伦理共同体为基础,这些关系是基于承载人们相互之间的绝对责任对伦理关系。黄裕生认为,对他人的绝对责任是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基础。他阐释到,基于自由的信任,是自由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就是互相承担着生命的承诺与要求,即彼此承担着绝对的责任。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黄裕生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秀伟/摄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张文涛认为,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哲学”最根本、最基础的含义,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活动,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条生活道路,“哲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实践行动。可以说,“哲学”具有内在的“实践”含义。哲学,或热爱智慧、追求智慧,是对于哲人来说的本真意义上的“做自己的事”。
不同时代的实践哲学的主要问题
不同时代的实践哲学有着不同的问题关切,20世纪以来,从宗教层面和社会生产实践层面,劳动成为关于人的存在、发展与美好生活实现的最重要的问题。本次论坛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尤西林以“阿伦特的劳动观”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从实践哲学的思想史视角引入实践哲学在20世纪兴起的原因、意义和聚焦的问题。19世纪是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及其制度所规定的必然意识形态时代,人文科学在科学决定论思想影响下,认为必然可以有美好的生活,但是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类自身自由选择问题,实践哲学的兴起旨在反思与重建现代化的人类行为,实践哲学指向行动及其政治结构的自由目标。阿伦特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对现代人的行为模式进行区分,她批判的背景是现代社会和法西斯主义时代。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是内在目的的活动趋向,而不是外在目的的制作生产,谋生的劳动者(如奴隶的劳动)不是自由公民而被排除在自由公民之外。因此,劳动与政治活动分离是阿伦特关注的焦点,她认为,劳动问题很严重,并进而对劳动哲学进行批评。在她看来,现代人如同是奴隶制下的无意义的劳动,个人变成了原子个体,不再具有共同体意义上的政治交往。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尤西林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秀伟/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在题为《但丁政治哲学中的四座城》的报告中指出,但丁思想中有两组二元论,因而其政治哲学中有并行的四座城。善恶二元论与心物二元论,是西方思想传统中既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两种二元论。吴飞通过对但丁这四座城的分析,深化了对西方思想中两组二元论的理解。中山大学哲学系胡艾忻在题为《奥古斯丁与伦理心性化》的报告中认为,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爱”的观念决定人的所有伦理实践,善行只是衍生品,提出伦理心性化概念。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邓安庆在题为《哲学智慧的秘密:第一哲学的可行性——以黑格尔有无伦理学的争论为例》的报告中,从第一哲学是理论哲学的一个门类出发,提出关于柏拉图和黑格尔有无伦理学的问题。由此出发,他阐释了当我们证明柏拉图和黑格尔有伦理学时,这个“伦理学”显然不再是作为哲学的第二学科意义上的伦理学,而死哲学本身就是伦理学。由此,他认为,形而上学无伦理学则空,伦理学无形而上学则盲。不盲不空的哲学智慧只是在可实践性的第一哲学中才真正存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黄钰洲作题为《确定性的寻求——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善与良知”章释义》的报告,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善与良知”章节进行了阐释。他指出,黑格尔所谓真实的良知意味着个体必须要走出自身,从而获得一种制度的、伦理性的意向,黑格尔在法哲学中称政治意向是一种“主观的实体性”。他认为良知需要摆脱空虚和否定性的痛苦,以有限性的立场来寻找确定性,并达到真理。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朱会晖在题为《康德关于自由与必然的相容论是融贯的吗?》的报告中指出,康德哲学认为,前一种行为可以构成后者的根据,这种本体主义相容论为其实践哲学提供了重要前提,也引发了很多争论。朱会晖就康德相容论的国际学界争论的焦点和深度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说明渐趋成熟的康德思想实现了自身的融贯性,可以有力应对争论中的批评。本体界行为的自由与现象界行为的必然性不矛盾,通过对讨论,得出无法认识,无法真正有效认识,所以不能否认的可能性的观点,并认为有“必要”去设想人有自由意志,为道德评价赋予意义。
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科政在题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回溯论证:科斯嘉德式的重建之批判》的报告中指出,科斯嘉德认为康德《奠基》中包含一个回溯论证,表明“理性本性”是一切事物的善性或价值的来源。他对科斯嘉德式的重建进行了批判,指出此类重建在根本上有悖于康德道德哲学的精神。
2021年10月16日,“第二届实践哲学论坛”在北京举行,图为会议现场。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秀伟/摄
实践哲学如何落实到现代的美好生活
关于如何落实美好生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义天认为,把观念的实践揭示出来十分重要,人类活动主要区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人类活动的类型包括制作和实践,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与人类应对活动的德性。就第二个层面看,人类如何应对好实践活动是需要智慧的。实践哲学就是实践智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从小前提开始,即从特殊的、眼前的具体的人和东西开始,也就是说从人的知觉对象开始,人真实的状况,就是实践智慧的起点。那么情景中蕴含什么道德价值和伦理召唤?李义天指出,异质观念的发生需要倾向性把事实与目的联系起来,并通过教养、习惯塑造出来。在李义天看来,在现代社会中,一是要重思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教诲,他把出于好的实践作为基本目的,对我们追求美好生活富有启发;二是要重思时代要求,促进现代化社会的美好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人,这既要注重实践层面的问题,又要追问理论层面的问题;三是,美德伦理学的现代化,对此既要看到美德伦理学与现代对美德期待之间的张力,又要看到现代社会中美德伦理学的局限性,要拓宽实践的内涵。他强调,实践不应限于感知,实践智慧原本就是动态的伦理行为和寻求合乎适宜的行动方案。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徐长福做了题为《修齐结治平参——黑格尔伦理格局的一个中式改进版及其用途》的报告。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呈现为一个广义的伦理格局,包括个人、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世界历史等环节。通过与中国儒家思想和《管子》中的伦理格局相对勘,他构建了 “修齐结治平参”的中式改进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李涛的《实践哲学中的自然、习惯与理性——亚里士多德的品德培养机制》的报告,他主要围绕“如何培养美德和品德的问题”展开阐述,基于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品德培养机制的争论问题,他试图给出一个更完整的发展论解释,来揭示这个伦理学理论背后的潜能-运动-成全框架的形而上学基础,分析其中自然作为潜能、习惯使之成型和理性使得完善的发生机制。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以展现关乎伦理的自然美德、习惯美德与完善美德的培养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冯书生以《谎言的道德悬案及其哲学判决》为题的报告,阐述了人会面对的各类谎言,并得出结论认为,唯有真诚能与谎言相抗。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宇做了题为《悲剧、实践智慧与美好生活——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实践哲学》的报告。他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以德性为焦点,将美好生活即幸福界定为德性的实现活动。德性如何保证幸福?这一任务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着眼于对悲剧的系统论述来完成。悲剧意识就像是一座警钟,时刻提醒我们实践活动中潜伏着危险,以此来促进我们权衡利弊坚持德性,将悲剧智慧把握到的实践整体意义结合到当下情景的实践之中,便会孕育出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把握每一个具体实现活动的善,能使人一步步走向美好生活。
伦理、经济、法学、政治哲学是人之须臾不能离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基底。这些是实践哲学所涵盖的科学。本次实践哲学论坛上,与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或从理论,或从理论联系实际等层面深入探讨了不同时代的实践哲学的主要问题、美好生活的内涵以及实践哲学与美好生活的关系等问题,以期增进我们的实践智慧,用实践哲学引领,回应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秀伟整理/采写
2021年10月16日,“第二届实践哲学论坛”在北京举行,图为会议分会场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秀伟/摄
网址:实践哲学与美好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82780
相关内容
终末的哲学与美好生活食雕的美学与知行合一的哲思——“美食与生活”劳动实践课之二
实践健康的生活哲学.pptx
日常生活与实践的哲学
新实践美学的生活美学建构
食雕的美学与知行合一的哲思 ——“美食与生活”劳动实践课之二
美好生活的哲学审视
从“实践”到“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概念:规范理念与实践理性,
科学网—哲学与哲学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