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疫情:我们能否改变饮食习惯、社交方式、生活作息……
科技改变了生活方式,但也需要我们反思其对社区的影响。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引发的社会问题#
【编者按】
痛未定亦思痛,边防疫边反思。《健康上海行动》的主要编制者之一,经历过非典、H1N1、H7N9防控和汶川地震、东南亚海啸救灾,身在防控新冠肺炎工作部门的王彤撰文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阻击战,我们需要一场全民族的集体反思,需要痛下决心的改变。全文如下:
我们需要一场集体反思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只黑天鹅,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在亿万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战正从苦难走向辉煌。闻玉梅院士说:“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病毒可以把一个国家的人民打倒。”疫情的拐点终将出现,胜利的曙光一定会照亮中华大地!
当潮水退去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当疫情退去之后,留给我们的又将是什么?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付出的代价太大,我们没有理由健忘!苦难是财富,灾疫是老师,我们需要一场全民族的集体反思,需要痛未定亦思痛,需要边防疫边反思,需要痛下决心的改变!改变什么?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那些习以为常却危害至深的观念与行为。
要改变饮食习惯。十七年前的非典元凶是野味,十七年后新冠肺炎的病源仍然是野生动物。人类70%的新发传染病,来自于野生动物。有些人只知道“舌尖上的美味”,却不顾“舌尖上的危险”。“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什么都吃;四条腿的,除了桌子不吃,什么都吃。”多少贪婪、猎奇的吃法,只图一饱口腹之欲,却全然忘了病毒的风险,疾病的可怕!有些人为了显摆,虚荣心作祟去吃野味,更不可取!改变陋习、拒绝野味,不吃那些来历不明、销售渠道不正规的食物,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觉。
我们喜欢聚餐,喜欢围着一桌吃饭,这体现了东方式的人情味。在亲情、友情浓郁的时候,不要忘了为每道菜加一副公筷,为每桌餐备几个公用的勺子。
要改变社交方式。人际交往是有空间距离的,不要在排队时贴得太近,在电梯或公共交通工具内身体动作幅度要小一些,不要与人大声说话,用手机看视频时一定要戴耳机。改变聚众喧哗等不良习惯,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是一种美德。咳嗽打喷嚏时尽量避人,并用纸巾、毛巾或肘部遮掩口鼻,这不仅有利于减少飞沫传播,更体现人的文明程度。在传染病高发季节里,进入公共场所要习惯戴口罩,见面少握手或不握手。
要改变生活作息。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理念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今天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往往把熬夜、吃火锅、撸串、打游戏、叫外卖、久坐不动作为生活的常态,背离了生活规律的健康法则,在不良生活方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前,严重危害民众健康的几大慢性疾病归根到底是生活方式病,《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要把规律作息、合理膳食作为健康生活、预防疾病的“必杀技”。
运动是最好的健康保险,要把经常性有氧运动作为健康必修课,科学运动,适量运动,并做到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这对提升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质至关重要。
要改变民众心理。遇到突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出现一定的焦虑不安是难免的。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提高疫情防控的民众参与意识。但绝不可过度恐慌,恐慌的危害甚至超过疫情本身,恐惧是最厉害的病毒!不要“秒站队随便骂”,更不能信谣传谣,这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疫情防控会带来很大的干扰。当然,有关部门的信息公开和专业人员的心理干预也是很重要的。疫情面前,没有人是局外人,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贡献者。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少一些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和人群歧视,多一些互谅互让、守望相助和同舟共济。
要改变行为意识。防疫期间,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些人不配合防控工作,甚至和防控人员发生激烈肢体冲突的难堪场景。从表面上看,是一时冲动,修养不够,从骨子里讲,还是规则意识不强,缺乏对法律的敬畏。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具备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主动申报登记相关健康信息,不隐瞒,不逃避,积极配合调查,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这既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还关系到个人征信。
要改变教育理念。今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认识误区仍然大有市场,金融专业、IT专业很吃香,人文专业、医学专业受冷遇。生命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关爱健康、尊重生命是永恒的人生课程。我们要增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生命教育、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大、中、小学分阶段开设健康教育课程,而且不能是选修课。我们要用生命意识的觉醒来激发整个教育理念的变革。
要改变价值判断。商界传奇乔布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叹息,世界上最贵的“床”是病床。他自认为有一本书没有好好读,那就是健康生活之书。新冠肺炎疫情再次使我们明白,物质财富不是最重要的,不是终极追求,健康、亲情才是最弥足珍贵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是体现一个人价值的关键所在。这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浮躁心态盛行的当下,无疑是一贴清醒剂,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我们要反思、要改变的,远不止这些!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的斗争史。疫情过后,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是警醒、反思和足够的理性。不要等疾病过去了,就忘记了疾病,忘记了那些用生命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有着越挫越勇的精神,其韧性不可想象。反思要反思的,改变要改变的,从来都是智者的选择。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种经过病毒洗礼后的新生活方式正加速走来,那就是用科学素质、健康素养、文明修养和法治精神所涵养的人生态度。我们期待新时代的新生活方式!
网址:反思疫情:我们能否改变饮食习惯、社交方式、生活作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86635
相关内容
健康生活 | 后疫情下我们生活改变了什么疫情期间,我们该如何反思,改善家居环境?
健康的生活方式:7个习惯改变你的生命
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 改变饮食习惯
疫情改变日常生活习惯 公勺公筷、分餐制成热门话题
智能烹饪新时代:自动炒饭机如何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我们的工作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
疫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健康家电成业内发展趋势
如何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疫情之下改变市民出门购物习惯 “云买菜”模式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