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开发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发展指南

发布时间:2024-11-28 16:05

情绪智商对孩子的学习和社交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生活乐趣# #心理健康乐趣# #情绪智商#

  0—3岁开拓性教养指南;美国婴幼儿大脑开发专家吉尔·斯塔姆30年实践总结;精益父母都要了解的脑科学知识;注意力、亲子联结、交流能力三个简单有效的关键养育要素,助力家长轻松培养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


  孩子真正需要的很简单,就是ABC

  每天都有很多家长提问,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他们多么在乎孩子是否能有个聪慧的头脑和美好的未来:

  要不要读书给孩子听?给孩子买什么样的玩具?教孩子手语真的能提高智商吗?让保姆怎么做才能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呢?孩子两三岁,要开始学外语吗?是所有电视节目都不能让孩子看,还是有些不能看?要不要放古典音乐给孩子听?

  这些问题是近些年才引起关注的。虽然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成功成才,但是因为我们一直以为智力是遗传的,所以并不怎么关注孩子的智力,不会想到花点时间和精力做点什么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直到近些年我们的观念才有所改变。以前人们认为孩子的智力潜能是先天注定的,但现在我们知道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

  新技术的出现,使我们能亲眼“看到”人脑内部是如何运行的。通过实际观察,医学界发现,大部分人的大脑功能都是在出生后逐步发育完全的,在婴幼儿早期的经历体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将来的学习能力。

  每个在新世纪出生的孩子,无论是先天缺陷儿还是哈佛神童,都应该有懂得孩子大脑发育基本规律的父母。掌握大脑发展规律,是掌握一切育儿知识的基础,包括身体发育、社交情感发展、语言发展等。父母从一开始就关注孩子的大脑发育状况,会对孩子将来的学业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书能帮你走出对早期大脑发育的认识误区,揭开事实真相,介绍简单有效的方法,培养孩子聪慧卓越的大脑。

  首先,警惕夸大宣传

  我们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时常有关于婴幼儿大脑的科学研究新发现。前沿神经科学研究挑战着一些旧观念,同时让一些不起眼的想法显得更突出、更重要。对婴幼儿心智发展的研究不再仅仅依靠行为观察或对损伤脑组织的研究。关于大脑如何发展,我们现在有了明显确凿的证据。对于这些新发现,连科学家都感到惊讶,特别是发现大脑竟然这么早就开始获取知识信息,比以前预想的早多了。

  不幸的是,虽然这些新发现慢慢地传到了孩子家长的耳朵里,但是正确的实际应用却没有跟上。在媒体新闻中随处可见关于大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头条消息。也许你在自己喜欢的早间新闻节目中看到了缺少母爱的罗马尼亚孤儿院孤儿,或者注意到妈妈们在网络群聊组里讨论音乐与智商的关系。《时代》和《新闻周刊》都有关于婴幼儿大脑的专栏故事。家长们都见过母婴店里一堆一堆的产品,包装或产品目录上写着“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大脑潜能”“好玩、益智”等字样。教育娱乐一体,简称“教娱”(Edu-tainment)。“教娱”已成为一个产值达6亿美元的大产业,其中1亿多美元用于开发生产专供婴幼儿“智力发展”的视频和光盘。

  问题是,标题名称和广告宣传误导性很强。我们目前为孩子做的很多事情,实际上并不能收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一方面,我们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也不一定知道这样做有什么用,只知道很多家庭在这方面花了很多钱和精力。而另一方面,有些活动有明显的效果,十分必要,但家长们却忽视了,错过了,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活动的重要性。

  对于这股智力开发的热潮,我看到许多不同的反应。有很多家长急于跟上最新的健脑益智风潮,并为此焦虑不安,也有同样多的家长对“大脑科学”“婴儿大脑开发”之类的说法不以为然,不屑一顾。还有些家长仍然认为“都是基因决定的”,怎么跟孩子互动没多大关系。经常有人问我:“关键是要上个好的幼儿园、学前班吧?”这样的问题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看法:认知学习要到孩子上学的时候才开始。

  不论家长是低估还是高估大脑发展的重要性,或者居于两者之间,他们内心都有一种普遍的焦虑:“我做得够不够?对不对?孩子落后了怎么办?斯塔姆博士,您说我该怎么做?”

  找到准确、现实的答案对于家长们来说出奇的难。儿科医师在提供喂食、睡眠、安全等方面的建议之外,没时间再给你提供智力发展方面的建议。育儿指南之类的书不会重点讲大脑科学知识,甚至根本就不涉及这个问题。虽然你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孩子成长发展的阶段表,但这些内容强调的是孩子的身心变化,并不论及影响孩子身心成长的环境氛围。新闻报道很难有时间、版面解释实验研究,更不可能解读研究成果,提供可操作的实际建议,并帮你决定如何花时间、精力、金钱在孩子身上。虽然育儿方法和建议各式各样,无穷无尽,但是像“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必要的解释却很少见。你在那些“益智”小玩具和音乐灯光坐便器上读到的产品说明,是广告公司为了吸引眼球而设计的广告词,并不是理解大脑功能的神经科学家写的。

  大脑真相: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本书把神经科学从实验室搬到育婴房,能解答你的一些困惑,缓解你的一些担忧。我将解释科学家们如何发现了关于婴幼儿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应如何应用这些科学知识,改变我们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方式。

  科学告诉我们:

  1。孩子真正需要的比你想象的更简单。

  2。要及早地满足孩子的简单需求,而且要有更好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3。本书的建议完全在每位家长的能力范围之内,无论你的家庭条件怎么样。

  4。事实上,这些建议就像学ABC一样简单。培养聪慧快乐的孩子的三大基石就是ABC:注意力(attention)、亲子联结(bonding)、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以上4点。

  孩子真正需要的比你想象的更简单

  有些父母把大脑科学的新证据解读为,只要你的育儿方法对了,照着做下去,孩子就能成为天才。这根本不是对科学发现的正确理解。科学数据并不支持孩子6个月大就看益智教育片,12个月大就玩儿童软件,两岁就学外语。事实完全相反,对于很小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成功不是靠“学业”,而是看孩子是否喜欢保姆,看他听过多少睡前故事,看你作为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只顾玩手机、看电视。没错,逗孩子玩比给孩子放幼教片更重要!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活动,锻炼婴幼儿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延长其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促使孩子与人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结,更好地与人交流互动—这些对孩子将来的成功都很重要。很有可能你现在就已经这么做了。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我的一些建议简单至极,但是不要认为简单的东西就不重要!事实上,在神经科学领域很多最简单的事实为大脑健康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本书所有信息都根植于大脑科学的现有研究成果。

  我想让你认识到,科学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很简单,你完全做得到,而且能产生极好的效果,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

  要及早地满足孩子的简单需求,而且要有更好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简单的事情至关重要,持续的关爱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孩子不需要识字卡,在人生的前3年,他们需要的是从充满爱意的家庭中获得持续优质的看护,这样才能在幼儿园及以后的学习中脱颖而出。这听起来好像太简单、太普通了,跟成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事实确实如此。某些生理的器质性变化直接源自这样一些基本要素:谁带孩子,带孩子的人文化素质、知识水平怎么样,孩子日复一日的生活规律怎么样,等等。没有充满安全感与关爱的良好基础,日后的课堂学习就很困难。

  以前,父母们最早也要从幼儿园开始,才会着重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到了20世纪60年代,像“开端计划”这样的早期干预项目获得了成功,导致了从4岁开始学前教育的热潮,但是考试成绩差仍然是公立中小学的一大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表现这么差,不适应学校教育?是不是他们天生迟钝,智商低?是因为管教缺失,还是因为家庭贫困?研究者们越来越感觉到,“学前阶段”之前的那个阶段更为关键。

  适应学校教育,不是说已经学会了学校教的内容,不是说3岁能背字母表,4岁能从1数到100,5岁熟悉字母“A”的4个发音。家长们经常花很大的精力,让孩子获得这些技能,孩子没学会,就忧心忡忡;学会了,就引以为荣。但是现实是,这些东西孩子以后一定能在课堂上学会,提前学会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适应学校教育”指的是,在来到幼儿园开始课堂教育时,孩子有一个准备充分的大脑健康、活跃、得到滋养、敏于观察、善于学习的大脑。

网址:如何科学开发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发展指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02508

相关内容

“智商”+“情商”+“睡商”=完美人生的公式
如何造就高情商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机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关于农商银行如何发力金融科技创新的思考
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健康发展
商超AI智能产品精选指南:前沿科技亮点与实用功能解析
脑外科医生的「大脑使用攻略」:坚持这么做, 孩子真的会变聪明
儿童美术教育如何更好的促进孩子大脑发育
美国券商排名与比较【2024】12大美国券商推荐 • 美国生活指南
孩子上学留下的旧书如何处理? | 从废品换钱中发现的商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