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4-11-29 21:35

《生活的艺术与智慧》——林语堂的现代生活哲学解读 #生活知识# #家居生活# #居家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书籍#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言。
     老A追中文系女研究生未果,女生送他一本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 奈何老A博士,纯正理科男一枚,无文学细胞;现在他把这本《生活的艺术》转送给我,希望我读完后帮他写篇读后感,不知七夕之夜可否挽回中文系女孩芳心,遂成此文。————题记
。。。。。。。。。。。。。。。。。。。。。。。。。。。。。。。。。。。。。。。。。。。
    人应当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海德格尔
    喜爱叼烟斗的民国先生林语堂,学贯中西,英文写作《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等,在西方享有比国内更大的声誉。当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差点抢了莫言的头彩。在《苏东坡传》里,他十分推崇东坡的守正不阿,放任不羁,隐逸旷达。现在看完《生活的艺术》,更深的知道,他为何喜爱东坡兄到为他著书立传的地步,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句句不离悠闲享受。我便以悠闲为切入点聊开去。
    中国人之爱悠闲,源远流长,一脉而承。
    民国文人中继承了自由旷达,陶情闲适一脉的代表便是林语堂了。他和8世纪的白居易、11世纪的苏东坡、16、17世纪的屠赤水、袁中郎、、李笠翁、,金圣叹,张潮交上了朋友,和伟大人物的无名祖宗成为了同志,拜庄子和陶渊明当了老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闲人是庄子。第二个要数陶渊明。但真正明诏大号来标榜闲,鼓吹闲的,是白居易。一部白氏文集,处处皆闲:
    自随意如何?闲官在闲地。 (《咏怀》)
    渐老渐谙闲气味,终身不拟作忙人。(《闲意》)
    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
    回头看清静无为,逍遥避世的庄子祖宗。《庄子•刻意》云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 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所以当楚王请他去做官,庄子便对使者说,你们是愿意做供奉在庙堂上留骨而贵的神鬼呢,还是愿意做一只曳尾涂中自由自在的龟?
    五斗先生陶渊明爱好人生,悠然自得。他在《归去来辞》那首赋里就可以看出一种造成和谐生活的情感和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我个人特别喜爱的东坡兄在他的抒情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便写了“闲人”的心境与情趣,极富感染力。引录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笔调清新淡雅,景象明净澄澈,极具诗情画意,细品韵流其间,神余篇外。多美,多好,多悠闲,多享受!
    其它名人略过,十七世纪中叶的清代学者张潮的《幽梦影》,将悠闲享受拓展到方方面面。“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花不可见其落,月不可见其沉,美人不可见其夭。种花须见其开,待月须见其满,著作须见其成,美人须见其畅适;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掉书袋便到此为止,文章也赶紧收尾,越写越长,我已经错过了午饭,午睡,别又错过了晚饭。
    享受悠闲并非只是有闲,有钱人士的专利特权。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闲者便是主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们在满足我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后,还有一个心灵需要喂养,就该全力充实我们的灵魂,渴求美,追寻美。见多身边各式成人,日夜颠倒劳碌,为赚钱疲于奔命,身心扑出外界,忽略家庭建设和维护,缺乏对个体内在价值的开发和关注。我想起古龙笔下的花满楼,他是一个瞎子,他却问出了你有没有听见过雪花飘落在屋顶上的声音?你能不能感觉到花蕾在春风里慢慢开放时那种美妙的生命力?你知不知道秋风中常常都带着种从远山上传过来的木叶清香?多么会享受生活的一个瞎子,而许多眼神明亮的正常的人则对雪后腊梅,空谷幽兰的美熟视无睹。
    相比林语堂,我更喜欢民国的另一位大师,顾随先生。先生一反文弱书生之常态,在《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中他一再提及壮美,雄伟,力。讲究生活的努力与挣扎。看他写的字,各个掷地有声“要做事,便当努力做事,愤慨是无用的,有理说理,有力办事,何必愤慨?见落花而哭,于花何补?于人何益?”,“要泛出一种力来,‘芳舟之草何青青’,‘池塘生春草’,自自然然,一种生意,有力而非勉强”“吾人追求知识,研究学问,有思想,有感情即为充实,自己使自己不至于空虚,一个人对什么都没兴趣,便是对什么都感到失去意义,便没有力量,真的淡泊,像无血肉的幽灵。我们要热衷的做一个人,要抓住些东西才能活下去”
    关于顾随和他的学生叶嘉莹院士,还有很多值得说下去,他们的文字中透着一种生的力量和人世间的大美,幽美与雅致。“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中的意象可以代表顾随其大气沉重。但是我的两个眼皮已经打鸡皮疙瘩了,困极了,得赶紧写完睡觉,便不一一展开了。
    我将林语堂和顾随的照片摆在一起,和上文所写,便有林语堂代表悠闲享受,顾随代表努力奋斗的印象。断然不是这样的,努力与悠闲是互相交织,循环一体的;如同工作和休息是人的眼睑和眼睛一样,缺一不可。林语堂早年在厦大执教时,晚年创办南洋大学时等许多时候都努力奋斗过;顾随更是强调诗人要养成悠闲之能力,无论激昂,慷慨,愤怒,要保持精神的有闲,欣赏的态度。
    大师们的影子已经远去,我们凡夫俗子又怎样在风雅的“闲适”和残酷的“现实”中平衡折冲呢?
    假如父母生病需要钱,而我们无能为力怎办?
    假如女友婚龄已到,我们无力给她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怎办?
    假如好哥们遇到困难需要我们帮忙,我们爱莫能助怎办?
    当然要超脱,要有闲情,高雅;但这些是要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前提下。自由和平静需要先付出代价,所以我们在青年时代要努力奋斗,挣扎,从不懈怠,获得良好的经济基础,便可以悠闲,两者调和才能获得人生的冠冕。我们须养成在任何匆忙境界中皆能有闲,有余裕,孔子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匆忙之间;颠沛,艰难之中,必于是,心仍在此也。
    “闲”也意味着放弃,放弃那些不该有的贪婪和欲望。我们不要装腔作势的派对。不要用以麻醉的工作和关系。见多物质精益求精,精神苍白贫瘠。努力工作,用薪水贷款,买大房子住,买好车开。信奉形式和虚荣的价值观,疲于奔命的恶性循环,生生不息。我们只要解决好基础问题,然后就该断然投奔悠闲风雅的生活与自然。
     赛珍珠谈到中国之美说到:“倘若一定要我找出中国之美的瑕疵来,我只能说它太隐逸,太高雅了”千百年来,多少个我们只能默默地降生,又默默地死去,对那种妙不可言,令人倾倒的美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我们要培养“闲”的能力去追寻它们。
     悠闲似孤云自得,慎微如处子行步;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的情操不失信仰。
。。。。。。。。。。。。。。。。。。。。。。。。。。。。。。。。。。。。。。。。。。。
     老A同学,七夕之夜,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无以为赠,聊馈此文————后记

网址: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16531

相关内容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及其他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坛读书会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PDF版本电子书
林语堂 | 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想要生活快乐,不妨读读林语堂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与快乐的秘诀
《生活的艺术》书评:走近林语堂,活出人生的赢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