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可健身
2011-11-15 14:18:58
来源: 健康忠告
文 曲黎敏
1.行走坐卧皆导引
一提起锻炼,很多人立刻会想到健身房,觉得既花时间又花钱。其实,我们不必把运动当成一种负担,健身并不一定要抽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它可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比如,在等公交车时,在超市买东西排队结款时,坐在办公桌前……我们都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导引动作,达到养生锻炼的目的。
东晋医药学家葛洪说:“行走坐卧皆导引。”一语道破了养生的真谛。武术家的行话是“拳打卧牛之地”,就是一头卧牛的地方就可以练出花样来。生活处处可健身,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比如,“五趾上昂”这个动作,我们随时都可以练习。所谓“五趾上昂”,就是脚掌不动,立五个脚趾,让它们都往上翘。我们在办公桌前、在看电脑时、看电视时、开会时,都可以做,既不耽误时间,又能锻炼身体。因为大脚趾走脾经肝经,二脚趾、三脚趾走肝经胃经,四脚趾走胆经,小脚趾走膀胱经,脚趾既是阴经的起点,又是阳经的终点,经常活动脚趾,可聪耳宁神,舒筋活络,还能强健腰脊。
“健身生活化”是我一再强调的理念,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是非常有趣的。比如,人和人见面时的礼仪是什么?
现代人都是握手,见面先握手,再寒暄谈事。要我说,握手这种礼仪就不好,容易传染疾病,现在正流行甲H1N1、病毒性传染,所以总说要勤洗手,因为我们的手到处乱摸,容易沾染病毒。
那么,古代人见面时的礼仪是什么?“抱拳”,我们不要小瞧了这个动作,它背后有很多道理。
抱拳为左手攥拳,右手四指平伸,大拇指微屈,搭于左拳之上。
四指平伸的意思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我们常会一攥拳,竖起大拇指,来指代“我”这个概念。从医理上讲,大拇指走肺经,“肺主一身之气”,竖起大拇指就隐含了自己有气势、了不起的意思。可是,在抱拳中,大拇指是微屈的,这就表达了“我不做老大”这层含义。
所以说,抱拳这个动作就表达出中国人谦恭的态度:首先,我拿你当兄弟;其次,我不跟你称老大;最后,我不出拳,拳头放在里面。这就叫“先礼后兵”,我首先要做的是礼貌第一,不出拳;我的拳头虽然藏在里面,但也时刻准备着,你别算计我、欺负我,你要敢欺负我,我再出拳,再跟你不客气。
抱拳这个动作不仅仅是一种礼仪,从中医的思路上来说,也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抱拳,即双手抱于胸前,也就是收于膻中穴处,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起到收心的作用。
我们知道出家人见面都要双掌合十。双掌合十就是两个掌心的劳宫穴相对,放于胸前,掌根对着两乳正中线的膻中穴。膻中穴为心包经上的大穴。双掌合十也好,抱拳也好,都旨在收心,同时又表示恭敬。它们都属于小导引。现在常说恢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觉得抱拳这个礼仪就是精华,既礼貌,又得体,还能健身养生,多好啊!
还有鞠躬这个动作。鞠躬是什么意思呢?头为诸阳之会,弯腰低头,其实就是把阳气降下来。弯腰低头还有点像婴儿在母腹里面的样子,它似乎在暗示:我对你的态度像一个“婴儿”,即我对你不设防,我对你非常恭敬。
人的阳气不能总在上面,要经常降一降。我们天天见面都鞠个躬的话,也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同时,弯腰也能活动人体背部的很多经脉。日本人至今还有见面鞠躬的传统,我们老笑话人家,觉得人家挺傻的,但事实是,日本人得颈椎疾病和腰背部疾病的人比咱们少得多。
2.调息—升降开合、按摩脏腑
人一生的呼吸包括腹式呼吸和肺部呼吸。婴儿在母腹中采用腹式呼吸,他靠脐带从母亲那里得到营养;人出生后在脐带剪断的那一瞬间,告别了腹式呼吸,开始了后天的肺部呼吸。所以说,小孩子的出生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过程,因为这是呼吸转换的过程。过去的接生婆都知道,小孩子出生时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不哭,所以都是在剪完脐带后在小孩子的屁股上拍一巴掌,小孩儿哇哇一哭,全家就放心了。
在五脏与五声的对应关系中,肺对应的就是哭声,所以肺主悲。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那种动不动就爱哭、爱掉眼泪,特别爱抱怨的女孩儿,大多就属于肺气虚弱的人。另外,小孩儿没事在那哇哇地哭,多是在那锻炼肺呢,我们不要孩子一哭就赶紧去抱、去哄,要观察一下,只要不是掉眼泪的哭,说明他不是饿了,哭会儿对身体有利。从小就锻炼好了肺,一辈子都受益。
有数据表明,肺活量大的人寿命相对长。中国养生学自古就认识到了人呼吸的重要性,所以把“调息”作为体育健身的要点。
调息在传统健身术的“六字诀”中表现得最深刻。六字诀就是通过发六种不同的声音来调节五脏,锻炼身体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调息的“息”字是什么意思?
“息”字的上面是自己的“自”,“自”代表“鼻子”,甲骨文里就是人鼻子的样子。“息”字下面是个“心”字。所以,“息”表达的就是鼻子和心之间的一个交通的过程。
一呼一吸为一息,它代表两个动作,一个是呼,一个是吸,两个连贯的动作加起来才称之为“息”。
调息的核心点其实就八个字:升降开合,按摩脏腑。
传统健身功法的动作中,有升,有降,有开,有合,它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锻炼方式。比如易筋经的“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一势,两只手在上,膈肌向下,增大膈肌的运动,重点在通畅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个动作,一只手在升,另一只手就是在降;“左右开弓似射雕”这一势则是一只手在开,另一只手在合。
中医讲,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就在于气的运动,因此所有的动作,无论是升、是降,是开、是合,处处都有气机的问题。而呼吸作为一个最易被观察到的调整气机的手段,也有着升降、开合、阴阳的属性。吸为阳,呼为阴。存气闭息可以祛寒;呼出浊气可以清热。呼吸与动作配合的基本原则就是:起吸呼落,开吸合呼。重点在于守息。
升降开合是为了按摩脏腑。
五脏在上,都在肋骨围成的胸腔内;六腑在下,在胸腔之下。
五脏被肋骨挡住了,所以通常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到五脏。拿临床上突然心脏停止跳动了的病人来说,西医急救会用电击。只有用电击那么大的力量才能刺激到心脏。
那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怎样做才能刺激、锻炼五脏呢?中国古人非常聪明,他们发明了通过调息、通过按摩六腑来间接按摩五脏的方法。
人的脏和腑是表里关系。五脏为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因为六腑总在不断地运化,它主动。我们只要动了阳,阴就会跟着动起来。
从中医上讲,平时要想保养心,就可以去按摩小肠,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肺的问题呢?我们可以去按摩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脾我们碰不到,我们可以去动胃。所以,没事的时候多揉腹很有好处,等于间接按摩了五脏。传统健身术中有很多动作都是在活动腹部的,比如五禽戏中的“熊运”就是在动腹,把人体的气机上下带动起来。
说简单点,调息就是在一呼一吸之间,让我们的肚子或收紧或膨胀,靠腹部的运动来调整五脏的生存环境。
腹式呼吸对脏腑下垂症、脱肛、痔疮等病都有好处。每天练练传统健身术,可在提肛、收腹之中,让脏腑变得强劲有力,达到防病祛病的效果。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