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性乐观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老年人心理健康#
气质性乐观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through Dispositional Optimism
1. 引言
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DFM)强调心理健康应该是消极心理健康的消失和积极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相结合的完整状态[1]。心理健康是遗传、环境和个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个性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人格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重点。自尊、尽责性、外向性、情绪稳定性、气质性乐观[2] [3]等人格因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因子。其中气质性乐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受到众多研究者关注[4] [5]。气质性乐观被定义为一种普遍的期望,认为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会有好事而不是坏事发生[6]。
研究发现气质性乐观显著负向预测抑郁[7]、焦虑[8]、孤独感水平[9],压力[10]等消极心理健康;正向预测由清晰的思维(clear thinking)、放松(relaxation)、积极的思考(positive thinking)、良好的沟通技巧(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和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组成的幸福感[11],以及生活满意度[7],自我效能感[12],个人成长、积极的人际关系[13]等积极心理健康。另外,气质性乐观对经历过创伤的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比如,气质性乐观的心脏病患者更少受到负面情绪和社交隔离的影响[14];灾前乐观程度越高,地震后出现抑郁症状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几率越低[15]。由于气质性乐观对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其如何促进心理健康,即其产生作用的机制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一般认为存在以下四种机制:第一:直接的行为机制;第二: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第三:认知过程;第四:良好的情绪机制[16]。
2. 气质性乐观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
第一,直接的行为机制,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气质性乐观个体通过两种行为模式促进心理健康,第一种是从事促进健康的行为,避免损害健康的行为;第二种是根据压力源的可控性选择灵活的应对方式以促进或保持心理健康。根据动机的期望价值模型(expectancy-value model)乐观主义者通常被描述为接近或参与应对者[16]。气质性乐观者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来促进健康,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他们不太可能吸烟,更有可能遵循健康的饮食,并且更有可能改善饮食,限制某些食物(如咖啡、糖和脂肪)的消费、控制体重、定期去看医生进行检查等[17];他们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18];他们食用更多的新鲜蔬菜、沙拉、水果、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及牛奶[19]。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与运动被证明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者将压力应对方式分类两类:问题中心应对策略(problem-focused coping)和情绪中心应对策略(emotion-focused coping) [20],问题中心应对旨在针对压力源采取行动,以减弱其影响,如针对压力源进行战斗或逃跑移除压力源或协商寻求战斗或者逃跑的机会对抗压力源;情绪中心应对旨在缓解焦虑、无助等痛苦情绪,如接受现实或者回避、忽略、转移注意或进行认知重评。由于坚信生活中会有好事发生,乐观的人认为,只要有周密的计划、辛勤的努力、合适的工具、科学和技术辅助,就很少有做不成的事情;并且乐观的人相信,自然灾害、疾病、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甚至战争都是可以解决的;乐观使人坚信,努力就会成功[21],因此,乐观的人在困难面前会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不断调整自我状态和应对方式继续奋斗以保证目标的实现[16]。他们会更多的选择消除、减少或控制压力源的应对方式,较少选择忽视、逃避或远离压力源的应对方式[22],如,气质性乐观的低收入肺癌患者虽然无法准确感知肺癌风险,但是与悲观的个体相比他们仍然更愿意接受以及配合治疗[23]。当然这种直面问题的问题中心应对策略有时可能无法发挥作用,比如,面对无法治愈的慢性疼痛时,气质性乐观者会采取注意转移[24]、接受[25]等策略来进行应对。意味着气质性乐观者会根据压力源的可控性来选择恰当的应对策略。当压力源可控时,采取问题中心应对或忍受、忽略、回避等低级的情绪中心应对策略,当压力源不可控时,采取问题中心应对以及高级的情绪中心应对策略(认知重评等)。总之,气质性乐观个体在应对可控压力源(如学业)时更注重问题,在应对不可控压力源(如创伤)时更注重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顽强的目标追求和灵活的目标调整可能是气质性乐观者在应对压力时重要的内在品质。有研究发现气质性乐观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坚持不懈[26]。而这种坚持不懈与个体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乐观程度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27],并且能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28],意味着越乐观的个体在遇到问题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有信心,乐观作为个体应对困难时的内部资源,无疑会影响个体解决问题的动机。这表明应对压力时乐观的效果是由于乐观个体在处理任务时具有更大的坚韧和努力[29],而这种坚韧和努力与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当然有的时候持续的目标追求不一定能成功应对压力,特别是在面对不可控的压力源(如,家人患上阿尔兹海默症)时坚持并努力解决问题不一定能成功,这时灵活的目标调整就显得更为重要。研究发现,与低乐观的个体相比,更乐观的个体倾向于更顽强地追求目标,并且更倾向于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调整目标,而灵活的目标调整与增加个体整体幸福感和减少焦虑和抑郁有关[30]。
直接的行为机制是促进心理健康最有效的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损害健康的行为,如抽烟、喝酒、熬夜等,转而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有规律的作息等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另外,糟糕、痛苦、挫折和困难与幸福快乐一样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引起痛苦的事件难免会发生,这时可以根据引起压力的事件的可控性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当压力源可控时,比如考试等采用问题中心的应对方式最为有效;当压力源不可控时,比如面对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自然灾害,家人或者自己身患慢性疾病等压力时,采取问题中心应对和情绪中心应对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总之,气质性乐观者似乎通过避免不健康行为进行更健康的行为来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另外,气质性乐观者根据压力源的可控性选择恰当的应对策略,并在应对过程中根据目标需要选择顽强坚持或者灵活调整目标。未来研究可继续关注,除压力源的可控性外,什么因素还会影响气质性乐观者顽强地目标追求和灵活的目标调整。
第二,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研究发现,气质性乐观者通常对自己有更高的评价[31],积极评价自己的个体也会积极评价他人,从而受到更多他人的喜欢[32],因此气质性乐观者有更广泛地社交网络,意味着他们的社交对象涉及非亲属关系、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教育水平的群体[33]。这种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情绪表达对象以及更多角度的社会支持,而情绪表达和社会支持被证明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气质性乐观者会主动寻求更多社会支持[22],并且,乐观个体对来自伴侣的社会支持有更好的觉察,这种对社会支持的觉察可以缓冲压力的消极影响[5]。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包括关爱接纳和安慰,以及身体安慰包括拥抱、轻触和握手等有利于缓解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来自于他人的信息支持包括提供信息和建议,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问题和困难,增强个体问题解决的能力,当问题得到解决,个体的消极情绪将得到缓解;来自于他人的评估支持,个体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估和反馈中获得信心和自我肯定感,从而提升心理健康和抗压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以获得多角度的社会支持。有研究者认为,对社会支持的感知而不是社会支持的数量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信任他人,培养觉察他人给予的社会支持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个体的社会支持感知能力从而促进心理心理健康。
第三,认知过程。气质性乐观个体的认知方式,即对自己和世界的信念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健康或者健康行为。研究发现,与悲观者相比,气质性乐观者看到的麻烦更少,压力更小[34]。另外,气质性乐观者更多会采取认知重评的方式来看待压力事件,比如乐观个体通过认知重评和接受来减少抑郁和提升生活满意度[35]。当然,生活中有些压力事件是不可控的,比如,经历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带来创伤,但也可能可以促进积极变化的发生,即创伤后成长。一项研究以患有乳腺癌、至少两个月前接受过手术、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的女性为对象,使用生活取向测试修订版(LOT-R)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性格乐观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乐观程度较高的患者更有可能经历更高的创伤后成长,因为他们倾向于积极地解释创伤经历并使用适应性应对策略[36]。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所创建的情绪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认为个体的痛苦情绪和不良行为结果(C),不是由刺激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即信念(B)引起的,消极的信念容易引发情绪痛苦,积极的信念缓解情绪痛苦。目前基于该理论的认知行为疗法主要被用于治疗个体的消极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经历压力事件后遭受情绪痛苦的大多数个体并非都会表现出消极心理健康,但情绪ABC理论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遇到压力事件时,从多个角度解释该事件,有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第四,良好的情绪机制,气质性乐观者通常倾向于表达情绪,并且其情绪表达促进了创伤恢复[37]。日常生活中,乐观的个体更倾向于经历和表达积极情绪,如喜悦、希望、满足感等,这些积极情绪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促进情绪的稳定和愉悦感。另外,气质性乐观者也倾向于表露消极情绪感受。一项以2349名成年人为对象进行持续八天的每日日记研究发现,在控制人口统计因素、主观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地位之后,乐观主义显著减弱日常压力源暴露和消极情绪反应之间的关联,说明气质性乐观者使用日记进行情绪表露有助于缓解消极情绪感受[38]。
公开谈论等表露方式同样有助于消极情绪的缓解。一项研究发现,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乐观者比悲观者更乐观地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为康复设定目标,他们也较少关注这段经历的消极方面——痛苦和症状,手术结束后,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更有可能报告他们在寻求有关未来几个月内将被要求做什么,而且他们不会压抑自己对症状的看法。即,他们不否认问题的存在,并且会公开谈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且积极应对,该研究结果显示,乐观程度与患者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39]。
气质性乐观似乎总是伴随着积极情绪体验或者更少的消极情绪反应,如,研究发现气质性乐观与心脏病患者的积极情绪水平呈正相关[40],并且乐观有助于改善中风患者的躯体功能和抑郁症状[41]。另一项研究以自传体回忆任务诱发个体的愤怒和悲伤情绪,以测量乐观和悲观与个体心血管反应的关系,结果显示气质性乐观与悲伤情绪诱发产生的心血管收缩压和心率呈负相关[42]。说明乐观者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带来的不好的影响。那么是否意味着气质性乐观个体在面对疾病等压力源时感受不到疼痛?一项研究发现,气质性乐观个体对疼痛同样敏感,但是他们能更好地忍受急性压力性疼痛[43],说明他们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出更好的情绪反应。
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积极情绪的“拓展与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体验可以拓展个体的积极思维,并建构持久的个人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技能、健康等;智力资源:知识、认知能力等;人际资源:社会支持网络和心理资源:心理韧性、复原力、抗逆力等),积极思维和个人资源给个体带来适应性益处,同时这种适应性发展会进一步使个体在未来体验到积极情绪,形成循环[44]便于个体更好的适应环境。
总之,气质性乐观者倾向于表露情绪,无论是写日记还是公开谈论,表露都有利于缓解消极情绪感受促进心理健康,因此,日常生活中尝试表露情绪,包括积极和消极情绪都利于促进心理健康。另外,气质性乐观者对逆境的情绪反应更好(更少的痛苦和更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更好的情绪反应无疑对维护其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当引发消极情绪的事件发生时不对事件进行糟糕至极的解读,以良好的情绪反应应对逆境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3. 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现有研究梳理发现气质性乐观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直接的行为机制;良好的人际关系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认知过程和良好的情绪机制。气质性乐观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但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培养乐观来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另外,促进心理健康除寻找变得更乐观的途径外,也可以向气质性乐观者学习,借用他们保持心理健康的机制来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比如从事更健康行为避免损害健康的行为,学会提升自我效能感,培养坚韧地追求目标的品质,并学会根据实际情境需求灵活调整目标,学会根据压力源的可控性选择恰当的应对策略应对压力;也可以主动交际,学会感恩,尝试领悟身边的社会支持以获得更多保持心理健康的资源;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进行积极地思考,多使用认知重评等高级策略来看待困难和问题以缓解消极情绪;最后,可以使用写日记、公开谈论等方式来表露消极情绪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目前关于气质性乐观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的研究结果大多来自横断研究,未来可以深化研究视角,采用纵向追踪的方式探讨人生不同阶段气质性乐观个体是否采用不同的方式维护心理健康;已有研究证明气质性乐观与顽强的目标追求和灵活的目标调整密切相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气质性乐观与其他积极心理品质(如韧性、希望)之间的关系,明确韧性和希望等在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网址:气质性乐观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97561
相关内容
促进心理健康的办法 促进心理健康的误区说明乐观的心理机制及其培育
科普|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培养乐观心态的策略.pptx
女性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的方法.pptx
5 种促进心理健康的策略
创设良好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中国行动丨05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关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认识生活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