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的书
深度阅读:一本书的多重解读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方式分享# #读书感悟分享#
□ 张波
古人说,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我个人体会,回首往事,情思如细雨淋淋,飘飘洒洒,这是真的。但书籍重读,胸中未必潮起云涌,这要看读的是什么书。
那些大书,真正的经典,是需要一读再读的。如老庄,如孔孟。它们就像一座座巍峨的高山,你穷其一生,也走不遍它的峰岭沟壑,你只能仰望着主峰,赞叹它亘古的雄浑浩大。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它们就像结晶的蜂蜜,你读一遍,只是舔舐了一口,就感到满口的甜蜜与花香。若想完全消化它,你需要继续舔下去,不断尝试。这样的书才是每次阅读都让你心潮澎湃的好书吧?
年轻时读书,如金圣叹所言“胆未坚刚”,理解力差,记忆力强。中年以后,反了过来。我读书有时候做笔记,喜欢的段落、句子,主要的观点、结论,自己的感想、体味,都可一记。翻读书笔记,算不算重读此书?那是常常能引起胸中波澜的。我读《菜根谭》《幽梦影》,读叔本华《人生智慧录》、爱默生《生活哲思录》、奥勒留《沉思录》等,笔记帮忙加深了理解记忆,方便了回顾精髓。
我等普通人读书,不像学者搞研究,有些书要一遍遍去啃去条分缕析。我多数时候是全凭兴致,看着顺眼的书,也许会看第二遍。不顺眼的先放一边,不会因为功利目的去硬读。有些书,我觉得没必要正襟危坐去通读,可以茶余饭后,床头树下,顺手翻看,这样效果更好。人的记忆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刺激几次,就成了长时记忆。随手翻看,学而时习之,有助于增强对书中内容的认知和消化。古人的许多杂书,都适宜这样看,特别是明清的笔记与志怪。
因为写作需要,我会重读一些小说。带着学习的目的读小说,有时会顾此失彼。你对语言感兴趣,可能遗漏情节的铺展。你太专心作品的寓意,可能又忽略了作者叙述上的特点。每个人的专注力都不一样,一个人的心智成熟也分阶段。读小说,我属于那种阅读慢、注重细枝末节的类型。年轻时读《红楼梦》很专心,记忆力也好,慢慢读完,用了很长时间。之后的数十年里,我每拿起它,从任何地方都能读下去。它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这样的小说,不是很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年轻时认真读过。那是个春节,我从外地回家探望父母,当时电视还未普及,也没有什么娱乐,没事就捧着书在火炉边读得津津有味。那时自己还质疑过,这样的沉浸值不值得?现在看来,福楼拜的严谨细腻,是写作者要培养的气质、要修炼的功夫,而此书恰恰潜藏着这方面的宝藏。过去多年,重读该书,还是那么动人心魄。李健吾的翻译本语言节奏感很强,典雅、隽永。
而有些书,重读会发现没有初读那么好。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初读被它奇妙的构思和隐喻吸引,可读第二遍,就感觉到了主题的纤细单薄。前年读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觉得是近两年读过最好的小说,去年重读,却没有初读时的激动。人物刻画、心理描述较见功力,但隔着翻译这道墙,还是感到了部分章节下笔行文的仓促,没有福楼拜的精雕细琢。尽管这样,作者在二十几岁写出如此小说,也是俊才无疑。
不懂外语,只看翻译的外国作品,我们往往被译者牵着鼻子走。译本的差异很大,两种翻译中同一个段落甚至可能大相径庭。有部名著,我看了两个译本,内容的表述、句式,完全不一样。书中有种水果,一人译作菠萝,一人译作柠檬。看不同的翻译本,是初读,还是重读呢?它离读原著的差距又有多远?
有朋友说,近期在重读“三言”,感触很深,和年轻时读的认识不一样。年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现在重读,只觉书中世间百态包罗万象,人物刻画丝丝入扣,作者实在是天才、通才。我也是年轻时翻看了此书部分篇章,那时是看热闹,离真正的阅读有不小的距离,现在要不把它列入重读计划?
网址:重读的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09151
相关内容
【读书消暑】重读旧书重读旧书
旧书重读的幸福
旧书重读更有味
旧书重读似春潮
旧书重读见精神
重读旧书:基于内疚的快感?
2023年,重启读书计划
旧书重读,兼怀师友
旧书重读《老人与海》